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近日,社会各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氛围浓厚。

  据了解,海淀区委在第一时间部署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要求,全面掀起海淀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高潮的工作,海淀区要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为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海淀区文化工作者,热议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内涵,以及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如何在工作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繁荣基层文化活力。

连线海淀文化工作者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是海淀最突出的资源禀赋和核心竞争优势——赵萍(左一)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创新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法宝与底气。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而文化建设体现精神价值和“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也必将有更强的自信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产品。

  海淀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中关村近30年的奋斗,已经从一个北京市的近郊区转变成中心城区;已经从一个科技资源聚集区转变成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在十三五时期,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这一图景正是有利于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既拉动消费增长,也促进消费升级。特别是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海淀人讲求“生活品质”、崇尚“生活美学”,提倡高附加值的产品和高度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观。

  伴随着高文化附加值产品的涌现,匠人精神、私人定制、情怀营销也跃然眼前——以海淀区全民阅读工作为例,从年到年,直接参与人群从7.7万人次增加到万人次,活动形式从“征文演讲”、“换书大集”等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主,拓展到“读书沙龙”、“阅读接力”、“文化行走阅读海淀”等发挥政府指导作用,书店等市场主体以及企业书屋、社会阅读空间等各类资源多元参与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服务效能极大提升、全民阅读率明显提高。在满足人民对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海淀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必将有更大作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是海淀最深厚、最鲜明、最突出的资源禀赋和核心竞争优势。

  过去五年,海淀区宣传文化系统高举改革旗帜,聚焦“四梁八柱”,锐意攻坚克难,在巩固以往改革发展成果基础上,加快构建把社会事业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文化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使文化成为了海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形式,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实现了整体社会化运营,海淀区演出联盟汇聚了国内外各类文化资源,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坚持权益均等、价值引领、精准服务和创新拓展四个导向,为不同群体打造了“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书香海淀”全民阅读活动和中关村系列演出季等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3万余场次,惠及群众余万人次,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快速增长,群众艺术素养显著提高。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形式,主动对接“互联网+”战略,把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作为立区之本,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海淀区新闻出版传播行业成为区域6大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之首,在海淀区文化出口、融媒发展、数字创意经济构成中占据重要版块。

  未来,海淀的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还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优化供给结构,创新文化业态,提升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传播文化,发挥文化与科技融合这一海淀区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最强大的基因、最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软实力对创新发展的硬支撑作用,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最终推动形成新时代海淀创新发展的底气、勇气、大气和骨气,形成了“海淀情怀”“海淀篇章”“海淀表达”。

海淀区图书馆馆长姚光丽

图书馆不断在创新,方便老百姓是基本的理念——姚光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问题,强调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优势、世界意义和未来发展的集中阐释。

  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的内容特别振奋人心,贴近老百姓切实关心的问题,让一线文化工作者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如此重视文化建设,公共文化的春天将随之而来。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更有信心做好文化工作,大力发扬民族文化。作为海淀区的文化工作者,未来将为新时代海淀的文化添砖加瓦,努力实现更多理论创新,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带动更多人加入全民阅读工作中,使全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促进书香工程的全面提升。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列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消息。

  作为海淀区开展全民阅读最基层的基地,海淀区图书馆一直坚守“为了一切读者,一切为了读者”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服务。

  为了更好地引导百姓阅读,创造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海淀区图书馆不断更新物理空间舒适度,同时倡导健康的阅读方式,提倡精神上的健康阅读,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和引导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阅读内容繁杂,很多读者都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方式。图书馆在满足读者快捷地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应注重阅读内容的筛选,兼顾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意识,提升读者自我修养。

  图书馆过去以书为主,现在更重视以人为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入基层,了解读者想看什么。

  作为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传统文化。因此,近年来海淀区图书馆多次开展群众经典诵读,将书香送进社区和学校。以“走出去”的方式让更多人体验到图书馆的服务。

  同时,海淀区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邀请专家学者来馆内普及传统国学知识,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国学活动,例如民俗乐器体验课、剪纸体验课、包粽子、赛诗会等,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从孩子入手,从小入手”,培养青少年对国学的兴趣,效果深远。

  此外,图书馆重视高素质团队的培育,只有知识丰富的人,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家读好书。

  海淀区图书馆自开馆以来,打造全区阅读的环境,打造书香企业,在29个街镇打造书屋。在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同时,也做好高新技术园区服务,在6个园区建立40家移动端阅读资源,点击量达万,下载使用量超60万。为满足企业白领的阅读需求,还在大型企业推出个图书流动站。

  另外,海淀区还历时三年建设了北部文化中心,其中图书馆部分一年的接待量即超过60万,远超预期。

  图书馆不断在创新,方便老百姓是基本的理念。

  图书馆在提升纸质资源服务的同时,数字资源也在大幅增加。今年年底,海淀区图书馆会开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将引进新的技术,推出信用借阅服务,改变读者传统意义上借书还书模式。读者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图书馆根据读者信用,为读者买单,让读者看到更多想看的书。

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党史研究室主任张超

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创新——张超

  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指标,文化自信也离不开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方法论,我们一方面要悉心守护、传承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层累”地创造新的时代文化,自觉摒弃抱残守缺的思维影响,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扬弃”理念指引下,不断致力于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特色文化都应该被自觉的书写、阅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曾论述道:“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介者,革命文化的倡导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响应时代号召,向总书记的率先垂范学习,自觉的“讲好中国故事”,从阅读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和前进智慧。

  因海淀科研院所密布、知识分子聚集,海淀在阅读方面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看,都走在了前列,尤其是在创新创业的图书题材和反映海淀文化底蕴的三山五园题材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科技财经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为主要阅读取向的特定群体。这既是地区社会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与每一位读者的主动性息息相关。科技中关村、文化三山五园就在身边,知海淀爱海淀建设海淀,海淀人有这种文化自觉。

  为更好推进全民阅读,我认为“三个结合”很有必要,第一是纸质图书与数字阅读相结合;第二是个人阅读与读书会(读书社团)讨论相结合;第三是家庭藏书与社会图书馆相结合,同时还要多阅读国学经典,尤其是诗词、成语典故等,并注重参观考察,使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

来源:北京参考记者徐晟

赞赏

长按







































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白癜风可以完全治愈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y/91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