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一直是基础教育科研不断探索的问题。年5月25日上午,海淀区四季青片区“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围绕这一中心议题,开展系列活动二。本次活动由片区负责人何耀华老师组织,在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北校区进行。参加的有区教科院杜卫斌老师,还有四季青片区26位种子教师以及进修附属实验校的一些学科教师。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教科室及相关部门给予本次活动大力支持。 会议由何耀华老师主持。本次集中研究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科研引领下的研究课、研究成果汇报、选题范例展示、小组讨论并汇报。 首先,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的肖鸿老师为全体科研种子教师展示一节别开生面的研究课。在课上,肖老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内角与外角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形成对三角形内外角关系的良好认识,并以概念形成为载体,培养学生说理能力。课堂组织体现了肖老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并将研究方法有机融合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种子教师更好理解科研是如何促进教学,进修附属实验校的侯华芬老师结合具体的案例,分享了“中学数学单元教学下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课题成果,侯老师在汇报中强调理解活动设计基于两个理解:基于对数学的理解、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这两点已充分体现肖鸿老师课堂上。 种子教师吕顺舟在汇报说到:肖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始终启发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思考和分析,注重理解和推理概念的过程,透过这节课不难看出老师的研究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片区负责人何耀华老师说,进修附属实验学校数学老师的研究“理解了数学的本质、理解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理解了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了整个学科组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她用“发现”两个字概括了肖鸿老师的展示课,“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研究”。何老师以自己做教科研的亲身经历告诉老师们,教师要学会善于从现实教学中发现问题。问题的确定是研究过程中的必要条件。能正确选择好课题并能正确表述出来,是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一项课题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让种子老师对如何选题有更深入理解,本次活动让两个小组的代表彭丹老师和李贝贝对自己本组的课题进行汇报说明,两位老师真实朴素的汇报引发种子教师思考:如何让研究问题更具体、可操作、符合自己研究条件并能驾驭。 在后续的小组讨论中,种子教师就选题的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各科研种子教师小组就肖老师的授课和本组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组际的展示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用思维导图或者课题内容分解展示的方式进行展示。杜卫斌老师对每组汇报均给予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本次活动从八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将近十一点半,会场讨论热烈、大家认真准备,积极思考。通过本次研究活动,老师们充分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素养,教师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并能把教育教学规律恰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很好驾驭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供稿:何耀华朱红宁 照片:朱红宁 编发:朱红宁 感谢您北京治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