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育FM: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讲述人 ?点击收听? 关于春节你不知道的有趣故事 饺子最早出现的时代,大约是南北朝时期。现今通过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唐朝已经享用饺子美食。饺子在元明时代称为“扁食”,清代称为“饽饽”。饺子成为春节的标志食品,一方面因为饺子本身的美味,在生活并不富裕的传统社会,普通人平日难得吃上一顿白面大馅的饺子,所以过年饺子被认为是最好的食品。 更重要的原因是,饺子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在民俗观念中,新旧年度的时间交替在午夜子时,在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又因为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有“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象征意义。 春联最早被称之为“桃符”,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史料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开始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那么第一幅春联是怎么产生的呢? 公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史书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从中反映了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于是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时至今日,春节已经成为咱们老百姓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中全家人团圆欢聚的重要时刻,在这里,也祝愿所有白癜风植皮白癜风诊疗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