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闻人:文字要存敬畏,下笔需对苍生走心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疫情之下,有媒体一战成名,扬名立万,比如《财新》杂志、《财经》杂志。有的不及格,甚至交了白卷,栽了!比如长江日报的《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汉网的《“疫”流而上,何不多给武汉市长暖暖心》,不仅闹出逻辑笑话,还让自己陷入了连绵不断的负面漩涡。新闻直抵人心,才能赢得人心。不能得民心的媒体报道,自然会栽。媒体的报道如何更好地走心,至关重要。要写进寻常百姓的心里,使之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行动,需要反思自己——到底哪里错了?如何实现重拾民心、民意战场,避免被边缘化?

直面这次新冠疫情,我们该如何反思?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在对各种灾难事件进行反思基础上的成长。由疫情所反映出国家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的短板、问题及成因,抗疫期间显示的"举国体制"和"国有制"的优势,不能成为未来改变市场化改革方向、延缓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借口。

必须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即使在紧急防控期间,也要尊重法治社会依法行事的基本原则。

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荧屏书写,一个人只是单纯为写作而写作,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整个身心已被写作完全占据。宠辱皆忘,悲喜不惊。我写作是为了那些不能见面和我畅饮烈酒倾诉心里话人,为了寻找那些真正懂我的人。

我写作是为了排遣积存心头的那些或大或小的忧伤与疼痛。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既然是个人的一个爱好,那我就不得不写。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也能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恶。”这是每一位新闻媒体人曾经拥有的“侠义”,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为了留下真正历史的底稿,齐太史失去过头颅,司马迁失去过阳物。

然而,真正踏入新闻行业之后发现,身上套着太多的“枷锁”。哪怕是新闻本身确实具备价值,也会因为社会影响、领导关系等种种原因而被“阉割”。

在现实中,我们也许确实对某些势力或者因素而做了妥协,但南传依旧在自己的定位上,保持着“激浊扬清”,说真话,敢于向社会病灶亮剑的风格。

隐于新闻背后的社会责任感,启蒙思想,正义、良知、理性和爱心,依旧是我们追求的坚守底线。

读者喜欢看的新闻:

报道紧扣社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fz/119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