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柳 堂 编者按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接受国家名词委的委托,承担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任务。审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本学科所使用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地应收尽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国际上新起的一些诸如“解困新闻”“方案新闻”“积极新闻”“和平新闻”等概念。当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此,我们从年开始,在“公共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研究与传播理论创新”的总题目下,推进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此时,“建设性新闻”异军突起,囊括了“解困新闻”“方案新闻”“积极新闻”“和平新闻”等诸多概念,成为国际学界和业界的一个热点。我们认为,尽管“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最先提出的,但是新闻的“建设性”理念一直是我们所倡导和秉持的,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概念拿来为我所用,注入中国经验,锻造中国特色。因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互联网治理与建设性新闻研究”这一创新工程项目。 项目组成立后,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是基础性研究。项目组成员除了刊发一系列相关论文外,还编辑出版了“建设性新闻”研究丛书的第一部《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举办了主题为“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国际学术论坛,并将这个论坛的学术研讨成果汇编成《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增刊。其二是实践性探索。项目组与苏州广电总台合作开展“建设性新闻”在媒体实际操作的试点,创办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新栏目《共筑美好生活苏城议事厅》;与乐正传媒、健康报社、迈瑞医疗、爱奇艺合作,制作了九集系列纪录片《中国医生》。上述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努力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也使得“建设性新闻”理念为更多人所知晓、所了解、所践行。 年开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媒体社会职责的极其宝贵的机会。在当下公共传播时代,我们的主流媒体是否有必要倡导和践行“建设性新闻”?“建设性新闻”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仅仅只是歌功颂德、正面报道的同义词吗?“建设性新闻”在警示社会风险、监督政府履职方面应该有哪些作为?“建设性新闻”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什么样的关系?所有这些疑问都有必要加入我们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反思的问题单。有鉴于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每日推送一篇相关文章。这些文章是根据年1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上中外专家学者的发言整理的。以期对大家的思考有所帮助。 建设性新闻的生成逻辑与现实困境 作者 漆亚林刘静静 内容提要 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是建设性新闻生成的内在逻辑。作为新闻理念的建设性新闻,在新闻的基因里以社会责任和正向功能的诉求得以传承;作为新闻报道样式的建设性新闻,在新闻表达革命中不断演进;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建设性新闻,中西方媒体正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作为辞屏的建设性新闻,正在形成一场全球性新闻运动。建设性新闻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新闻质的规定性与引导性表达的伦理冲突引发质疑;媒介环境核心力量的扁平化影响建设性新闻的成长性;专业记者的离散消减了建设性新闻的主体性张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对建设性新闻建构带来巨大挑战,等等。 关键词 建设性新闻内在逻辑现实困境 正文 一、理论源流 “看门狗”角色与冲突叙事带来的现实问题显而易见,世界诸多国家的新闻机构不断探索新闻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年,苏珊·贝尼希(SusanBenesch)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就《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方案新闻的突出表现讨论了建设性新闻的产生问题。丹麦新闻机构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公共新闻、荷兰《记者》新闻论坛的建设性新闻公约、英国《积极新闻》的出版、《卫报》公共议题的问题解决导向等新闻媒体表达机制的创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建设性新闻研究的滥觞与发展。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助理教授凯伦·麦金泰尔(KarenMcIntyre)和另一位建设性新闻倡导者凯瑟琳·基尔登斯泰德(CathrineGyldensted)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新闻生产流程中,并以辞屏的方式将这种以解决问题、倡导行动主义和正向功能来增强新闻生产力的新闻表达形式命名为建设性新闻。凯伦·麦金泰尔将其定义为回应现实问题的、严谨的、基于事实的报道形式,是一个总体性术语,包括和平新闻、方案新闻、修复新闻、公民新闻等具体方式。近年来,建设性新闻成为新闻业面临结构性危机时寻找出路的一种实践转向,凯瑟琳·基尔登斯泰德提出建设性新闻的四大导向“公众导向、方案导向、未来导向、行动导向”为建设性新闻实践提供操作路线图。建设性新闻倡导者承认新闻工作者在构建媒介现实中起积极作用,通过解决方案、预防问题、给定背景以及观点和来源的多样性等多种方式成为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员者角色。 克劳斯·迈耶(KlausMeier)采用实验法对比分析建设性框架与非建设性框架主导下的新闻报道对受众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含有解决方案的报道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均会对受众产生影响,让受众产生希望,减少消极看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法国媒体人克里斯蒂安创办的“火花新闻”的建设性新闻项目传播效果立竿见影,吸引了全球多国“最独立、最权威的传统新闻媒体”的加入,得到用户的积极。有学者研究发现建设性新闻能“减少负面新闻危害,增强青少年亲社会意图”。但也有学者认为阅读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不会影响读者的行为意图或实际行为。 西风东渐,我国学者也愈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