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工作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在工作间赶制检测试剂盒。(图片均来自华舆 卞正锋/摄)武汉高速收费站、机场和火车站“忙碌”起来;人们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正常生活;夜晚的车灯照亮了人们回家的路……李锋注意到,“解封”之后的武汉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北京美联泰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锋带领团队成员在武汉展开研发工作已有一个多月时间。他最直接的感受是,刚到这里时这座城市像一个沉睡的“巨人”,4月8日武汉打开“城门”后,人们陆续回归正常生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对我们这样从事体外诊断的公司而言,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等相关研发工作未完待续。”深入武汉一线无需理由4月8日,工作人员介绍试剂条检测原理,并采用单人份包装。“血液中的各种标志物检测本身就是我们的强项,那么面对疫情我们又如何能够回避?”李锋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1月底公司迅速成立“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专项科研团队,连夜奋战,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寻找试剂上游原料,进行验证,将以前一两个月的研发流程缩短到几周甚至几天时间里。”研发人员在武汉前方实验室研发人员在武汉前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到,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两种检测方式。李锋解释说:“第一种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核酸检测’,它受采样质量、病毒降解等因素影响。第二种方式会解决掉取样质量的问题,但是跟核酸方法相比灵敏度较低。如果核酸检测与血清学(抗体)一同检测,可以一起来提高检测效率。”4月8日,工作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在无菌环境下往试剂条内添加检测试剂。“核酸检测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从业人员都有很高的要求,出结果的时间较长。而血清学检测方式在大人口基数的病毒筛查过程中更为便捷。”李锋介绍,基于血清检测,公司最希望解决的临床“痛点”在于:“在操作简便、快速出结果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作为一家民资企业,美联泰科公司的化学发光平台过去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炎症等疾病的检测。如今,“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检测,最大的难度并非研发阶段,而在于完善产品时需要真实的血清样本验证。而这也是我们来到武汉的原因,即深入一线开展样本验证和相关科研合作。”走进新冠肺炎“考场”4月8日,工作人员向捕舆者介绍该公司研发的磁微粒化学发光试剂盒,盒中可装8支试剂条同时进行检测。年,李锋还是一个大学毕业刚走入社会不久的工程师,当时他进入到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医院)进行医疗检测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年,他又一次参与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之中。“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从被动到主动,希望能够和团队一起发挥专业所长。”“作为从业公司,作为从业人员,医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检测结果对病情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医院的检测需求。”李锋坦言,这是只有深入一线才能获得的感受。3月3日,李锋和同事驱车到达武汉。“我们将捐赠的仪器带到武汉,随队技术人员深入当地医疗机构,帮助其进行设备使用培训、检测等具体工作。每天的工作节奏是早上八九点进入‘污染区’到晚上八九点出来。大家一整天时间没法脱下防护服,也无法进食,超负荷工作。如果佩戴的护目镜处理不当就容易起雾,我们有同事全程全天只能依靠一只眼睛工作,非常不容易。”李锋发现,除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产品外,公司的细胞因子风暴检测试剂盒对于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与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针对新冠肺炎共同开展研究,服务临床。”真正深入一线,真正看到有人病逝,李锋深刻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要确保团队成员的安全”。4月8日,负责打包的工作人员在为生产的试剂盒装箱。随着国内各省市援鄂医疗队员撤离,在他们合影时有医疗队员短暂地摘下自己的口罩。李锋注意到,那些队员中有很多年轻的面孔,“就像曾经的自己一样”。他也相信,这段经历将对他们一生产生很深的影响。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李锋对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充满信心,而接下来的工作获得相关审批之后,尽快投入到临床。“未来针对呼吸道系统病毒的检测,也将成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之一。”“今天,生物医疗企业面临着全球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不仅要在中国站住脚,也要在全球站住脚。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道‘考题’,事实证明我们经得住考验。”李锋说。*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来源:华舆编辑/崔相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fz/155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