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1日上午,海淀区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学科能力交流活动暨区级研究课在人大附中举行。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王平彦老师在人大附中展示了《光合作用》一课。

本节课,王老师引导学生验证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原理。基于学生之前所学过的概念,王老师让学生回答他们所知道的光合作用,从中挑出与本节课的相关内容作为引入。然后按照生物探讨实验的6个步骤,逐一进行分析与设计。

(1)提出问题。原来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本课创新性地修改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原料吗?”这种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改变,使问题的目的性和导向性更加清晰、明确。

(2)作出假设。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推测并分析不同假设可能出现的结果。

(3)制定计划。王老师发挥专业优势,将博士和博士后的科研思想融入中学课堂,引导学生打破教材中原有的对照实验设计,使重新组装的装置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4)实施计划。引导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的过程也可以设计对照实验。

(5)得出结论时,特别强调结果与结论的不同。

(6)表达与交流。王老师继续为学生准备了“可口”的精神食粮,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相关实验问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充分品尝到了科学的味道。

王老师引导学生理性思维

王老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

王老师讲解干燥塔的原理

王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

王老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实验设计

王老师参与学生讨论

王老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王老师带领学生完成脱色反应

王老师展示脱色结果

听课的专家和教师们在课后给予了王老师高度评价,认为该课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将最新的学习表现与学生核心素养有机结合,理性思维和科学内涵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关于二氧化碳的3个对照装置,模拟了植物所处的自然状态,显著区别于教材中原有的密闭设计。这一改变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不仅让在座的老师和学生眼前一亮,也让学生彻底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于氧气的验证,以往的做法只是通过学生观看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在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中复燃来验证,但王老师改变了这一做法,同样加入对照思想,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实验过程更具科学性。

在今年10月份的生物学科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区生物教研员王秀英老师和杭跃男老师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王健副教授共同开展了“基于生物学科能力诊断的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提升”研讨活动,将学生的学科能力分为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3个层次。而3个层级能力的培养,需借助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典型的活动任务中,学习表现可以将泛能力学科化,使能力具备实践价值。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王平彦老师此次的《光合作用》一课正是基于此背景而展开的。

在此次公开课的磨课和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校领导和组内老师们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实现了我校生物组集体智慧的对外展示。今后,生物组老师将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充实,以期取得不断的进步!

来源:生物教研组

文/图:陈冰晓

审稿:张亮

审核:孟卫东

编辑:新闻中心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长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fz/75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