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贯通、技术融通、心心相通,年,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呈现新特征。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通组织的整体生产脉络;短视频、直播稳中求新,竖视频、直播答题有望成新风口;“低门槛,高价值”发展思路普遍确立,精品化成着力点。 “三通”:广电媒体融合的新特征 翁旭东曾祥敏 年是广电媒体转型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以“一体化”“平台化”为显著特征的顶层设计已成潮流,中央厨房建设成为标配,短视频垂直细分发展明晰,AI技术有机融入整个生产流程,移动直播成为常态布局,依托新兴技术打造“超媒体”“富媒体”产品加速内容创新成为普遍共识。 新趋向也逐渐清晰起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号角刚刚吹响,三台合一后的总台蓄力待发,竖视频、直播问答有望成为新的风口,人口红利消退后精品内容成为重要突破。 1 脉络贯通,“一体化”平台建设如火如荼 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中央厨房”趋势明晰 年8月,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集合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新媒体集团三方资源进行协同作战,多元生产。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同北京市16区融媒体中心建立战略合作,联通央媒的新闻资源,力图打造“资讯+政务+民生”的区域资讯系统,实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浙江广电集团“中国蓝云”依托集团版权优势与频道资源,集中打造包括“中国蓝新闻”、中国蓝TV、“喜欢听”的“三剑客”融媒产品。其中“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吸引域内53家市县级电视台入驻,形成以浙江为中心、面向整个华东区域的融媒传播协作体;音频新媒体“喜欢听”年下半年双管齐下,推出不超过59秒的短音频产品与5.1环绕立体声高品质声音产品,上线不到一年时间,用户下载量突破万,其中超过54%的用户有过打赏行为。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将媒体大脑的升级版本“MAGIC”智能生产平台投入到俄罗斯足球世界杯的报道中,31天内机器生产短视频新闻达条,最快一条生产耗时仅6秒,同时证明机器生产的视频新闻可以得到用户欢迎。 全盘激活,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推开 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大建设,既是县域媒体转型的需要,更是当下国家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突破口,将有力推进国家主流媒体体系的大发展大融合。目前,全国区县级媒体积极跟进,县级融媒体中心迎来建设高潮。北京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处于全国前列,各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前密集挂牌。截至7月21日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成立,北京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均已建成,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融媒体中心全覆盖的省级行政区。全国范围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势头正劲,要讲究一个“巧”字,根据自身实际灵活调整策略,既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又保证创收与传播效益双赢,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台合一,形成同网络媒体正面竞争强大合力 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聚集了原“中央三台”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和市场优势,再加上新媒体的兼容性和用户规模优势,构建“台网融合”现代新型传播体系,以“国家队”的新身份正面同网络媒体进行市场、用户以及话语权争夺。新成立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着力在三台融合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第六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预测显示,整合后的广播电视总台在网络视听行业中的能力被普遍看好,未来网络视听市场将形成“总台+腾讯、优酷、爱奇艺+抖音”的“1+3+1”格局。未来广电媒体将紧跟时代脉搏,在网络视听领域牢牢掌握话语权,提升用户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与社会聚合力。 2 深度融通,技术赋能提升创新创优空间 短视频报道稳中求新,竖屏视频成创新亮点 年,短视频行业发展整体稳中有升。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快手、抖音等头部短视频应用正在受到来自微视、淘宝短视频等的挑战。短视频领域进一步垂直细分,“短视频+社交”“短视频+资讯”“短视频+购物”等模式逐渐清晰。在“三微一端”的布局中,主流媒体向微视频侧重的力度加大,继续在时政微视频领域集中发力,“小切口,大视角”系列报道亮眼,产品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多部微视频产品获得传播与口碑的双丰收。如,央视新闻新媒体团队3月推出时政微视频《窑洞里的读书人》,选取独特视角,讲述总书记读书修身的故事。上线3小时内“央视新闻”各平台阅读量超过万,24小时内全网阅读量接近1亿。年也是主流媒体集中试水竖屏视频新闻的元年,手机成为互联网用户阅读视频的第一屏。 人工智能渐趋成熟,智媒技术重塑产业生态 年11月8日,新华社和搜狗联合研发的AI合成主播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亮相,两位AI合成主播已经成为新华社的“正式员工”,广泛运用到进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要新闻事件以及科技、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只要输入文本,AI合成主播便可自动生成视频,从而实现24小时无休息的自动制作与播出。这一技术的应用,既在日常报道中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也在突发报道中提升了制作效率与报道时效。 在年初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创新中国》中,摄制组联合科大讯飞对已故著名播音员李易声音进行建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完全还原李易的声音,为纪录片做了配音。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公布了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多形态视频+音频智能剪辑技术,在对体育赛事进行新媒体直播的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实时分析直播音视频流、判断和定位关键数据,在赛后5分钟内自动生成比赛集锦回放。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重塑已经深深融入到各个环节之中,以人机协作为主要特征的“增强新闻”将成为新的创新蓝海。 移动直播实现常态化,直播答题成为新思路 区别于前两年移动直播市场爆发式增长的火热势头,年移动直播用户规模扩张速度有所回落,整体上趋于稳定。自年来,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进军移动直播领域,打造自己的直播平台,积极探索跨屏融合互动直播新方式,打通大小屏的融合新闻直播报道基本实现常态化。 年年初,直播答题这一互动模式不断升温,吸引大量行业资本涌入。光明网报道将其称为“年互联网领域的首个风口”。经过相关整顿,2月24日,百度旗下的《极速挑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为首个正式回归的直播答题节目。外部资本所提供的高额奖金刺激、超低的参与门槛、参与主体的扩大、直播所带来的线上线下及时互动,是在线答题在短时间内走红的内在逻辑。直播答题模式的成功,也为主流媒体的可视化报道带来了新的思路,推动各大主流媒体将直播答题“互动+游戏+奖励”的模式移植到可视化产品形态中。 3 心心相通,深耕内容推动产品 不忘初心,打造精品内容,强化主流引领 媒体内容生产力极大提升的同时,伴随的是优质内容被稀释及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相比新兴网络媒体,以内容见长的传统媒体在专业主义、制作水准上有更深厚积淀和传统优势。因此,传统媒体不仅要学会以新本领补己之短,更要立足自身优势,打造高品质内容,扬己之长。在媒体内容方面的良币期待已经成为媒体融合“下半场”的共同心声。 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低门槛、高价值”成为受到普遍认可的转型路径。主流媒体正在有意识强化优质内容的输出,着力打造一批主题鲜明、价值观凸显、专业性强的精品节目。湖南卫视推出的自主研发原创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与东方卫视的全景式警务纪实片《巡逻现场实录》广受好评,增强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汇聚人心,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媒体关怀 无论媒介生产活动发生怎样的变革,源自人类本身的真挚、朴实的感情永远最能打动用户。主流媒体要做好内容产品,就要依托全新的技术支撑、融合的内容形态、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准确把握用户的情感点、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白癜风可以医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