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气董事长李雅兰:能源转型,天然

?

在刚刚闭幕的G20北京能源部长会期间,G20天然气日会议发出了“让天然气成为世界的主力能源”的响亮呼声,会议达成的《G20天然气日活动成果报告》,无疑是近年来燃气界收到的最使人振奋的消息。

此次会议由国家能源局和国际燃气同盟(IGU)拜托北京市燃气团体牵头承办,会议刚结束,即使面临一大堆会后总结和汇报的相干工作,面对提出的采访邀约,北京市燃气团体董事长李雅兰女士怅然应允。

接近1个半小时的长谈,期间数个下属一次次敲门,欲请示工作,都被李雅兰董事长轻轻挥手请退,而谈及天然气日活动的准备、会议成果、心得感受,和对中国天然气发展的看法、建议,她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能源转型天然气要有行动

中国能源报:G20北京能源部长会呼吁“让天然气成为世界的主力能源”,在原来“可再生能源越发展越需要天然气”的认识基础上更进一步,为何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李雅兰:世界能源消费未来无疑要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但这个“未来”要多长时间有太多不确定性。目前看来可再生能源主力时期来临还很漫长,而能源转型必须推动,明显目前最经济、最现实、最可行,能为大众接受且基础设施条件又好的,应当就是天然气。所以不应当把天然气当做走向可再生能源的“小渡船”,它应该是1艘需要远航的“巨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天然气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位,这个行业很难再进一步发展。

纵观全球,当前仍有很多国家高度依赖石油和煤炭,两者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超过60%,所以能源转型需要务实推动,作为化石能源中含碳量最低、最清洁的能源,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才24%,未来还有更大空间可以发挥,也能够在中短期能源转型中担当主力能源的角色。

其实大力发展天然气,也并不是要排挤可再生能源。通过天然气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耦合,终究也将助力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可再生能源时期也才有可能性。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的最好火伴,是通往全面可再生能源的必由之路,而不但仅是1座桥梁。所以天然气最少在现阶段应该是要发挥主力作用的一种能源。

中国能源报:所以说这次“G20天然气日”的举行,不管从政府角度上讲,还是从企业期待角度上讲,是很有深意的。请您总结一下本次会议亮点。

▍李雅兰:“G20天然气日”这样的活动在IGU和G20历史上均是第一次,且通过天然气这个“纽带”将IGU和G20结合在一起也是第一次。历来的能源部长会议都是呼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次同时呼吁天然气发展,本身就是把天然气放在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这在天然气的发展历史上也是一次创举。

会议期间,我们围绕“天然气增进可持续发展”主题,深入交换看法,达成许多重要共鸣,会议构成的成果报告也由IGU主席David先生在能源部长会上做了宣读。通过此次会议,

1是清晰了对天然气的认识,天然气不是过渡能源,而是主力能源;

2是《G20天然气日活动成果报告》第一次在《G20能源部长会议公报》中单独列为1章得以体现;

3是搭建了国际化的能源合作平台。活动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国际权威能源组织、燃气全产业链企业的积极参与,搭建了多边合作平台;

4是展现了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展现了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成果。

通过G20天然气活动,预会领导和佳宾表示,北京市在使用天然气改良天气和城市用能方面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其实我们想向全部能源行业包括政府传递一个声音,请大家给予天然气

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能源报:这次G20天然气日达成的共鸣会会加速中国相干政策制定吗?

▍李雅兰:我认为会议发出的声音、达成的共鸣会对未来的政策制定产生很大增进作用。如我在天然气日高峰论坛上所说,当前发展天然气有需求、有资源,也有成功的示范,再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有信心让天然气也成为中国的主力能源。

表面上看,天然气在经济性上仿佛没法与煤炭相比,这使得“煤改气”推行起来其实不太顺利。但如果把使用天然气后减少占地,富裕土地的价值、能源使用效力提高后节能的效果,还有使用天然气后,减少的热投资和输送损失等因素综合计算,改用天然气后本钱增加有限。

中国能源报:就您这么多年的从业感受讲,中国城市燃气目前紧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雅兰:从全行业角度而言,目前中国天然气发展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储气能力应到达该国总供应量的20%—30%的,如法国约30%,美国约25%,日本约20%。中国可能也就2%—3%。北京虽然现在已构成多气源供应的外部供应体系,我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储气调峰能力最少要到达30%,现在看来差距还很大。

中国能源报:近两年,车船天然气发展增速放缓,如何度过眼下窘境?

▍李雅兰:就目前车船用天然气推行而言,我认为一定要有政策引导,市场才能跟上。

不否认电动车是未来的方向,但是,这个未来需要很长时间。我觉得电动汽车可以做研究、做示范,但不具有经济性的市场化推行条件,由于就电动汽车本身而言,面临的问题很多。

事实上,不管从环保角度、经济性角度还是市场推行角度天然气汽车都很有前途,但由于目前政策定位不清晰,中央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干支持文件,再加上近两年几次天然气价格上调和油价大跌,对天然气车用气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此,我们呼吁政府出台鼓励天然气汽车发展的政策。

行动的关键在于决心和方向

中国能源报:北京作为国内天然气发展的典范,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用气城市,天然气消费占比到达20%以上。但一直以来,市场普遍认为,北京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经济优势,天然气发展经验并不可复制,对此您如何看?

▍李雅兰:过去资源、价格等曾困扰天然气发展的问题,在今天,都已不是关键制约因素了,关键还要解决认识问题。北京的发展经验不是不能复制,而是从甚么角度去复制,要从认识层面、行动层面看北京的“所作所为”。北京天然气发展的示范意义在于提供了可资鉴戒的行动方向。

北京天然气发展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北京政府旗帜鲜明地支持天然气发展:一方面,通过政策,调动用户使用天然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营建良好市场环境,调动企业积极性,增进发展。

我希望大家不要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经济实力强,才能大力推行天然气。确切,大力发展天然气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但这不是唯一条件。其实本世纪初开始,北京市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几近完全依托企业投入,而基础设施水平在国内、国际都是领先的。其实,随着价改的深入,过去,由于价格机制未捋顺所带来的补贴问题,已不再是制约天然气发展的因素,全国其他地方在发展天然气上向北京看齐是有条件的。

总结看来,“在行动上延续跟进,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全局发展”就是北京发展天然气的重要经验。多年来,我们采取“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城市到农村”的策略,重视发挥示范效应,逐渐推动市场发展,带动全局发展,到今年年底北京5环之内将实现无煤化。

今天,北京周边有些城市,经济基础与北京相比确切有差距,但就其目前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言,天然气资源供给充裕,和北京10几年前相比,很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条件要好很多,具有大力发展的条件。

企业要主动作为

中国能源报:依托北京天然气发展,北京燃气也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城市燃气企业,这么多年有何发展经验?

▍李雅兰:事实上,除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外,北京天然气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主动作为。

在资源方面,北京最开始发展的时候,资源保障度也不是很高,实际上刚起步的时候北京只有一条管线供应天然气,我们戏称“单线吊葫芦”,我记得当时北京的公用局局长就说的很清楚,“地下储库建不成,都不敢接你的天然气”,固然,这表达的是一种心情。但如果当时左顾右盼,就不会有后来的快速发展,从一开始我们就在积极向上游争取资源的同时,通过强化管理,在运行上特别精心,确保了安全供应。在度过最初的困难时期以后,再修第二条管线、储气库、再增加更多的气源,资源问题也就逐渐解决了。

在下游拓展市场、让用户主动接受天然气方面:我们大力宣扬天然气在减排、节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相干政策。同时站在用户的角度帮老百姓算账,并主动提供过硬的服务等,这些均对增进天然气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另外,“主动作为”还体现在不断提高本身能力方面,年,北京燃气成为国内燃气行业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随着本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这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









































北京中科给我打电话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y/14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