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已经成为当代生产机制的一个环节,垃圾的意义也不再是简单的“废弃物”“无用物”,垃圾的大量复制、更新、生产,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现象与问题,而在垃圾包围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微妙的、难以更改的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文学艺术中的灵晕越来越受到垃圾的耗蚀。什么是垃圾,什么是艺术?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辨析的问题。

敬文东以几位诗人、艺术家为例,论及垃圾、轻蔑、叹息、知音四个当代关键词,写成了一部别具一格、别开生面而而又充满意趣的评论集,技法是纯然的大随笔,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围绕其关键词形成的特殊知识的集萃,细读则能分辨出种种精细微妙的识见。

◆◆◆

《艺术与垃圾》

敬文东作品新闻发布会与研讨会纪要

夏可君:这一场的主讲是三位,首先是敬文东教授,我们是为了讨论他的作品《艺术与垃圾》,因为在他这本研究当代艺术的作品里面,讨论了两位当代艺术家——杨键和关晶晶,所以张维将书跟展览配合起来,这个很好,在北京也几乎没有这么做过,把一个艺术评论家的作品跟一本著作,跟一个展览配合,还没人做,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创举。感谢各位朋友的到来,我们现在就进入正题。

敬文东老师的《艺术与垃圾》写得很特别,非常特别,我一直做艺术评论,也做哲学,跟文东也是很好的朋友,借用一个他所喜欢的知音写过的旁观者,他把整个当代中国艺术的特点用四个词非常精准、非常独特,非常具有中国味道地找出来,这本书讲了四个词,一是垃圾、二是蔑视、三是叹息、四是知音,很美好、很独特的四个词,不同于中国的二十四史的评论,也不同于西方的审美判断,但是垃圾非常准确、非常独特地抓到了当代艺术根本的特点,就是剩余物,整个现代性就是对于剩余物的处理,80年代是没有垃圾的,今天到处是垃圾,雾霾是天空的垃圾,所以现代性由于人的过度生产,由于剩余过多,所以垃圾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现代性多余的品质。同时垃圾还有个现成品的现成品,贫穷艺术再发展就是垃圾,垃圾是被抛弃的,越是在无意义的、无用的,多余之物产生了多余的形象,现代文学所以它是跟垃圾有关的。整个现实主义就是我是一个垃圾,我一无是处,看你怎么办,所以垃圾有一种现代性的品质,有一种物性,物质感。

第二个词蔑视,这个品质是中国文人的一个,虽然在中国传统美学里面蔑视是含蓄的,君子的美德,但是蔑视是个现代性的品质,鲁迅的横站这个姿态,因为审美是一种姿态,所以它跟蔑视结合在一起,在晚明开始,进入了现代性,个体孤立无援,当个体要对立这个事情的时候,要蔑视,横站,西方是一种抵抗、抗争,他已经抓住了现代性主体的品质。

第三个词叹息,这个词用得很好、很美,因为现代性也是可以通过对流逝的一种追忆,在这种追忆的消逝里面,他感到无可挽回的伤逝,构成了哀悼性的品质,所以我们在关晶晶的作品中、在杨键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对远去事物的追怀,一种叹息的品质,中国人的这种叹息,上午讲的呼吸的记忆,这是叹息,是种诗学,他很敏感地抓住了中国艺术的心脉。

第四知音,中国传统艺术为什么古琴作为最高的艺术,如果听者不好,弹者是弹不好的,所以古琴最高的奥秘取决于听众,取决于知音,如果没有好的知音来,这个操琴者是永远弹不出最好的音来的,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的表演者、越天才越了不起越好,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恰恰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知音,没有知音你是不可能有很好的成就,所以我们的聚会在张维兄的道场是知音的共同体,一个小的共同体。当然知音是有一个连接点,在你和我之间,他说当我们感到世界空虚的时候,需要怪人,就是奇怪的人来连接我们,鼓舞我们以及我和你,从此像高山流水那般互为知音,在比心心相映还要高级得多的境界,在道心的滋养下,这种奇异的关系让我们废除了人与人之间互为多元性的固定,让我们美丽孤独。这个谈得很深,道心的滋养点出了中国文化的奥秘,所以才有了我们这一次的聚会,现在我把文东兄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个人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先说一下。

讨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这本书,第二我们可以联系文东兄的著作来讨论一下关晶晶和杨键的作品,现在我来抛一下砖,大家接玉堆玉就可以了。

顺着杨键的鞋子和空碗开始,因为作品我之前没有看过,现在写了几句话,简单说一下,这个鞋子开始,是一个孤独行走者与人世徘徊者的气息,或者说一声叹息,是一个苦行僧或者一个黑夜的行走者,是黑暗世界与时代的独醒者,他带有一种黑色的苦涩,是一种苦感的见证,是一双鞋不是一只,因为它的孤独感。第二个脚缺失了,鞋子作为遗弃之物,作为多余,剩余物,有时候画得像个垃圾,垃圾堆里拣过来的,它被抛弃在那里,有一种余存状态。第三它可能是一种面孔上的一双眼睛,反向凝视着。第四它可能是一种图象的精神变形,像琥珀、像山川,像黑漆漆的大地性,在他的鞋子里面。或者它就是一双足印,牢牢的留在这个世上的脚印。第五可能是一种泪水,黑暗中盲人的脚步,因为绘画就是把我们变成盲者的艺术。第六它可能有一种日常的才艺,梵高的农鞋里面有农夫的辛劳与大地的苍茫,有一种大地性,有一种大地的馈赠在里面。第七它可能是个体的身体,你看到个体的身体感,比如说八大山人画花鸟,画鱼的时候,有一种抗争,有一种愠怒,鞋子在说话,就像大地的嘴唇在表达自己。碗是一种余白,在黑暗中的一种低吟,碗是给予,但这个给予是在生死边界上的停顿与失语,它中间的白像米饭,实际上是一道空白,一道联系,所以我认为是在黑白生死演说着沉默边界上的口吃,一种结巴的祈祷,一种边界上的口吃。所以他画出了这个味道,其实生死是巨大的,其他都是小事。

晶晶的作品是一种时间的余痕,是时间的追忆,有古典的山水的残痕,它是一种废墟的救赎,不是废墟,但是废墟的诗学,里面隐含着一种坚韧。晶晶肯定是在这种意向与抽象之间把这种可能的缝隙,不是意向,也不是抽象,在这种剩余物,在这种时间的追忆,在这种时间的残留,时间的这种消逝的感怀意义上,杨键和晶晶的作品有一种对话性,而且跟文东兄讨论的一些当代问题相关。我先说这些,下面开始大家来讨论,讨论分两部分,一个是这本书,一个是展览。从哪开始?

李建春:这个书我还没来得及读,我就看了一下两个艺术家的作品,都非常感人,特别是杨键的许多作品是我第一次看到,现场的这种视觉冲击力感觉很震撼、很新鲜。他画了这么多鞋,就是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关于这些鞋子,确实是踩在黑暗中、垃圾中的一个空白。鞋子的含义,脚印已留下,斯人已去,一个很复杂的疑问。像鞋又不像鞋,那根鞋带,像鞋它已经走形了,在像与不像中的变化,它里面在精神上的穿越,是具有高度象征意味的,代表一种朴素的精神。甚至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中作为乞讨者,作为精神上的乞讨,在佛教里面乞讨就是跟众生结缘的意思,艺术家是通过这些作品来跟我们结缘。这个遗留的东西,接近于舍利,是涅槃后精神在场的见证,这里面有很复杂的意味。他整体上是制造了这么个氛围,特别是那些钵子,在黑暗中发光,提醒我们生活里面最朴素的东西在发光,这是非常有意味的,你看那个钵子就是那么一个形状,中间那个白的像是米饭的又像是空的,米饭在发光,空在发光。钵子里面装的东西是期待观众给与的,是你施他的,他乞讨的过程中是为你祈祷。图像的精神性,还有水墨的手法,都达到一种高度的自由。我看了非常感动。

联系文东的主题,这里面有蔑视、有叹息、有黑暗。贫穷艺术,就是垃圾成为艺术。失去的精神在我们的物质世界被看得,就像垃圾一样。关晶晶的作品,我仔细看了一下,远看、近看的效果很不一样,这位艺术家对于制造痕迹非常讲究,我注意到里面制作的过程很复杂,若有象若无象,看起来好像是众山当中烟云的感觉,她的《剩山》在这个若有若无虚化的过程中,这种东方的审美很有意思。要达到这种层次是很不容易的。一个画家从写实到拓展出来,在两个之间的界线上,用一种制作的过程与山的图象对话,通过她的动作与绘画媒介交流。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介于身体跟媒介作用留下的痕迹这么一个场之间,确实可以跟杨键作品做一个对话。应该说关晶晶的作品构成了当代在心物之间摆动留下的一种痕迹、一种氛围。

杨键的就显得比较果决一点,在方法上他们二人有相似之处。当然水墨和别的材料不同,水墨在整个画的过程中,就是每次在动手留下的痕迹都是不可能抹去的,一层层地在那里。油彩可以刮去又在上面进行反复的制造。水墨和油彩都是有灵气的媒介,艺术家运用自己的媒介,与若有若无的图像对话过程中留下的物质的痕迹是非常动人的,这些作品要细细的体会。文东的书我还没看,就先讲这么多。

张光昕:在张维老师的召集下,我得以参加这个会,这也是关于敬文东老师著作的第一个研讨会。可能各位老师对敬老师的这本书还不太熟悉,或许也不了解文东老师近期在写作上的总体想法,我在这里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也是敬老师在最近两年的一个思考结果。我比较了解敬老师最近







































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
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y/52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