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网络法治论坛(第三期)

“网络安全执法:电子取证的挑战与出路”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10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未来法治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基于大数据文科综合训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办,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人大网络法治论坛()第三期“网络安全执法:电子取证的挑战与出路”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楼四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会上,参会的各主管部门代表、网络法学者、电子取证专家、网络服务平台代表及电子取证平台代表就电子取证的现状、难点与对策进行了深入讨论。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品新教授主持。首先,刘品新教授对来自电子证据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各位参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刘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发起背景与现实意义,并表示,电子取证是证据法领域的新兴课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过不了网络关就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司法实务难题,也无法有力地回应国际竞争的挑战。希望能通过本次论坛,充分探讨电子取证方面的成果与问题,使我国的司法活动更加从容地面向国际竞争。

随后,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莹副教授进行开幕致辞。王莹副教授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成立已有一年有余,其一直致力于打造新科技与法律紧密结合、交叉融通的研究平台。而电子取证作为新技术的重要内容,将为司法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同时对未来法治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会议共分为两个单元,主题分别为:从实务到制度、从技术到平台。

第一单元:从实务到制度

第一单元的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品新教授主持。

主题演讲

公安部十一局原巡视员顾坚以“中国电子证据规则建设”为题进行了发言。他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电子证据相关立法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新形势下电子证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随后,他以公安部门办案实践为切入点,指出现阶段侦查工作中面临的取证难题,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电子证据领域的立法建议。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处长赵宪伟以“网络安全执法的国际取证问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对国际目标用远程方式取得的电子证据,在诉讼中大部分是以远程勘验笔录的形式出现的,这种电子证据有可能成为侦查的“救命稻草”,但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需要通过规范的操作来保证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同时,电子证据的应用,既是法律的问题,也是技术的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处理这两方面因素,并探索通过跨国司法协助的方法解决国际取证难题。

京东法律研究院秘书长严少敏以“数字经济下的跨境执法取证”为题发言,她分析了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关于电子数据的立法。她认为,掌握网络与数据控制权在全球竞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她表示,我国需要进一步巩固并加强数据控制权,捍卫网络主权。

重庆邮电大学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主任赵长江就“网络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理论创新”进行主题发言。他指出,网络安全违法案件具有海量、轻微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行政执法中对对电子数据的特殊要求。在此基础上,他对于如何解决网络行政执法取证难题给出了如下建议:(一)设置并完善非现场执法的简易程序;(二)允许自动化取证平台的应用;(三)鼓励第三方取证存证平台的介入。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警务支援大队副大队长董立波以“现场取证和远程取证”为题发言。他指出,当今时代,犯罪客体正经历着从计算机到互联网转移、由线下向线上迁移的深刻变革,这给网安部门的执法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常见高发的网络犯罪取证问题(诸如黑客类犯罪、网上色情、赌博类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要求网络安全执法人员掌握专业的证据锁定及分析方法,从而快速、精准地锁定嫌疑人。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科技检察部主任吕晓华围绕“电子证据的审查认定”展开主题发言。她认为,电子证据在犯罪案件审查认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证据之王”,这对检察机关的证据收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她指出,电子证据要达到提取过程快速、精准、证据内容全面、合法、关联的标准,其才能在案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矩阵元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谢红军以“网络安全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及其对策”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分析了数据在流转与共享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给商业伦理与商业文明带来了诸多挑战,并提出了在全数字化商业社会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建议。

互动环节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就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运用标准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二单元:从技术到平台

第二单元的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案例研究中心主任李奋飞教授主持。

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吴沈括就“欧盟《非个人数据自由流通条例》”这一话题进行了发言。他从立法背景、适用范围等方面对该法案进行了解读,并就我国今后在该领域的立法提出了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梁彬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及对取证可能的威胁”的主题报告。梁彬教授通过分析机器学习系统,提出了网络大数据安全存在的威胁,并介绍了他的团队近期在该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学院教授王铼就“网络金融犯罪中电子取证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王教授提出了对于在电子取证实务过程中存在的管辖问题、取证人员的主体资格问题、取证模型的合法性问题的争议,并希望通过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相互合作,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谢君泽就“网络取证的人工智能化”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指出,网络取证需要从大数据业务模型、人工智能网络取证系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构,同时作为法律与技术的交叉领域,在模型设计时要从司法需求的角度进行全面测评。

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级研究员王京婕以“网络服务商的协助取证”为题进行了发言。她表示,腾讯公司始终坚持以合法合规、积极配合的总体原则进行取证的协助工作,并就完善协助取证工作提出了期许与建议。

重庆华龙艾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霞就“网络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实践”进行了发言。她从行政执法取证需求的角度,介绍了网络信息系统如何在取证工作中发挥作用。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徐菲以“跨境电子取证的执法管辖”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她介绍了网络空间的主权问题以及跨境取证工作中管辖权的行使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指出这些问题需要各国需通过加强司法协助来加以解决。

枫玉区块链法律科技有限公司CEO王运嘉就“基于区块链的取证存证一体化平台”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进行了解读,同时他也分析了电子签名市场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由中立第三方固化证据内容在电子取证中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环节

在第二单元的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第三方协助取证的合法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闭幕

最后,刘品新教授总结指出:电子证据是新兴学科增长点,也是法律在科技发展背景下社会治理各关联学科的重要节点。在如今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电子取证尤其需要实现法律与技术的大融贯大突破。这就要求政产学研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合作。希望电子证据能成为撬动网络地球的杠杆,让网络法治行稳致远!

供稿:陈泓怡

摄影:徐丽娜

指导教师:刘品新

编辑:陆思烨

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长按







































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mt/103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