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160501/4842705.html
(全文有多字,阅读需要20分钟)

编者按

我们一直以来,推送给大家的都是针对新闻写作方面的短文,一般会就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知识点给大家分享些专业性的好文章。但今天,我们推送给大家一篇多字的长文。虽然,大多数的读者不喜欢在新媒体(或手机)终端上阅读长文,但因为此文内容值得一读,希望在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的您,可以静下心来慢慢读完此文。

如果您能从文中学到如何找新闻点、如何写好新闻、如何拟好标题的小方法,那便是我们推荐此文的初衷。

此文的作者就象很多基层的通讯员一样,她没有采访权、不能时时接近第一新闻现场,但她没有放弃、没有消沉,她用自己的行动、智慧,辛苦地写作,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品大作。此文作者的文笔甚佳,文中引经据典、类比修辞可谓是信手拈来,其文语言生动、幽默、风趣,让一篇记录自己工作感悟的记者手记,一改官貌文章的样式,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深远。

读过这篇文章后,你或许会有所启发,欢迎您在留言中分享出来。

  一、地形不利,打穿插

  我少年时,家住部队大院,父亲在后勤部门做助理员。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我是沮丧的,失落的——小伙伴们的父亲都在隔壁的侦察连、特务连、高炮营,听起来都是多么的高大上。打起仗来,特别容易立功。而助理员,一听就是辅助的干活,是给别人送弹药送粮草的。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走出校门后我满怀热情到新华社工作,准备做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谁知被分到并无采访任务、只有编辑部的参编部(后参考消息报社),除了当过短暂一段时间的驻中东地区记者,基本都“猫”在这里,做选报。

  选报是什么?就是选出外文报刊中的文章,快速提炼出大意,再推荐给编辑,编辑再决定是否刊发在参考消息等报刊上。

  如果说编辑是“为他人做衣裳”,那么选报就是织布,送给做衣裳的裁缝——唧唧复唧唧,日日当户织。

  或者说,类似于军队后勤部门的后勤岗:给指挥报道的司令部、战场前线的尖兵连运送辎重,就是电影《芳华》里那个崎岖山路上赶着骡马的运输队伍,骡背马背上驼着一箱箱弹药物资。

  我自然不甘心。蹦跶了几回,只差写血书了:想去社里最易“出彩”、最易出名的“前线”部门。几回都是阴差阳错,功败垂成。

  只好继续做后勤部门的“助理员”。

  如果怨天尤人能解决问题,我一定会坚持不懈地怨天尤人。

  寻找懒惰的借口很容易,寻找勤奋的理由很难。在“命运”这个大算盘上,人只是一颗算珠,自己无法掌控;但在“生命”这架小算盘上,人就是自己的主人,可以拨动时间、书本、生活这些珠子,可以二一添作五,可以三下五除二;可以嘈嘈切切错杂弹,可以大珠小珠落玉盘。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首先是承认现实,面对现实,不跟现实较劲。

  光明日报原总编辑杜导正曾坦率直言:“就如地形、位置对一个战士的作用,工作地域、工作领域也常常很能影响一个记者的命运。”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第二步: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怎么打?

  只能打穿插,打迂回。

  穿插是:切个口,打开突破,冲进去,再向两侧扩展;迂回是:绕着弯子,从后面包抄。

  

二、点射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靠行政手段垄断新闻信息源、一家独大,本已很难,何况我还没有采集新闻的授权,真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开了自己的   只能在谁都看不上的角落,捡起前方人员不要的边角碎料,组装成子弹、炮弹,从阵地上,扔出去。

  就是“旧闻变新闻”。五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每一篇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难。

  年2月19日,下班回到家,看到新闻,才想起当天是邓小平去世20周年的日子。换句话说,邓小平去世这个新闻,已发生整整20年了,这是典型的旧闻,各大新闻机构的精兵强将,早已将这题材写得花样百出,有采访家人的通讯,有权威的评论,有查阅党史档案资料的钩沉……我还能写什么?

  我在厨房里边洗碗边构思,洗着洗着突然想到:何不换个思路?邓小平孜孜奋斗一生,不就是希望人民幸福、享有更多的自由吗?赶快放下碗筷,我以此为角度跑到电脑前,在我自己的   按军事术语说,这算是点射吧。

  

三、扔炸弹

  很快,“扔炸弹”的机会来了。

  年6月,一个突发新闻揪扯着全国人的心:两名年轻的中国人在巴基斯坦被恐怖分子绑架并杀害。

  这种外交与内政相互交叉的新闻历来是非常敏感,只有外交部甚至更高部门才有权发布消息。新华社等权威新闻机构也只能是原文转发,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自主发挥的空间几乎为零。

  这个新闻,怎么切进来、怎么突破呢?我手头唯一能用的武器,依然是:旧闻。

  十几年前,我曾被新华社派驻中东两年,真正做记者的时间只有四个多月(其余一年半是在总分社做英文编辑)。但在那四个多月里,我把自己往狠里使:尽管身处战火纷飞伊拉克的外围地区约旦,我把报道重点几乎全放在伊拉克,写、写、写,与进驻伊拉克的中国大使馆和武警打交道较多,并收获了一直保持到今天的友谊。

  当年在伊拉克,外交人员和武警置自己生死于度外、两次从恐怖分子手中成功营救中国人质,参与营救的武警同志也私下告诉过我一些细节,十来年了,它们依然存放在我的心底。

  现在,它们即将列队上阵!

  我下班后开始写,一直写到深夜,把中国外交官和武警两次营救人质的经历写得绘声绘色,也借鉴了武侠故事的写法,出生入死惊心动魄的高潮后,立即收尾,戛然而止,铁骑突出刀枪鸣,惟见江心秋月白——

  “十多年后的今天,孙大使已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与老伴安静地生活在北方某一小小民居里,也许他会忘掉生命中的很多时光,而多年前那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难忘战斗,也许会永存在老人的记忆里。”

  为求严谨,我仔细参考了新华社其他记者当时采写的相关稿件,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核对、核实,又打电话给当时营救人质的武警指挥员、现任武警北京总队副司令员的席栓柱,与他共同回忆,仔细复盘当时的营救过程。

  题目当然要跟最新的动态新闻捆绑在一起!——《你可能只看到中国人质遇害,却不知道背后的营救惊心动魄》(点开链接可查看相关内容)。

  新华社几个部门看到稿件,都觉得不错,但未能刊发。人民日报   “侠客岛”推送后,传播速度极快,网上猜测质疑中国政府对巴基斯坦遇难同胞不尽力营救的声音几乎都消失了,读者的很多留言让我很感动。

  不善言辞的武警北京总队席副司令员也告诉我:“这两天好多人给我打电话,说老席,真没想到你们还经历这么大的危险、这样勇敢!这些事情,我们自己不好意思对人说。”

  出生入死的英雄们自己不好意思说,但我们有义务说,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中国政府背后的努力,于无声处扭转舆论。

  用事实说话,哪怕是旧闻,只要把握好时机发射,一样可以实施轰炸,占领制高点。

  年3月28日,金正恩访华结束,中朝双方几乎同时发布新闻通稿。这是全国、全世界都   我把落脚点放在“解读”上。既然是解读,那么必须是与以前的相关事实(旧闻)对照、对比、分析。

  如果不记得以前中朝两国领导人会晤都是互相拥抱,就无法告诉读者:此次只握手不拥抱是有热度、有限度;

  如果不了解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共运史,就无法将新闻通稿中的诸多关键字句掰开了揉碎了剖析……

  文章的阅读量以一万、一万为台阶地飙升,正是旧闻,有力地撑起这篇新闻分析。

  

四、扔重磅炸弹

  严格说起来,上述稿件还是因热点而起,是追热点,搭热点的车。如果更上层楼,那就是:主动制造热点,是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骑绝尘远去,让所有的媒体队伍气喘吁吁跟在后面奔跑着来追自己。

  以时效来划分,新闻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新闻和静态新闻。兔子跑着跑着,“砰”地一下、撞树死了,这是动态新闻;农夫日复一日守在树底下等着,这是静态新闻(旧闻),可以几十年不变。

  所谓新闻,当然是指最近发生的动态新闻,是瞬间的。新闻人最渴望的,就是“大事发生时,我在现场”,就是在现场亲眼看到“兔子被树撞”,缴获战利品,新闻稿写好发出去。

  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可前提得有“军帖”“军书”(授权),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是尖刀连、侦察排的任务(采访),可以跃马千里入敌营,快刀利剑割敌首。

  “后勤兵”不在现场,弄不到动态新闻,刀枪不在手,怎么抢占制高点?还是要靠突围穿插,武器依然只有旧闻(静态新闻)。

  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单兵,也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招兵买马。

  我的一位校友、同行,在“十九大”新闻中心,拿着新闻中心发给自己的证件,再对照15年前“十六大”发给自己的证件(可见多有心,一直保存着),敏锐地发现了两张证件的变化:“香港记者某某某”变成“香港特区记者某某某”,两字之差,反映了“一国两制”下中央对香港的定位和定性发生改变。他如获至宝,写出独家新闻。

  采访十九大的记者数以千计,只有他不忘“旧闻”,挖到了这篇独家。可见:是否能写出独家新闻,与能否获得采写新闻的现场机会,没有必然关联;也可见:做时政新闻,只要肯用心,上到国家最高端的政策层面,下到普通个体的命运,都可以搞到“弹药”,都可以组装“炮弹”。

  很快,制造独家热点的机会来了。

  新华社有个年近九十的退休老太太丁永宁,她写了一本回忆录,付印前,让不少同事帮着提提看法,也让我帮她润色文字。

  我很认真地做老太太交给的事。做完了,慨叹:这么好的东西,为何不把它传播出去、让全国人知道新华社还有这么彪悍的牛人!

  于是,我每天下班后就写点,天天写到深夜,写了一周,把她的人生经历写成八千字的长文,发了出去。标题是再三推敲、琢磨:最后做成《她是新华社记者,她迫使副总理公开做检讨,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点开链接可查看相关内容)。(其实标题并不完美,相同的词不应出现在同一标题中,第二个“副总理级”改成“副国级”更好)

作者(上)与丁永宁——摄于年7月

  尽管我预计到此文的反响会很好,但几何级爆炸的传播速度还是让我瞠目结舌:发出当天的点击阅读量就突破一百万。

  一段时间后,我自己的   行内人士估计,这个埋没于故纸堆回忆录里的故事,全部阅读量在五千万之上。至于侵权盗用的有多少家,我没有精力去统计和追究。

  而九十岁的丁永宁本人,收到了全球各地的电话,从法国,到地中海小国摩洛哥,向她表达敬意。一些机构和组织也纷纷要请她做报告。她成为中国新闻界年纪最大的“网红”。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柳斌杰领衔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名记者丛书》也给我打来电话,说原来的“中国近代百年名记者”名单上没有丁永宁,现在要把她紧急“加塞”放进去,与爱泼斯坦、缪海棱、温济泽、彭子冈等名记者并列。我又按丛书的体例要求,重新改写。“加塞”的这一卷即将出版。

  《名人传记》杂志也表示,要刊发她的传记。

  丁永宁一生都很辉煌,从大学时代为饶漱石的女儿做家庭教师,到年轻时为毛泽东周恩来做翻译,到中年时“叫板”副总理,再到退休前极力反对军队经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说:这篇文章,把丁永宁的名气推向了顶点。

  梁衡曾任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的记者,年他在北京进修学习,那一年,开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有四名全国人大代表来看他。为何呢?这四名代表,都是梁衡挖掘出来的新闻人物:有军工厂的工程师,有种枣树的土专家。他们被梁衡报道后出了名,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的后来还当上全国人大常委。

  而梁衡所在的山西省,经济、科研和教育水平在全国都处于下游,并不是出大新闻、好新闻的角落,就如杜导正所说“打仗时处于不利地形”。但梁衡在“土疙瘩里刨食”,一手“挖”出了四名全国人大代表,为隐者立传,为无名者传名。

  我曾当面请教这位新闻界“大V”:您的新闻传奇生涯有什么秘诀?他说:战士上战场,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新闻人,也一样。为了打胜仗,一定要准确研判自己身处的大时代是什么,读者最想看什么,自己又“搞”到了什么,这三点成一线,子弹打出去,基本就百发百中了。在这基础上,若搞到独家内容,那就是重磅炸弹了;若还有鲜活的文字表达和文笔,那就是战斧式巡航导弹了。

  说到文字表达,通俗活泼最要紧,尽量用短句、短段落,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看得懂,就像看他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也就是说:突围战的武器要顺手。

  新华社视频《国家相册》中,一名农村妇女干部是这样宣传男女平等——“谁说面条不算饭?我看面条也是饭,妇女也是人!”这种接地气的生动语言,若指着靠自己坐在屋里翻书“掉书袋”,写不出。

  我曾参加一饭局,主人兄弟四位,大哥自嘲说:“我们四兄弟,一个比一个矮。”我说:“不对,您四兄弟,是一个比一个高!”全桌欢笑。回来的路上,我自己也莞尔顿悟:这不正是做标题的方法论吗?——同一个事实,通过巧妙做标题,可以挥洒自如地传递自己想表达的立场。

  一篇文章,读者是否肯打开阅读,做决定的时间只有一两秒钟,这一两秒里靠什么来抢夺读者?靠标题。

  言归正传——,用“旧闻”组装制造的这枚导弹《她是新华社记者,她迫使副总理公开做检讨》,其冲击波,久久不散。新华社在房山举办终审发稿人学习班,湖北分社负责人发言,谈到新华社记者的责任时,慷慨激昂地说丁永宁同志为什么火了?就是因她敢担当敢负责!她就是我们今天的记者活生生的榜样!

  可是,如果不在尘封的故纸堆里拼命拨拉,有多少人会知道新华社有这么一位大智大勇的“女侠”呢?

  几场“突围战”打下来,我突然发现:劣势不但不再是劣势,竟然反转为优势:前线精兵,囿于一城一池,要分工死守,各有阵地山头,各自为战;而作为“后勤兵”,反而不拘泥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从国内热点,到国际观察,从时政新闻,到人物特写,既可以集中火力扫射,也可以打一枪换个地方,穿梭游刃,从心所欲不逾矩。

  没有阵地,就是最大的阵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代。且不说机器人(人工智能)可以编写新闻、翻译稿件,只说我被拉进腾讯的时政新闻   曾经高高在上的各大官方媒体、传统媒体,在这个群里,都在纷纷请求市场媒体、民营公司腾讯的编辑力推、力荐自家的稿件,“劳烦推荐”是常用词。

  新闻“战场”竞争残酷,秋风扫落叶式死亡的同时,也有春风吹又生式的新生。能不能新生,能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取决于内生力量,取决于终生的应变能力。

  或者说:未经一个人本人的同意和充分配合,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命运,都无法让他(她)消沉、落伍、老去。

(作者单位: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本文原载自《新闻与写作》年第6期,学术引用请以纸质内容为准,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简介:操风琴,供职于新华社。出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伊拉克战争期间曾任驻中东记者。想看作者的更多原创文章吗?长按下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mt/113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