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真题,由向然学习网倾力研发并提供给大家。

课程简介

本书是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严格按照教材的章目编排,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进行详解,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此外还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并提供参考答案。

课程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实务题

第三章?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实务题

第四章?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五章?新闻采访后期活动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六章?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七章?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八章?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实务题

第九章?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十章?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十一章?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十二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十三章?记者修养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十四章?近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史述略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采访

答: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这一诠释比较明确地揭示和限制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征,使新闻采访不仅区别于司法人员审核案情、历史学家考古等一般的调查研究活动,也区别于新闻写作、编辑、发行等新闻工作。新闻采访虽与调查研究活动有某种联系,活动方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分属两门学科,谁也涵盖不了谁;新闻采访虽属新闻工作,但只是其中某一阶段,不能替代整个新闻工作。

2第一手材料[重庆大学年研]

答:第一手材料是指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所获得的材料,无需任何中转环节。这类材料真实可信。也因为是记者亲手采集,因此,用到新闻报道中去也相对真切、感人。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是订正、检验间接性材料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是它可能具有偏离事实的成分,包含若干主观因素等。

3体验式采访[湘潭大学年研;南京大学年研;中传年研;北京大学年研]

答: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4隐性采访[安徽师大年研;山东师大年研;湘潭大学年研;南京师大年研;上海大学年研;中传年研]

答:隐性采访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而言的,与“微服私访”相仿,通常又称作暗访。隐性采访通常适用于:潜入敌军、敌对分子、犯罪分子之中的采访活动;估计采访对象会拒绝与记者合作的采访项目;不宜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场合。此外,采写揭露、批评性报道常采用这一方法。我国传统的新闻理论是视隐性采访为禁区的,这是同过去“左”的政治空气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均呈现复杂化与多层次的态势及趋向,新闻采访手段也就必然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预见,隐性采访的潜在价值将日益增大。

5显性采访[暨南大学年研]

答:显性采访是相对隐性采访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记者在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表明身份以及采访意图后再进行采访的采访方法。显性采访是一种常规采访,公开记者身份和表明采访目的,是构成显性采访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显性采访有利于采访对象了解报道的目的与意义,积极与记者配合,达成良好的采访效果。从使用频率来看,显性采访是记者最常使用的采访方法。从适用范围来看,显性采访适用的题材和内容非常广泛:既适用于对人物新闻的采访,也适用于对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既适用于对会议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的采访,也适用于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政法新闻的采访;既适用于表扬报道的采访,又适用于批评、揭露性报道的采访等。

6消息[山东师大年研]

答: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它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历来是所有新闻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角,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称其是“报纸的心脏”。世界上最早的消息雏形是公元59年的罗马执政官恺撒下令抄发的《每日纪闻》上的文告性消息。该体裁的成形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报纸正式问世之后。在中国,“消息”一词始见于《易经·消息卦》,直到中国近代报刊诞生半个世纪以后,才正式成为一种独立于文学样式的报道体裁。消息包括两类:①动态消息,即迅速简洁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通常一事一报,一两百字而已;②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在中国,消息常常被习惯称之为新闻,即狭义的新闻解释。

7通讯[上海大学年研;湘潭大学年研;中传、年研]

答:通讯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在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在年编译的《普法观战纪》。真正在通讯上自成一格并有重大影响者是黄远生,《远生遗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报刊通讯为主的文集,由此也正式奠定了通讯在新闻体裁中的地位。目前,通讯体裁的主要题材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8蹲点[陕西师大年研]

答:蹲点,是指深入一个点,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

9易地采访

答: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可以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10突击采访[陕西师大年研]

答:突击采访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具体要求是:记者必须闻风而动,迅速赶赴事件现场,要忙而不乱,冷静观察,尽快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和相关材料,并有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一般要实行严密封锁,不让闲人进出,常常连记者也在被挡驾之列。此时,记者更要下定决心,调动自己平日建立的一切关系网,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手段,最终冲破封锁,深入现场采集新闻。

相关资料推荐: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免费试看/下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mt/125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