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砥,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北京日报评论部。年,受聘成为北京日报首席评论员。

他是法大新闻学院的“老校友”,从本科到研究生,他见证着新闻学院由系到院的发展历程;他又是评论圈的“老手”,在学校期间就笔耕不辍,踏入行业历经数次“论战”,练就扎实的评论写作本领。谈起母校,他饱含深情;谈到事业,他侃侃而谈,热情洋溢。

法大新闻学院的“老校友”

张砥本科就读于当时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新闻系,在他年大四毕业时,新闻系独立出来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之后,他继续留在学院攻读研究生。因此,张砥可以算是陪伴着学院一路成长,看着新闻学院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老校友”了。得益于这七年时光,张砥几乎上过学院每一位老师的课,与老师们都很熟悉。回想起校园时光,比如导师姚广宜老师的新闻采访学、刘斌老师的新闻写作学、宋建武老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有王佳航老师的新闻评论学等,张砥都历历在目,坦言获益匪浅。

军都山下,小月河畔,带着一份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年张砥从昌平区府学路27号,来到了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这三年,张砥参加过许多学术活动,担任过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多次组织新闻理论与实务讲座,均收到不错反响。在校期间,他热爱时评写作,与许多业界大腕建立了联系,在一次次交流与投稿中,张砥对新闻评论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文笔愈发成熟,观点也更加犀利独到。

谈及实习,张砥有非常多的经验。年,他在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法制组实习,主要参与《民主政治周刊》的编辑工作,并有幸在这份党中央机关报上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评论文章。在他的实习履历表中,有都市报的记者岗,有政府机关的宣传处,还有门户网站的编辑部,可以说他以有限的实习时间,最大限度体验了新闻系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最后在年,来到北京日报评论部实习,并最终选择留在这里。

在工作期间,张砥仍然与学院的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也多次在学院的邀请下,回到母校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同样的,作为师兄和学院的“老校友”,张砥一直尽力为学院的师弟师妹争取进入北京日报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学院记得张砥,张砥也一直在回报着学院。作为已经毕业多年的新闻学子,张砥一直怀有对母校和自己学院深深的感情,并尽力为学院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年张砥在中国新闻奖颁奖典礼现场

评论:一个观点交锋的“战场”

在行业深耕多年,张砥已是评论圈的“老手”。年,由他担任责编的《长安观察》专栏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同时,由崔文佳撰稿,他负责编辑的评论文章《不能以极端个案指责社会否定时代》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此外,参加工作以来,他的作品已多次获得北京新闻奖一等奖,其中,《北京需要五湖四海的建设者》获得年第二十七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提到所从事的工作,张砥认为,“评论工作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说到“战场”,我们可能会想起赤地千里,硝云弹雨的激烈场面。但舆论场虽然看不到硝烟,却也存在着唇枪舌剑,你攻我守的观点交锋,“这种交锋是一种常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文章的认识和观点从来都是多元的,不可能只有一种观察的角度,观察立场和角度不同,所持的观点自然不一样。”

回忆多年来在评论工作中经历的论战,张砥认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当时社会上的舆论风向多元复杂,鼓吹民主宪政、普世价值,支持历史虚无主义、解构英雄先烈的言论甚嚣尘上。北京日报作为党报,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使命,曾在多次事件中举旗亮剑,张砥作为部门重要的笔杆子,在回击负面声音的论战中多次“冲锋陷阵”。

年,国内发生了世界瞩目的“陈光诚事件”,美国罔顾国际法和中国法律,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以非正常的方式将中国公民陈光诚带入美驻华使馆,并停留6日,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事情发生后,北京日报及时发声,刊发一篇名为《从陈光诚事件看美国政客的拙劣表演》的文章,并作为头条刊登在《长安观察》栏目。文章发出后在线上线下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和反对的声音相互批驳,舆论氛围十分紧张。为了有力回击反对者,北京日报又跟进发表了《必须高举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以及《唱响主旋律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两篇文章,后一篇文章指出,一些媒体置国家发展这一主流形势于不顾,刻意地揪着社会出现的一小部分问题,来以偏概全的否定党和国家,而“中国社会需要的,不是那些打着‘客观报道’的旗号指手画脚的媒体,而是有责任、有担当,真正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媒体。”

文章刊出后,很多反对者追到张砥的微博下来指责他,甚至一些人打电话到北京日报前台找人。面对众多反对的声音,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写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既遵循党报价值观,又符合新闻原则的。中国人分析问题,就要有中国的立场、民族的情感,这一点万万不可虚无。多年来,他已见惯了这种舆论场中的你来我往,“评论员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说。

张砥生活照

(未完待续)

得奖作品可点击文末最左下方“阅读原文”处

《长安观察》专栏作品

指导老师:王佳航阴卫芝

责任编辑:胡梦瑶

采写记者:王栋 卢雪尧钟涓涓

本期编辑:卢雪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xw/119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