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审议 5月22日,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就是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的民法典。 “民”是人民的“民”字,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会不断拥有各项权益,比如被抚养、受教育、找工作、步入婚姻,乃至遗产继承等等,如何约定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并针对某种情况制定出普遍遵循的详细规则,这就是民法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民法规则覆盖了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方方面面。“典”这个字,则有典范、典籍的含义,我们国家现行有效的法律有二三百部,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民事或涉民事法律,它们长期都是作为单行法形式存在,难免会有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给法官司法裁决也带来困难。 小童要给小朋友们讲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新闻里讲的编纂民法典并不等于全部重新制定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的整理集纳,好比期末时你们会对各个学科进行一次全面整体的复习一样。这部即将审定出台的民法典一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条,总计10万余字,被称为老百姓的“生活百科全书”。 除了集纳各方面的法律文本,提请审议的民法典草案还对某些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完善,或做出明确规定。比如,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还将保护“私人生活安宁”写入了隐私权部分。这意味着,我们经常接到的骚扰电话、短信、强制弹窗广告等,都可能被认定为侵犯隐私权。再比如我们从新闻中偶尔会听到高空抛物坠物的惨剧,因为难以确定行为人,导致受害人索赔困难。民法典草案不仅规定了“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还细化了各方责任,更好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便于督促物业、有关机关履行职责,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悲剧发生。 这样一部大部头的民法典出台,历时三年多,从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至年12月民法典草案首次合体亮相,仅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10次,并通过互联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总共收到网友意见万条。专家认为,民法典的颁布,将开启民事权利保护的新时代,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强大的法律保障。 北京“白昼如夜”是怎么回事 5月21日,星期四,下午3点多,北京出现了少见的“白昼如夜”现象,也就是白天突然变得像夜晚一样黑,还有大雨、雷电、大风,一些地方还下了冰雹。不过,这“白天的黑夜”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雨势转小,很多地方天色转亮,一派夏日雨后的清爽面貌。 如果是正在家里或者教室里学习的小朋友,见到大白天突然慢慢变成黑夜,一定是种特别的感受吧?而正在午睡的小朋友,一觉醒来天就完全黑了,也让你困惑吧?我不过是睡了个短短的午觉,怎么就到了晚上了呢?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巧合的是,当天中国两会正式举行,这是咱们中国人政治生活里最重要的会议,分为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当天开幕的是政协会议,下午3点多,全体与会人员对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有人说,“白昼如夜”的这场大雨是天人感应,老天爷也在哀悼逝者。 天人感应是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的人们在古代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把风云雷电、日月星辰等天文和天气现象和人们的各种遭遇联系起来。不过现在的人们,更多地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天人感应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谈资。 气象专家解释说,“白昼如夜”是强对流天气引发的自然现象。那什么是强对流呢?中国气象局的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