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没? 报纸都忙着停刊停印 期刊杂志却还在卖力吆喝: 年杂志征订! 那我话题新、理论深、覆盖广、影响力大 的《国际新闻界》也不能落后! 不过, 这样说好像有点干瘪… 是时候祭出我们的杀器了! 其实, 我们还有一重身份: 考研界的王后雄! 我们的文章, 出题老师都在读! 那些潜伏在《国际新闻界》中的考研题 你,认得出来吗? 北京大学篇 Q 论述:年初,“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刷新了人们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请谈谈年网络民族主义实践的主要案例和新的特征,以及你的看法。 年《国际新闻界》第11期话题:帝吧出征与网络民族主义(敲黑板) 杨国斌().英雄的民族主义粉丝.《国际新闻界》,38(11),6-13. 作为一次新型的网络民族主义行动,“帝吧出征”具有自我表演的特征,其目标消费群体与其说是海峡对岸的台湾民众和媒体,不如说是出征参与者本人以及大陆的媒体和网民。在一个祛魅的商业化和个人主义时代,“帝吧出征”为青年网民提供了集体英雄主义的想象。同时,作为新媒体事件的“帝吧出征”,与国家政治保持着微妙的关系,并隐隐透露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帝国心态。 王洪喆,李思闽,吴靖().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国际新闻界》,38(11),14-34. “帝吧出征”事件在媒介舆论场中引起的震惊体验,刷新了文化精英和学界对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认识,也带出了过往中国互联网和民族主义研究的理论和认知盲点。本研究从这一盲点出发,通过历史梳理,以及针对这一人群的在线多址民族志与生活史访谈为主要研究工具,尝试发展出一套“中层解释”——后现代商业文化语境下知情的民族主义者,用以描述在新媒体和流行文化工业环境下,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文化与集体身份生产机制,同时,结合宏观的结构和历史化要素,讨论其未来可能的流变、潜能及限定。 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国际新闻界》,38(11),35-55. 民族主义运动基于共同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诉求,容易获得大众认同和官方支持,是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典型,然而,现实中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却常以冲突性方式出现,有时还与“民粹主义”相结合,导致攻击目标的转移与泛化。“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它通过组织分工的方式完成米姆符号(表情包)的大规模生产,将情感表达隐藏在戏谑化的符号中,利用“强势米姆”等手段实现“注意力占领”,达到视觉上的示威效应,同时还使用了“交际导向型米姆”实现情感沟通和共意动员。但是,此事件也难以克服米姆式传播的缺陷:万人刷屏的人海战术对人力、物力、组织动员方面构成巨大挑战;对图像的选择性记忆和对文字的选择性过滤容易使参与者陷入图像狂欢;分属于不同的数字米姆亚文化背景阻碍了双方的深度交流和政治沟通。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米姆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为网络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一种新的动员模式,是视觉传播时代青年群体集体行动的新逻辑。 王喆().今晚我们都是帝吧人”:作为情感化游戏的网络民族主义.《国际新闻界》,38(11),56-71. 本研究以“帝吧出征”参与者在蔡英文Facebook页面上的留言为主要的分析材料,对模板及非模板留言进行描述和诠释,以探究行动主体在“出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色,并进一步分析这一行动背后的脉络。研究发现:与以往“敌意、霸权和父权”的网络攻击不同,当下的网络民族主义易于与网络亚文化结合起来,以情感化游戏的实践方式落实在“帝吧出征”之中。一方面,行动主体所选择的主要留言模板充满着以正向情感为主的诉求,突显出愉悦的“爱”,掩盖了其他活跃在零散话语中的复杂民族主义情感。另一方面,行动主体采用游戏化的行动策略,利用社交网络的数字逻辑和兼具理性-感性的游戏规则,有效地组织起一群在集体化与个体化之间寻求满足的网民。可见,网络民族主义行动需置于国家机构和科技公司合力形塑的情感结构化脉络之中,网络民族主义勾连着网民的成长背景及日常的互联网使用,才得以激化出大规模的“帝吧出征”。 李红梅().如何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帝吧出征事件分析.《国际新闻界》,38(11),72-94. 本文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哪家医院白癜风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