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新见长 标题要想吸引人,总要给人一种新鲜感。有的媒体缺乏竞争力,很重要的问题就出在标题陈旧上。有的官气十足,老是板着面孔说话,制作的标题死气沉沉;有的缺乏创新意识,一个模式反复套用,甚至一个标题多次使用,成就了许多“万能标题”,这样的标题别说没个性,即使很有特点,老频繁出现,也会让读者厌烦。也许有人会说,报纸天天出,哪儿有那么多新标题。其实不然,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每一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其新闻点。退一步说,即使主题一样,题材类同,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词语、语序、句式的变化,换一种说法,避免重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提倡出新,并非鼓励猎奇,要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标新立异。 12以谐见长利用前后字、词音同字不同的谐音特点制作标题,可以使标题新鲜别致,妙趣横生。比如,一段时间里,陈水扁涉嫌的洗钱丑闻,给民进党带来很大的麻烦。台湾《联合晚报》在报道此事时,就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扛这个“扁”担路能好走吗》。此外,像《不打彩旗也出“彩”(主题)――江苏省滨海县人武部勤俭练兵纪事(副题)》(见年2月26日《解放军报》六版)中的“彩”字,《波兰力士一掷“铅”金(主题)——马耶夫斯基以个人最好成绩夺得田径首金(副题)》(见年8月16日《京华时报》)中的“铅”字,《2∶3输掉“和平大战”女排失利不影响八强形势(眉题)——郎心似铁“和”以解忧(主题)》(见年8月16日《京华时报》)中的“和(指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字,《埃及总统选举历史性开锣》(见年5月24日《参考消息》一版)中的“开锣”俩字,等等,都是利用同音字和成语或俗语里的谐音字,表达新闻事实中的某些新闻要素,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13以比见长有比较才有鉴别。许多稿件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鲜明的事实对比得以突出的。比如标题《勇提意见的战士当上尊干标兵 敢抓会管的干部成为爱兵模范》,就是通过对比引导干部战士提高对尊干爱兵活动的认识;再比如:《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恶意欠薪冷冰冰 多方相助热乎乎》,《解放军报》的《少在领导身上用力 多在战士身上用心》等,都是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弘扬正气,抵制歪风。这类标题多是通过对仗的句式来表述,以反差强烈的字词,突出主题思想。比如:《把远的拉近 将虚的变实(主题)——某团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活效果好(副题)》中的“远”和“近”、“虚”和“实”,都是通过对比来表达的。 14以韵见长标题并非歌词,但也不排斥韵律。富有韵味的标题,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能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像《数九寒冬挡不住一股新风扑面来》(见年1月26日《解放军报》),既贴切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也透露着古诗词的韵味,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花底莺语,体现着一种优美的节奏和特别的韵味;《小小一碟菜盛满爱兵情》(见年6月27日《战士报》),朴素自然,寓情于理,如春风扑面,给人以强烈的亲切感;《莫叹聚少离多夫妻比翼齐飞》(见年8月17日《解放军报》),节奏铿锵,韵律和谐,体现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5以准见长标题追求标新立异,必须以准确为前提。丢掉这个前提,制作的标题再抢眼,也没有什么意义。有一家报纸曾做了这样一个标题《好干部有好岗位 好岗位出好干部》,是反映某支队创新思路激发干部队伍内动力方面的内容。这里的“好岗位”,就很难界定。什么样的岗位算是“好岗位”呢?岗位可能有重要、次要之分,有是否适合的区别,但要用好不好来形容,恐怕有失准确,也可能对干部岗位选择产生误导。 一家军区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个标题,《“不把连队带入先进我决不离开”》,说的是一名连队指导员一心扑在连队建设上,想把连队带好,反映了这位干部带好连队的坚定决心。编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以此作标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反映干部事业心责任感较强的同时,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违背了“个人服从组织”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离不离开连队,需要组织说了算,不应把“不把连队带入先进”作为是否离开的先决条件。 还有一个标题是《调查显示:美退伍老兵每小时自杀一人》,本意是想说美退伍老兵平均每天有22起自杀事件发生――或者说,每65分钟就发生一起,也就是平均每小时有一人自杀,可是因少了“平均”二字,就使得表述上不尽准确。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家军内报纸曾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入党其实并不难》。我们都知道,党员的“门槛”是很高的,要想加入党组织,不付出艰苦的努力,经受艰苦的磨难,是很难跨入这个大门的。怎么能说“入党其实并不难”呢?其实,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并非这个意思。而是想说,只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坚持用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入党就不难。也就是说,争取入党并不复杂,关键是要走正道。但用这样一个标题,就容易产生让人产生歧义,似乎入党很容易,党员的标准并不高。 16以稳见长新闻工作既有较强的倾向性、主观性,又是政治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这在标题制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编辑既要体现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以强调某些工作,又不能用力过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与上级政策规定发生冲突,所以用词一定要慎之又慎,全面考虑,防止出现表达不当的问题。比如:有一家报纸曾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挨过处分照样用(主题)——某团坚持用“打赢第一”标准选人用人(副题)》。这个标题的主题思想是正确的,但说用“打赢第一”作为选人用人标准,值得斟酌。党的用人政策是明确的,重视“打赢”标准,并不是说“打赢第一”。尽管我们不再提“政治挂帅”,但还是把政治上是否可靠放在首位,因此这个说法有失妥当。还有一家军区报纸,作了这样一个标题《将甲流疫情阻断在军营外》。作为部队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疫情传入军营,无可厚非;但不能将标准定在“阻断在军营外”,在军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尽可能防止疫情蔓延,即使在军营外也应如此。这类标题制作的着眼点显然偏低。 17以尖见长一个标题如果能够反映某个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就算基本完成了任务;但这并不能说任务完成得很好,或很圆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标题抓住要害,把新闻内容反映得很充分。也就是说,要把标题做得很尖。我曾收到一篇体育新闻,反映军区选手在年全国射击冠军赛中夺得两枚金牌的事情。稿件的原标题是:《在年全国射击冠军赛中(眉题)——我区选手夺得两枚金牌(主题)》。应该说,这个标题已经把新闻事实说清了,这样用也是可以的。事实上,一些报刊在刊发这篇稿件时用的就是这个标题。但我想,一个大军区级单位在全国比赛中夺两枚金牌,算不算突出,关键要看一共设了多少枚金牌。如果这次比赛设了一百枚金牌,军区夺两枚也就是个一般的成绩,但这次比赛实际上只设了10枚金牌,在这种情况下,军区夺得两枚就很不简单了。于是我将标题改为《年全国射击冠军赛仅设10枚金牌(眉题)——我区选手一举夺得两枚(主题)》。这个标题比原标题尖了一些,效果显然要比原标题好些。 18以近见长每个新闻媒体都有自己特定的、主流的读者群。编辑在制作标题时,首先应考虑这些读者的兴趣和需求,看看这些新闻中哪些内容与他们的关系最密切,哪些内容最受他们济南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