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30年:出现基于文学变革内在要求 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最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开始,包括刘索拉、余华、苏童、格非在内的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所谓先锋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亦应包括小说、诗歌等多种门类。这其中,1985年、1987年间开始的“先锋小说”潮流更加引人注目。 “1985年,我21岁。至今依然记得,读到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作品的那种兴奋。”27日,在“记念先锋文学3十年国际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特别感慨地回想,这些先锋作家的作品为自己打开了精神感受力和语言的新天地,“当时和后来的很多文学人,都或多或少沾恩于那一代作家的探索和创造”。 诚如李敬泽所说,“先锋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历史”。作家东西表示,讲先锋小说不能跟当时的历史背景脱离开来,在先锋文学之前已出现了“伤痕文学”等种别,“那时候每个人都希望中国产生变化。先锋小说既与之前的文学有联系,对以后的作家也有影响:它是对中国文学传统文学的一次变革”。 “先锋文学的历史突破,体现在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对文学常规的一种挑战。”上海交大文学院教授何言宏认为,先锋文学鉴戒了西方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经验,是一种在精神气质、话语立场来挑战和突围的写作,“实际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突破、艺术突破,很多方面都是由先锋文学发起、承当。今天,我觉得应当重新评价先锋文学”。 语言的探索:多使用精致书面语语言具有很强辨识度 三十年后,回望当年引发广泛关注的先锋文学,可以发现,对叙事方式及语言情势的探索,是它较为显著的特点。其中,与之前的文学种别比较,语言方面产生的变化又更加明显,比如对语言的反常规应用、超凡的词语搭配等等。 “先锋文学具有很强的辨识度,首先从语言上体现出来。我们看先锋文学,大概读三百字就知道了:它们对语言的讲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后来把先锋文学也叫‘形式主义的美学’。”《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对说,文字的精确掌控成为先锋文学的基本手段。 王干以苏童的小说《河岸》为例,“《河岸》语言自成一体。在他的作品中,也始终有一种语言‘飞翔’的感觉,保持了小说丝绸般的融会和光滑度,这说明先锋文学在语言上更舍得拼搏、尝试”。 “先锋文学改造着我们的文学语言。它们在文字上具有很大的视觉性,更强调叙事,所以很少使用口语、对白,几近都是精致的书面语。”作家艾伟说道。 而在作家苏童的记忆中,自己第一个被认为具有“先锋”性质的短篇小说,是《奔腾我的枫杨树故乡》,“在评论家的文章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语感’这个词,这是我关于‘先锋’的美好记忆”。 “其实,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管作品表现出的‘先锋姿态’,或仅仅是向他喜欢的某一位作家的致敬态度,这都必定是年轻的,至于它在文本上构成的意义,我想多半是不自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非常感恩自己留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下了这一批作品。”苏童说道。 “先锋派”非舶来品陈晓明:是基于中国文学变革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文学的大量引进,对“先锋文学”的出现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提出,中国文坛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在此时期出现比较明显的“裂变”:从寻根文学萌生,到先锋文学开始出现变化。 “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一部分能接受先锋派,有一些不能理解先锋派,也不能接受我们对先锋派的评价。这可能源自各方面的差异。”评论家陈晓明对表示,在他看来,先锋派并不像现在很多批评文章理解的那样,只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套用,或是“舶来品”,“它恰恰是基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内在要求,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第一次要回到文学本身的那种强烈的变革的欲求”。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则认为,先锋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值得沉思,“当时的先锋作家完全不认同已有的文学写作,要重新为文学历法,建立新的写作方式、叙事方式,这类精神,值得学习、记念”。 “先锋文学到底是一个甚么状态,很难说清楚。”作家余华表示,自己刚刚写小说的时候,对国内外作家的一些作品,几近是同一时间浏览的,比较杂乱,“写作也是自然而然生发,并不是有序训练出来的。而那个时期的中国的文学好比一个人的血管99基本上被堵住了,需要装上几个支架了,先锋文学在中国文学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装了几个支架而已”。 “先锋文学表面上给人一种不庄重、不成熟的印象,但是他们的不让步、不屈服,给了年轻一代精神成长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我对先锋文学的一个整体感受。”评论家张柠说道。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xx/5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