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9月22日

简介:北京编修地方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重修地方志始于年,经过努力,修志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整体情况,并与大家共同分享故事。地方志这一历史长卷,展示北京文脉,留住京味乡愁。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的“记住乡愁——让地方志延续北京历史文脉”新闻发布会。本场新闻发布会是北京文化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我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徐和建。北京编修地方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重修地方志始于年,经过努力,修志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介绍整体情况,并与大家共同分享故事。地方志这一历史长卷,展示北京文脉,留住京味乡愁。首先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

北京市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玲,北京市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市方志馆馆长侯宏兴,北京市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恒彬,北京市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志》副主编谭烈飞;参加发布会的还有:北京市房山区史志办主任李桂清,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高云昆。

下面有请北京市地方志办陈玲主任介绍:记住乡愁——让地方志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的相关情况。

陈玲: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举办的以“记住乡愁——让地方志延续北京历史文脉”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一看到今天的这个主题,大家一定感到非常的熟悉和亲切,因为还记得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到的,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一、什么是地方志?

翻开国务院年5月18日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其中,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本质特征都是资料性文献。资料的表现形式不是单纯的堆砌与汇编,而是对资料进行科学分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统属合理的著述。地方志书又具有地方性、广泛性、真实性、连续性和独特性,这里的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著述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是存真求实、述而不论、生不立传、横排竖写;二是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七种体裁各有所用,相互补充。因而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定区域社会和自然发展变化的情况。

二、地方志从何而来?

地方志起源颇多,有的认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古地图。发端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和图经。成熟于宋代,内容和形式大体定型。兴盛于明清,民国时期进行了传承和局部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重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北京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阳休之的《幽州人物志》,距今已有余年,而编纂最早的《北京志》当属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现今流传或部分流传在世的有永乐、万历、康熙、光绪《顺天府志》等以及民国时期成书的《北京市志稿》。除此之外,郊区各县也都编修县志,北京地区流传至今的县志(旧志)约有50多种。

北京大规模重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始于年,已完成第一轮《北京志》部分志、18部区县志的编纂任务,第二轮规划志书86部正在编修,《北京奥运会志》已经出版。目前北京地区各类志书总计达多种,其中有大量的特色志书、资料性丛书以及点校、整理的诸如《通州志略》等15部旧志。地方志工作取得了一批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成果,建设了一批以北京市方志馆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支专兼职、老中青相结合的修志人才队伍,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地方志组织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有效结合的工作格局。

三、地方志的主要功能作用是什么?

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由此看到,地方志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三大功能紧密相关。

1.存史。存史是地方志“与生俱来”的功能,是指地方志保存了反映地情的完整系统的历史资料,可以为后人所用。由于地方志记载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已成为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各修志单位依托地方志书和掌握的修志资料,编写出版了大型丛书、词典、全书,近年来村、乡、镇的修志工作以及专业志、行业志的编写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将要逐步开展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及历史文化名村修志工作,为挖掘和保护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延续我市历史文脉提供依据,也为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了解家乡、联系乡情、寻根问祖提供帮助,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北京的地方文献,对于推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育人。地方志历来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出版文集画册,组织成就展览、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宣传英模和杰出人物等工作,引领社会风尚,彰显本地、本行业的特色和优势,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一会儿在方志馆和基层的地方志工作介绍中都有具体的实例体现。

3.资政。地方志的资政功能,是指为领导和决策机关认识地情,把握地情,从当地实际出发,吸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自古就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说。各修志单位不仅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和自然科学提供史料和依据,而且还在参与制定发展纲要、地名规划、理论研究、时政宣传、咨询查阅、景观恢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重大项目及活动策划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四、展望地方志事业发展蓝图

为贯彻落实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今年7月7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年)》,标志着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从依法修志向依法治志转型,从修志为主向修志为用和多业并举转型。

“十三五”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开创首都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同时规划纲要明确了六项任务和五项保障措施。六项任务:一是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为启动第三轮修志打好基础。二是统筹全市年鉴事业发展,提升年鉴编纂工作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方志馆和地方志资料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四是活跃学术研究氛围,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五是推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六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提升修志队伍素质。

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志。二是完善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构。三是保障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四是健全奖惩机制,确保任务落实。五是加强宣传保障,营造良好氛围。我们相信,《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将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各位媒体朋友们,为了让媒体和公众能够更直接快捷地了解地方志,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隆重推出我们地方志办今天启动试运行的官方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xx/65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