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点

01民初报人

章太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年,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年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维读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邵飘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Q

链接:

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的新闻理论著作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教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开创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新纪元。

邵飘萍为北京新闻界著名记者,他把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基地,积极参与并指导研究会的各项活动。

《实际应用新闻学》就是根据他讲授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开拓性贡献。

胡政之胡政之,名霖,四川成都人。年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额,以消息快捷受报界挂住。年,王郅隆接办《大公报》,胡政之受聘经理兼总编,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张季鸾张季鸾,名炽章,笔名一苇,陕西榆林人。年,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年,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轩然大波,因此被捕。出狱后,回《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任《民信日报》总编,积极反袁。袁死后,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和《中华新报》总编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卖国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狱。张季鸾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他担任新记《大公报》总编兼副经理之后,但在辛亥革命前夕和民国初期已崭露头角,有一定影响。

02报律法规

《报纸条例》年4月由袁世凯政府颁布,共35条。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必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须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条文十分苛刻。北京英文报纸《京报》称之为“世界上报律比较之最恶者”。《出版法》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共23条。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经十分苛细,但各地官府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03报灾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借军事胜利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被查封。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家,较之民国元年的家锐减了多家,北京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大批报人被捕被害,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癸丑年,因此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对报业的破坏还包括:a创办御用报纸,如《亚细亚日报》。b收买报纸报人。c制定法律条例限制言论出版自由。d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据统计至少71家报社被封,9家被毁,24人被杀,60人入狱。

第二部分:简答题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间之间,新闻事业主观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民初报业蓬勃发展的原因:1、旧的禁令的废除与新的法律的保护。民国成立后,清廷专为扼制新闻出版业而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年6月颁布),《报章应守规则》(年颁布)《大清报津》(年1月颁布)、《钦定报律》(年颁布)及《大清律例》中有关报纸登记出版的条款均被废除。这就彻底解除了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绳索和枷锁,打破了封建专制统治下言禁森严的状况。与此同时,南京临时政府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并且颁布了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2、党会林立。据统计,首年10月武昌起义后至年间,全国各地号称为“党”与“会”的组织将近个,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于是报纸的数便陡然增加,成为不同政党及团体的喉舌和宣传工具。3、报人办报因陋就简,所费不多,报馆往往比个体作坊还要简陋。有些报纸既改国内外电讯又无外勤记者,编辑全仗简单的文体工具,另外,还出现了“马路小报”、“鬼报”等简陋报纸。总评: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民初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繁荣,但是随着袁世凯对新闻法律的扭曲,新闻事业前进的步伐嘎然而止,总的来看,这是一次短暂的报业繁荣,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曲折中慢慢地前进。2、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办报浪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一)历史背景:民国初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和旧有制度的废除,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的了业高潮,然而袁世凯上台后扭曲新闻法律、法规,使得报业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在这次短暂的办报高潮中,民国新闻事业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二)新闻事业的变化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a、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b、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c、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了版。d、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年和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三)新闻业务的变化a、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b、报纸副刊的发展: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四)总评: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3、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是如何扭曲自由新闻体制的?(一)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利用革命形势给清王朝强大的压力和手中的军政大权,以逼迫清帝退位为筹码,为自己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上台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制。他一上台就对孙中山确立和自由新闻体制进行大肆的扭曲与破坏,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寡然而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新闻文业也与政局一样,呈现出变幻、得杂的景象。(二)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新闻事业的手段1、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袁世凯自从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就立即着手创办和收买报纸。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沙创办了多家报纸,比较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和《神州日报》。另外,据统计,袁世凯执政期间直接或间接收买的报纸在家以上。2、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为了使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和《出版法》,对报刊的登记,出版、发行、言论、采访、编辑等活动横加干涉。北洋政府颁《报纸法》。3、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袁世凯时期,多家报纸被封,报人遭迫害,使得全国报纸总数始终维持在-上下,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的低潮。(三)总评:尽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地中国新闻事业进行血腥的摧残,但是这并不能完全阻止新闻事业的前进。4、黄远生相关考点(一)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特色:a、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他阅历丰富,对民初政坛十分熟悉,因而他能采访到许多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和内幕新闻。他对当时政坛风云作了真实而详尽的记录,既是新闻,又是信史。b、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作为一名正直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那如椽之笔,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容痛加针砭。C、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形,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理。D、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强,他的报道很注重时效性。E、语言通俗生动。他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贴切的经喻表现出来。(二)黄远生的新闻思想a、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b、“四能说”。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三)黄远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a、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B、提出新闻记者“四能说”。该理论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能说”内容如下:1、脑筋能想: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2、腿脚能奔走: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势力所在,以时访接。3、耳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4、手能写: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这既是黄远生对记者的要求,也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C、著《远生遗著》的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Q

扩展:《远生遗著》

《远生遗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4卷,是黄远生通讯评论作品汇集整理的合集,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通讯体裁的开拓者。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采访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巨擎,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合称“民初新闻界三杰”。

他死后,其朋友将其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其通讯的特点:

1.题材重大,内容详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5、简述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本质。(一)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不久,袁世凯利用革命形势给清王朝的强大压力和手中的军政大权,窃取了革命果实,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他及北洋军阀制订了很多新闻法律制度,以图来钳制新闻事业的发展。(二)典型法律制度《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出版法》、《报纸法》等。(三)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经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百般扭曲,形成以下三个十分显明的特点:a、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原则承认“主权在民”。b、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在立法上,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中华民国的法律一时难以出台,因而只能暂时沿用前请的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律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c、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辛亥革命后,地方政权大都为旧封建军阀所窃取,这些旧军人毫无民主观念,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四)总评:民初的新闻法律制度是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钳制新闻事业而颁布实施的,它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6、简述“暂行报律”风波起因经过结果。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段;(2)“谎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并令其整场全国报馆遵照执行后,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反对“暂行报律”的颁行。3月7日,章太炎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对“暂行报律”三条加以逐一批驳。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暂行报律”被撤消,风波也随之平息。

中新史·往期回顾

公益新传考研笔记?中新史难背?那是你缺少这份表格。

公益新传考研笔记?中新史必考的十四个专题List。

中新史考点清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新史考点清单?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新史考点清单?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新传考研理想岛丨原创笔记

《救命手册之新闻业务名词》

《救命手册之新传热词名词》

冲刺热点专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舆论"四力"

新闻专业主义

纸媒转型

电视媒体转型

网络空间治理

“中央厨房"

大数据与数据新闻

县级融媒体建设

算法新闻

网络舆论专题

舆论监督专题

后真相

网络直播

网络游戏

非虚构写作

人工智能+机器人新闻

短视频

粉丝文化

泛娱乐化

媒介失范

亚文化

网络热词

5G专题

区块链

主流媒体和新型主流媒体

MCN

新闻实务笔记

新闻实务简答题梳理(一)

(二)

(三)

新闻采访易考名词解释

新闻写作易考名词解释(一)

(二)

(三)

新闻编辑易考名词解释(一)

(二)

(三)

中新史笔记

中新史难背?那是你缺少这份表格

中新史必考的十四个专题List

新传前沿热门名词解释

建设性新闻、H5、数据新闻、数字劳工、米姆

VLOG、融合媒体、中央厨房、网络直播、亚文化

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小程序

算法新闻、算法推荐、被遗忘权、媒介审判、非虚构写作

沉浸式新闻、可视化新闻、MCN,信息茧房、政治传播

5G、网络民粹主义、后真相、烂尾新闻、迭代新闻

智媒体、平台型媒体、政治传播、公共传播、危机传播

机器新闻、临场化新闻、两微一端、健康传播、科学传播

新闻游戏、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新闻反转、场景

知识付费、共享经济、长尾效应、整合营销

PGC、UGC、PUGC、OGC、MGC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回音室、建构式新闻效应、网络隐私权、泛娱乐化

名词抽背

专栏

社会化媒体

拉扎斯菲尔德

拉斯韦尔

国际传播

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

霍夫兰

信息主权

文化帝国主义

反转新闻

虚假新闻

媒介素养

舆论引导

媒介审判

新闻价值

文化霸权

魔弹论

伊里调查

刻板成见

第三人效果

拟态环境

把关人

议程设置

公共传播

公益新传考研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信息

消息

公益新传考研

信息社会

练题计划

专栏

简答题:请简述数据新闻的特点

简答题:简述传感器新闻的优势。

简答题:什么是新闻"中央厨房"?

论述题:新闻视频化趋势给传统媒体带来哪些变化?

简答题:"区块链+"时代媒体的机遇和挑战

简答题:媒体有哪些分类?

论述题:谈谈你对对四全媒体的理解

简答题:新闻算法推送的利与弊。

简答题:新闻价值在社交媒体中的变化

简答题:谈谈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

简答题:互联网时代对新闻记者提出哪些要求?

简答题:说说你对媒介接近权的认识

论述题:信息房的危害。

简答题:解释性报道的事实性包括哪些方面。

其余资料

《新闻传播学辞典》名词解释PDE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笔记PDE

期待你的宠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zx/127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