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居北京,大不易,北京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看。 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遍布全国的发达基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都知道落后地区“要想富先修路”,可是不修路不是不愿意修而是没钱修。因为搞不起基建支持经济发展导致落后,因为落后更没钱搞基建。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必须有启动资金,而这笔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大城市的房价。我们俗称:转移支付。 高房价从大城市的中产处吸取了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输送到全国各地,尤其是落后地区,变成了那里的基建,当地的困难群众因此受益。 看起来这和北欧国家对富人收重税补贴穷人类似,而且还促进了基建,拉动了经济,创造了就业。在减少收入差距保证公平的同时还提高了效率,很完美……吗? 北京很大,大得可以容下所有人的野心和梦想;北京很小,小得容不下一个人的泪水。在这里,繁华与残酷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每天都有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向这里汇聚,也有无数不堪重负的人从这里逃离,这座天子脚下的城市,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永远有人刚刚登场,也永远有人刚刚离开。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 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北大本硕博毕业,毕业到中科院北京某所。今年是我工作第三年,年前刚刚调动了工作,转战南京某高校。 为什么?细说起来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两个字:房子。 上学的时候不了解墙外的世界,以为房子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租房买房只是差一张房本那么简单。结果被狠狠地教做人。 我看楼上的兄弟们很多都讲到收入赶不上北京房价的涨幅。这种感觉是令人绝望的。但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从我拒了某企45万年薪选择了一个月到手不过万的科学院研究岗,收入这一条我就是有心理准备的。其实最终让我下定决定离京的,是儿子快到学龄了。 北京的小学入学是就近入学原则,翻译成可操作的语言就是学区制。具体说来,片区内的孩子要排顺序,按顺序招录,招满为止,这个排序标准并不看小孩本人的资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人分三六九等:(很绕,但有孩没孩的可以预先熟悉一下) 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在本区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父母单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户口在本区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户口的排第五;接下来才是我等租房并且所在单位归本片区的。 按这个顺序,第一的全部招完了才考虑第二,第三…… 然而我们是第六,只比片区内理发的,卖菜的,等等非本市户口无本区房产的外来流动人口高一等。 其实往年没有这么严峻,因为作为科学院员工,子女教育还是很有优势的:中关村如今那些全国闻名的优质小学,过去都是我们的附属学校。大人工作,小孩顺理成章被安排到这些学校的。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学校如今能成为名校的原因: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不喜欢要? 学校成绩好了,学校就好了;学校好了招的老师也就好了,学校的发展也就能受到政府的重视了。这是一个马太效应。海淀之所以在教育方面与东西城这种有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大力倾斜的地方可以一战,靠的就是科学院和各大学的存在。唯一意外的是:在学区房大卖的今天,名校意味着天价的二手房价格,意味着名和利。一但有了名和利的追逐,科学院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于是这些附属学校被划归区教委,与科学院不再有任何关系--这么宝贵的学位,留给科学院这帮穷鬼太可惜了。作为补偿,重新在别的区找一些很差的学校换上科学院的名头:总还是有地方安排了不是,要啥自行车啊?名校学区房告诉我们知识的确是财富不假,但教委进一步告诉了你这财富最终归谁所有! 差到什么地步?这种学校从校方到家长对孩子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