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永足堂老北京足贴加 加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致使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慢性积累性劳损。常见于30岁以上,退变的腰椎间盘纤维变性,弹性减低、变薄、变脆、髓核脱水、张力下降,在此基础上,遇有一定的外力或椎间盘压力突然增高,便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2.创伤 约l/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史。常见的创伤情势有弯腰搬重物时腰部的超荷负重,在腰肌还没有充分舒张情况下的搬动或举动重物,各种形式的腰扭伤,长时间弯腰后突然直腰,臀部着地摔倒等,这些创伤都可使椎间盘在瞬间髓核受压张力超过了纤维环的应力,造成纤维破裂,髓核从破裂部突出。 3.腰椎间盘内压力突然升高 患者并没有明显创伤史,只是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引发的。还有的患者是由于受寒冷或湿润引发。足由于寒冷或湿润可引发小血管收缩、腰肌反射性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而致纤维环破裂。 4.椎间盘先天性发育不良 少数椎间盘先天性发育不良,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缘由之一。 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是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到一定程度,或合并了腰椎后关节错位,刺激或压迫到相邻的神经根或脊髓时才会出现相应症状,一般表现为劳累后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麻痹,因疼痛产生的保护性痉挛,站立时,身体偏向一侧。患者行走困难,不愿迈步。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是最常见的腰痛缘由,轻重的特点为:白天重,晚上重,上午轻,下午重。劳累后重,休息后轻,站走坐重,卧床轻。咳嗽、大便、弯腰重,静止轻。发作的特点为:骤发,呈痉挛性剧痛,轻症可忍耐,痛重如闪电状,沿臀部出现下肢放射痛,在后期常以腿痛重于腰背痛。 : 本病又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和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有: 1.腰部疼痛 几近所有患者患部有此症状,主要表现在下腰劳累后加重或较长时期取同一姿式时腰痛亦加重,但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可减轻,若髓核大部分突出,突然压迫神经根,使根部血管同时受压而造成缺血性疼痛,则疼痛突然骤发,腰背部肌肉痉挛,疼痛呈痉挛性剧痛。 2.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 疼痛主要沿臀部,经大腿后方至小腿后方或至外踝及足趾开始为钝痛逐步加重,少数患者可出现南下往上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至臀部,多为一侧,如系中心型突出或多发性突出亦可为双侧。突出物大,病情严重者。坐骨神经痛亦严重;痛轻者,患者可忍耐;痛重者,如闪电状,患者稍1活动不慎即产生。当咳嗽、喷嚏用力憋气时,腹压增高而疼痛加重,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后期常以腿痛重于腰背痛。 3.下肢麻痹及感觉异常 下肢麻痹一般与下肢放射痛伴随出现。临床上有主观麻痹和客观麻痹之分;主观麻痹是患者感觉腿及足背部发麻发术,像千万条小虫爬行一般,但用针刺检验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完全一样;客观麻痹、用针刺皮肤时,其痛觉消退与其他部位皮肤感觉不同。 4.步行困难 患者行走困难,不愿迈步,少数患者步行较久后,感觉腿部麻、胀、痛难忍,需坐下或蹲下休息,产生与椎管狭窄症一样的神经性间歇性破行。 5.肌肉瘫痪和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表现为足下垂;症状重,病程长者,多有肌肉萎缩,尤其是小腿部肌肉萎缩更加明显,从外观上看肌肉容积变小,造成下肢肌肉萎缩。 6.马尾综合征 常见会阴部麻痹、刺痛、排便及排尿无力,有时坐骨神经痛交替出现,时左时右,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表现双下肢不全瘫痪。女患者又有假性尿失禁,男性患者出现阳痿。 7.功能受限 患者除步行困难外,为了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再加上因疼痛产生的保护性痉挛,常保持一个特定的姿式。站立时,身体偏向一侧,患侧骨盆上升,髋膝关节微屈,足掌着地,体重主要落在一侧。下蹲动作困难,不能自己系鞋带,喜侧卧,髋膝半屈曲。从椅子上或从床上起来时,需用双手托腰缓慢起来。 8.拇趾及踝关节背伸力减弱 系患肢拇趾长、短伸肌和胫骨前肌的神经安排产生程度不等障碍而至。 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除中央型引发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现蛋白含量增高、潘氏实验及奎氏实验阳性外,通常均属正常。 2、其他化验:诸如红细胞沉降率、康华反应、类风湿因子、胶状金实验等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对其他疾患的鉴别诊断。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便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实验阳性; 2、在腰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消退,趾肌力消退,患侧跟腱反射消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3、影象学检查: 近年来用于腰椎间盘疾患诊断的影象学技术进展较大,其中包括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超声波、磁共振及脊髓造影等。在一般情况下,普通X线平片便可达诊断目的,困难者则需采取磁共振(或参考超声波及CT检查,但其确诊率较低)。非不得已,不轻易选用脊髓造影。 1、腰椎X线平片 (1)腰椎后前位片(正位):多显示腰椎侧弯征,椎间隙宽度于病变初期多无改变;如病程较久,则显示椎间隙狭窄,并于椎体边沿有各种形态的骨刺出现。棘突的偏移虽较常见,但不一定有甚么意义。 (2)腰椎侧位片:其诊断价值较前者更为重要。 ①多数病例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尤其是急性发作者。 ②椎体型中的前缘型可于侧位片上显示典型的三角形骨裂征等。 ③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沿骨刺构成表明病程较长。 ④椎间盘钙化(罕见)或脱出的髓核钙化(稍多见),主要在侧位片上显示。 (3)腰椎斜位片:主要用于除外下腰椎椎弓断裂及腰骶(或骶髂)关节病变。而在单纯椎间盘脱出症患者多无特殊所见,因此,诊断明确者勿需摄此片。 2、CT检查:运用CT检查脊椎与椎管内病变在临床上已广泛展开,分辨率相对为高的CT图象,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从影象学角度来看,本病在CT图象上的主要改变有以下几点: (1)椎间盘后缘变形: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后缘与椎体骨性断面的边沿平行;在髓核突出的患者,椎间盘后缘有1局部突出。根据局部改变的形态与性质,可辨别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破裂),前者为退行性变的初期表现,后二者则属中、后期改变。 (2)硬膜外脂肪消失:正常情况下,腰椎区域,尤其是腰4~5和腰5~骶1平面,硬脊膜囊通常有丰富的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透亮区的形态和大小对称。当椎间盘破裂时,脱出的髓核可以替换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间盘破裂的平面上,两侧比较视察,密度其实不对称。 (3)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突出或脱出髓核的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阴影代表突出的碎片(大小和位置)。当碎片较小而外面有后纵韧带连着时,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碎片已破裂到后纵韧带外面,且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和从纤维环破裂处游离时,可出现分离状影象。根据椎间盘破裂的部位,软组织密度可能位于中线或后外侧缘,若破裂完全产生在外侧缘,则软组织密度位于椎间孔内。当突出的碎片较大时,在病变椎间盘平面之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根据碎片游离方向,可能位于椎间盘下方的椎体后缘,或紧靠椎弓根的侧隐窝内;亦可能位于椎孔内,颇像增大的神经节。 (4)硬脊膜囊变形:硬脊膜及其内容物的密度低于椎间盘。在上部腰椎区域,全部骨性椎管全部由脊膜囊占据。脊膜囊缘和椎间盘边沿之间由于密度差的关系,分界清楚。当椎间盘突出时,硬脊膜囊也可变形。在下部腰椎区域,硬脊膜囊其实不充盈全部骨性椎管,也不与椎间盘后缘接触,仅当椎间盘突出相当大,足以将硬膜外脂肪梗塞并压迫脊膜囊壁时,光滑圆形的脊膜囊轮廓才出现变形,突出的碎片可能压迫神经根;亦有少数病例其实不引发脊膜囊变形。 (5)神经根鞘的受压移位: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根鞘在硬膜外脂肪比较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位于骨性椎管的后侧、椎弓根的内侧,在椎弓根稍下方的平面上,当碎片向骨性椎管后侧突出时,将根鞘向后推移,根鞘与突出的碎片常没法辨别,这本身就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征象。 (6)突(脱)出髓核的钙化:髓核突(脱)出时间较久者,可逐步构成钙化,并在CT检查中出现相一致的改变。碎片与椎间隙边沿可以相延缓。 (7)CTM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为80%~92%。由于CT检查对患者的X线照耀量小,可列为基本无害的诊断手段。另外,用水溶性造影剂做脊髓造影与CT检查结合(CTM),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CTM检查时,上述征象更加明显。在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椎间盘压迫的神经根和硬膜囊在同一平面。游离型椎间盘脱出则可发生于椎管内的其他部位。 3、磁共振(MRI)检查:MRI的出现,可以说是影象学中的重大进展,是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伤害中以往任何检查手段都无法相比拟的,其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影象显示,较之CT检查更加确切和真实。 MRI图象上所表现的信号,大体上分为高、中、低三种强度。通常,在T1加权条件下,骨皮质、韧带、软骨终板和纤维环为低信号强度;富有脂肪组织的椎体、棘突等骨松质则表现中等信号(由于含多量骨髓组织之故);椎间盘介于前二者之间。脂肪组织为高强度信号,脊髓和脑脊液次之。T2加权对椎间盘组织病变显示更明显,在T1加权图象上显示较低信号,T2加权反而加强。由于T2加权脑脊液信号强而发亮,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时的显示更加清楚。 MRI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象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象,可以视察病变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 MRI检查除可以获得三维影象用于诊断(阳性率可达99%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此项技术尚可用于定位及分辨“膨隆”、“突出”与“脱出”,从而有利于医治方法和手术入路的选择(作者建议对“脱出”者选择后路摘除术,而“突出”者以前路手术为佳)。 4、超声波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Porter前后两次报导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后,国内亦展开了此项研究。该技术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腰椎椎管管径,而椎管管径的大小牵涉到是不是产生根性症状。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腰椎及腰骶部的三叶形椎管尚难以表现出来。目前,MRI及CT技术已普遍展开,少有再选用此项技术者。 5、脊髓造影:自CT、磁共振及数字减影技术运用以来,已使脊髓造影在临床上的运用大量减少。虽然其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变定位帮助较大,但由于其副作用,当前均主张慎重选用,对非十分必要者切勿滥用,并应以选择非离子碘造影剂为条件。 视髓核突(脱)出的部位不同,在影象学上可显示根袖缺如(侧型为多)、根袖尾部充盈不全(多为外侧型)、硬膜囊受压(中央型)或硬膜囊伴根袖受压(中央旁型)等形态。 6、椎间盘造影:由于穿刺技术及药物给患者带来的反应较大,且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照实反映出病变的客观情况,因此,目前已不再受临床医师欢迎,故不赘述。 7、硬脊膜外造影:分腰前路和腰后路两种途径将造影剂注至硬膜囊外观察、推断椎管矢状径、硬膜囊及根袖受压情况等。其影象判定与脊髓造影类似,目前已很少运用。 8、其他:如椎静脉造影、腰骶神经根造影及骶管造影等,虽各有特点,但亦有其一定局限性或因操作技术上的困难而多处于探索阶段。 9、肌电图:一般勿需此项检查,但对有马尾神经伤害或两根以上脊神经受累者可选用。阳性率约为80%~90%,略低于脊髓造影技术,尤其是表现对脊神经根定位诊断的可靠性较差。但如将二者适用,可使阳性率提高到95%以上,但仍未超过磁共振98%的阳性率,故目前已不再为患者所欢迎。 10、诱发电位的运用:为近年来展开较多的研究项目,主要依托测定H波(Hoffmann波的简称)潜伏期是不是延长(与健侧比较)及诱发电位幅度是不是消失或低于正常来推断脊神经根是不是受累。由于此项检查所用装备价格昂贵,且检测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于研究工作及对脊柱畸形纠正术的术中监护,而对腰椎间盘诊断上的实用价值,目前尚有争议。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但对非典型者,或是椎体型、中央型等病例,则易于误诊,应注意避免。 1、一般病例的诊断 1、详细的病史。 2、仔细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应包括神经系统检查。 3、腰部的一般症状。 4、特殊体征。 5、腰椎X线平片及其他拍片。 6、酌情选用磁共振、CT、超声波检查及肌电图检查等。 7、非不得已,一般不宜选用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因易将诊断引入歧途,原则上不采取。 2、特殊类型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 1、中央型:临床上并不是少见,但易与马尾处脊髓肿瘤相混淆。其诊断要点除前述各项外,主要依据以下特点: 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站立时及白天症状明显,卧床时及夜晚症状减缓(与脊髓肿瘤相反)。 腰椎穿刺:显示奎氏实验多属通畅或不完全性阻塞,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而肿瘤则多出现完全性阻塞及蛋白含量增高等)。 MRI检查:一般多需行磁共振或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2、椎体型(前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下述特点进行确诊: 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类似,以腰背酸痛为主,垂直加压有加重感;一般无根性症状。 X线片显示典型所见:前缘型于侧位X线片上见椎体前缘有1三角形骨块;正中型则显示Schmorl结节样改变。 CT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本型的确诊,应常规检查。 3、高位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指腰3以上椎节,即腰1~2和腰2~3者,其发生率约占全部病例的1%~3%。对其诊断主要依据: 高位腰脊神经根受累症状:包括股四头肌无力、萎缩,大腿前方(达膝部)疼痛、麻痹和膝跳反射障碍等,在所有病例中,此组症状约占60%~80%。 腰部症状:80%以上病例出现腰部症状,并于相应椎节的棘突处有叩击痛及传导痛。半数以上病例于椎旁有压痛。 截瘫症状:少见,约10%的病例可突然产生下肢截瘫症状。因其后果严重,必须重视。 坐骨神经症状:约20%的病例出现,主要因腰3~4椎节的脊神经受波及而至。 其他:一般多按常规行磁共振或CT检查进行确诊,并应注意与脊髓肿瘤的鉴别。 4、腰椎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近年来发现其并不是少见,好发于腰椎椎管矢状径较宽的病例,其病理特点是椎节退变严重,具有损伤性关节炎的特点,但少有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腰痛:又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一般不伴随下肢坐骨神经症状,其机制系椎节退变后对局部窦椎神经的刺激与压迫而至,病理性代谢产物亦参与其中。碎裂、后突的髓核可随着腰部活动而使症状加重,尤其是过度前屈和仰伸时;垂直加压实验可使疼痛加重。 腰椎不稳:在动力性腰椎X线平片上可清晰地显示腰椎椎节的梯形变,并在临床上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但却少有下肢神经症状。 影象学检查:主要显示腰椎椎节损伤性关节炎特点,尤以CT及MRI检查更加明显。初期MRI-T2加权像显示后纤维环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但其椎管矢状径大多较宽,少有根性受压征。 好发椎节:以腰4~5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腰5~骶1,腰3~4以上甚为少见。 其他:指对多椎节椎间盘突出、最外侧型突出及青少年或高龄椎间盘突出等临床较少见者,如能注意检查,并按常规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一般都可确诊。 3、定位诊断通过病史与细致的体检不但能作出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而且基本上能够作出定位诊断。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神经根在受突出椎间盘组织压迫下所产生的特有的定位症状和体征。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间隙,压迫腰5或骶1神经根,主要产生坐骨神经痛的各种症状;另有1%~2%腰椎间盘突出产生在腰3~4椎间隙,压迫腰4神经根,可出现股神经痛症状。 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根性痛的性质、特点、部位及影响因素等与其他类似疾患进行鉴别。如此,则不至于将诊断引入歧途。固然,对个别特殊类型者,再另作辨认。有关根性痛、干性痛与丛性痛三者的鉴别: 1、屈颈实验阳性,可能是椎管内病变。 2、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及叩痛,以椎管内病变多见。 3、以环跳穴压痛为主而不伴随腰部及股神经压痛者,多为坐骨神经出口狭窄症。 4、下腰部叩诊有舒适感的女性,多为妇科疾患。 5、股神经出口部压痛,以盆腔内病变占多数。 以上数项可在短短数分钟内完成,加上感觉区测试、足底麻痹区判定和膝、踝反射检查等,一般都可在10min内结束,并为3者的鉴别提供根据,其可信率在90%以上。再辅以肛门指诊、妇科会诊、X线摄片、各种化验及医治实验等,一般不难鉴别。对下腰部症状明显并伴随锥体束征阳性者,应斟酌为颈腰综合征。 掌握3者的鉴别是对每位矫形外科和神经科医师的基本要求,均需重视。否则,盲目依托高、精、尖等现代技术,必将反使诊断工作复杂化,此在临床上不乏先例。 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的医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疗法: 不提倡患者在家自行进行医治,由于不适当的疗法有可能会致使病情的加重。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点下,进行吊单杠的锻炼,利用本身重量进行牵引,再配合卧床休息、热敷、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理疗等,不适症状是可以减缓的。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医院的装备进行医治。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减少弯腰动作,少拿重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医治方法: 医治方法上有守旧医治(传统针推理疗、现代神经阻滞、电脑三维牵引,经皮骨骼肌松解(银质针松解));微创医治(微创参与(射频、等离子、3氧、胶原酶、导管松解)、微创手术(MED、椎间孔镜髓核摘除、微创钉棒系统、椎间盘切吸));传统手术(椎间盘摘除、椎间盘置换、钉棒内固定(PLIF、TLIF、DLIF)等)。中成药包括活血止痛胶囊、强骨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是有效。 腰椎间盘突出如何根治: 腰椎间盘突出可以治愈,但是做到根治不复发就需要延续的康复锻炼和去除病因,行封闭医治,95%初次病发的患者可以得以减缓症状。症状反复发作或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可斟酌手术医治。基本上都可以到达临床治愈(即没有症状)。定期复诊和功能锻炼可以下降复发几率。 腰椎间盘突出的详细医治: 1、非手术医治 适用于初次发作、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年龄较大,50~60岁以上的非体力劳动者。 ①急性期完全卧床休息,一般在3周后即可见疼痛减缓。 ②推拿、按摩疗法多采取座位旋转复位法,对某些初期病人有较好疗效。但需注意,手法要轻,避免加重损伤。另外,在适当麻醉下行推拿医治等方法,亦有一定疗效。 ③骨盆牵引术: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加宽,椎间压力下降,有利于突出椎间盘复位。牵引重量一般为15~20kg,逐日1~2次,每次1~2小时。 ④封闭疗法棘突旁压痛点注射泼尼松龙12.5~25mg,加2%的普鲁卡因2~4ml,每周一次,3~4次为1疗程。 2、手术医治 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只有手术才能治愈,特别是有马尾神经损伤或神经根损伤较重者,应尽早手术,手术处理的主要原则是同时解决腰椎问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两个问题,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如未处理椎间盘突出,多数效果不佳;如未消除椎管狭窄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亦不能消除症状。 适应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医治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天。 注意: 1.必须符合第一诊断。 2.当患者没有具有其他疾病或是所患疾病在医治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依照《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点原则》(卫医发〔〕号)履行。 手术日为入院第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腰麻。 2.手术方式: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者,原则上不使用内植物;如需要做全椎板切除,可选用内植物。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术后住院恢复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腰椎正侧位片,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依照《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点原则》(卫医发〔〕号)履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激素、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 (4)术后康复:支具保护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复查内植物位置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保健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健 对症护理: 1、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护理: 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较剧烈,常需住院治疗,急性期经过医治疼痛减缓,病人便可回家疗养,护士此刻应给病人做好全面指点,直至康复。 1、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2~3周,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护士应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避免受凉可给予腰部热敷和频谱仪照耀。 2、立刻卧硬板床休息。床铺最好为硬板床,褥子薄厚、软硬适度,床的高度要略低一些,最好能让病人刚坐起时,双脚就可着地。倘若您现在睡的是席梦思床垫,那就要看您的床垫质量如何,应当选用那种人躺上去床垫不会有塌陷的那种。假设是真正的天坛牌的床垫也可以,由于我就是用的那种床垫 3、病人疼痛减缓后,即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保护功能。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五点式的方法是: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用力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3点作为支持的三点式锻炼方法。锻炼应按部就班,逐步增加,避免疲劳。 4、饮食宜平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避免便秘。忌食生冷油腻食品。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干知识,讲授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5、病人疼痛减缓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每次活动时,腰部—定要使用腰部保护用具,并注意避免腰部突然受力。还要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持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 2、腰椎间盘突出减缓期护理: 1、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可能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锲而不舍。 2、禁烟酒,忌食肥甘美味,苦寒生冷食品,多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一般护理: 1、卧床休息 卧硬板床休息是最基本的医治措施。尤其是在病发早期和医治期间,关节韧带比较松弛,炎症较重,如果休息不好可能加重病情。 2、腰部保暖 腰部受凉而至的腰肌纤维炎、痉挛常引发腰椎关节的僵硬,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根水肿。由于腰部肌肉损伤,血液循环较差,腰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0凉。 3、腰部活动姿式 为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不要做既弯腰又转腰的动作,如扫地和拖地、弯腰搬重物等。避免长时间腰部一个姿式工作。 4、控制性生活 肾气实则腰壮。性生活进程中腰骶部血液循环的变化可致腰肌缺血、缺氧,腰部的动作可对椎间盘产生较大的影响。 5、腰部的功能锻炼 腰肌强健对腰椎的保护作用自然加强,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从根本上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姿式,如从地上提取重物时,应屈膝下蹲,避免弯腰加重负担;拿重物时,身体尽量靠近物体,并使其贴近腹部,两腿微微下蹲;向高处取放东西时,够不着不宜委曲。 腰椎间盘突出症平常保健: 1、直腿抬高:仰卧,两腿伸直轮番抬起,动作轻松稍快,不引发疼痛为度,连做8~10次。 2、蹭空蹬力:仰卧,屈膝,大腿贴腹,两手抱膝,腰背贴床,使腰肌和下背部肌肉放松,然后分开两手,两腿伸直,连做3~5次。 3、五点式:病人用头、双肘及双足作为支撑点,使背部、腰臀部向上抬起,悬空后伸。如4、3点支持法:病人双臂放置于胸前,用头顶及双足支持使全身呈弓形撑起,腰背部尽力后伸。 4、飞燕式: ①第一步:病人俯卧于床上,双上肢向背后伸,抬头挺胸,使头、胸及双上肢离开床面。 ②第二步:两腿伸直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可交替进行抬起,然后同时后伸抬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食疗保健(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饮食宜平淡,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品,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等。忌肥腻,烟酒。 1、穿山龙75克,川草乌20克,威灵仙15克;将上药加水毫升,煮成毫升。渣再加水毫升,煮成毫升,将前后煮好的药水放人煲内,再加小公鸡1只去肠杂,同煮熟,临食时加酒适当(五加皮酒或当归酒更好)。连肉及汤,分2次服完。适用于寒湿型腰痛,有滋养强健作用。 2、杜仲20克,威灵仙55克。分别研粉,后混合拌匀,再取猪腰子(猪肾脏)1--2个,破开,洗去血液,再放入药粉;摊匀后合紧,共放人碗内,加水少量,用锅装置火上久蒸。吃其猪腰子,饮其汤,逐日1剂(孕妇忌用)。主治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补肾壮骨强腰之作用。 3、茴香煨猪腰:茴香15克,猪腰1个。将猪腰对边切开,剔去筋膜,然后与茴香共置锅内加水煨熟。趁热吃猪腰,用黄酒送服。功效:温肾祛寒。主治腰痛。 4、丝瓜藤、黄酒。选取1截连根的丝瓜藤,在火上焙干后,研成末。每天2次,每次3克,用黄酒送服。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治慢性腰痛。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平常预防: 1、加强锻炼,强体健身 腰突症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退变,腰部外伤和积累劳损。因此通过锻炼,骨骼和腰背肌就会坚强有力,神经系统反应就会敏捷,因而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动作才会准确、调和,腰椎才不容易产生损伤;同时运动有利于减轻腰椎负荷,延缓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从而避免腰突症的产生。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做广播操、健美操、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活动都可。 2、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式 正确的姿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能避免腰部肌肉劳损,延缓椎间盘退变,从而有效预防腰突症。 下面是几种有助于保护腰椎的经常使用姿式: 站立劳动者:髋、膝关节微屈,以15度左右为好,自然收腹,双侧臀部肌肉向内收缩,使骨盆前倾,腰椎变直。 座位工作者:调剂坐椅的高度恰好使双膝关节能自由屈伸,上腰椎与靠背椅贴近,保持脊柱伸直。椅子坐板不能太窄,应能托住双侧大腿为好。 因工作性质需要半弯腰的劳动者(如炊事员、理发师等):保持下腰部伸直,两足分开与肩平行,使重力落在双髋关节和双足上。弯腰搬重物时应先伸腰部,然后屈髋下蹲,再用力伸直髋、膝关节,挺腰将重物搬起;集体抬动重物时,要挺胸直腰,先屈髋下蹲,然后同时托起重物。 3、做好劳动保护、改良劳动条件 常常弯腰劳动者或挑重物者,可用宽腰带加强腰部的稳定性。但宽腰带只能在劳动时运用,平时要解下,否则可致使腰部气力减弱,乃至腰肌萎缩,反而产生腰背痛。 不管甚么劳动,甚么职业,在某个固定姿式下,劳动时间都不要太久。特别是弯腰或反复改变身体的工作,要定期更换姿式,使疲劳的肌肉得到休息。 汽车驾驶员长时间在坐椅上承受颠簸、震动,长此以往,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加,易引发椎间盘退变,致使椎间盘突出。所以驾驶员要有一个设计公道的坐椅,注意座位的正确,避免或减少震动。驾驶期间要适当的让腰部活动和休息。 风寒湿的侵扰,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小血管收缩和肌肉痉挛,引发腰腿痛。腰背肌肉持续性痉挛,可致使椎间盘内压力升高,引发腰突症。因此,无论是在生产劳动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避免风寒湿的侵扰。 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下腰部和骨盆的肌肉、关节囊及韧带松弛,下腰椎负荷增大,椎间盘内压升高,容易产生腰突症。因此,在妊娠期、哺乳期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4、戒烟 吸烟过量也能产生腰背痛,这是由于烟叶中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血管收缩,血管壁缺血缺氧,椎间盘营养状态恶化,从而加速椎间盘退变。同时,吸烟可引发咳嗽,严重的咳嗽又会引发椎间盘内压力升高,增进椎间盘退变,致使腰椎间盘突出,故应戒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工作应从学校、家庭、工作和职业前训练开始,使每个工作人员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正确的劳动姿式,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加速腰椎间盘退变和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预防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应定时对青少年或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同时应广泛展开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宣传教育。 2、劳动部门应规定从事劳动的最大负荷量,避免脊柱过载促使和加速退变。 3、正确的劳动姿式和劳逸结合。 4、加强肌肉锻炼强有力的背部肌肉,使脊柱气力平衡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产生。 健康教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腰腿受凉,避免过度劳累。 2、站或坐姿要正确。脊柱不正会使腰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最大隐患。正确的姿式应该是“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式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消除腰背肌肉疲劳。 3、锻炼时压腿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 4、提重物时不要弯腰,应当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渐渐起身,尽可能做到不弯腰。 5、睡觉的床铺应选择硬板床或在木板床上放较硬的席梦思等弹性卧具,睡觉姿式以双下肢稍屈,侧卧位为好。 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的并发症 1、中央型突出常致使膀胱、直肠症状(大小便失禁)。不完全性双下肢瘫痪。 2、手术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1、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尤其是椎间隙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很大,恢复时间长,一般感染率为14%左右。主要表现是:原有的神经痛和腰腿痛症状消失,5~14天后产生剧烈的腰痛伴臀部或下腹部抽痛和肌肉痉挛,不能翻身,痛苦很大。 2、血管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血管损伤,主要产生在经后路手术摘除椎间盘时造成。若经前路腹膜内或腹膜外摘取椎间盘时,由于暴露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或髂总动、静脉,反而不容易误伤这些大血管。血管损伤的缘由,多系用垂体钳过深地向前方摘除椎间盘组织,结果组织钳穿过前侧纤维环,钳夹大血管后造成血管撕裂伤。 3、神经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时,受压神经根本身即因椎间盘组织的压迫,髓核物资的化学性刺激而充血、水肿、粘连等呈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因此在手术后,可有神经症状较前加重的可能,有的则是因手术操作而引发的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可分为:硬膜外单根或多根神经损伤、硬膜内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损伤、麻醉药物损伤。 4、脏器损伤:腰椎间盘摘除时,单纯脏器损伤少见,几近均是血管损伤时伴随其他脏器损伤,如输尿管、膀胱、回肠、阑尾等。 5、腰椎不稳:在行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一部分病人中,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腰痛延续存在,其中一些缘由是由于腰椎不稳,表现在腰椎前屈时出现异常活动。所以对腰痛症状严重的,在功能性运动腰椎摄片时,有明显脊柱异常活动的病人,应行脊柱融会术,解决脊柱不稳定而至的腰痛。 6、脑脊液瘘或脊膜假性囊肿:多由于经硬膜内手术,硬膜缝合不严,或硬膜切口处不缝合而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膜切口处。脑脊液瘘多在术后第3~4天时产生,除运用大剂量抗菌素及保持切口敷料干净外,局部采取加压包扎措施,即在更换敷料后,将其四周及中央用宽胶布加压固定,约2~3天后可停止。硬脊膜假性囊肿多在术后几个月内出现腰腿痛,在手术处或腰骶部有球形囊样物与硬膜粘连。肿物囊壁薄而发亮,呈粉红色,肿物边沿增厚,肿物有微孔和椎管由硬膜下腔相通。压迫囊样肿物,可引发坐骨神经痛。发现脊膜囊样肿物应避免破溃引发蛛膜下腔感染,并应行硬膜修补术。术后卧床取头低足高位7~8天,待硬膜修补处愈合。手术效果良好。 青海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fz/13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