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评论》于年3月创刊并公开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国家A类学术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刊号:CN10-/D.

订刊-

订刊传真:-

项目缘起

复旦大学-本科通识课程《思辨与创新》-疫情后的世界初研报告

年当疫情席卷,原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那种眼睛得见眼睛的智识现场,一瞬间,变成了奢侈。

每年春天,我都在复旦教授这门关于提问、思考与论证的通识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提问的方法,审辨思维的流动,理解知识的增长,以及最重要的,获得独立思考的勇气。

是的,是勇气。

因为当精英大学“分科治学”的教育体制越来越把学生训练成术业专攻的“科学技术匠”时,那种溢出自身学科之外,有勇气向整个世界发问,或者,去尝试着回答也许力不胜任的大时代向我们抛出的大问题,是这一代年轻学子特别匮乏的勇气。

于是,在这学期的课程进行过程中,我们以自愿为原则聚集,我们选择那些自己想要去回应,但又绝不个别的时代大问题——这十二个问题,抱怀着一种试图穿透疫情波谲之雾,张望未来世界之可能愿景的勇力。

虽然,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任何对未来宣称的预见也许都是幼稚乃至错误的,但我们也清清楚楚地了解,张望,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踮起脚尖看向未来的张望,具有着值得被嘉许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这里罗列的,不是一份关于答案的字典,只是勇力思考的起点。

对复杂的大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今日之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对复杂的大问题进行审辨,这是人之为人而不是机器的独绝之艺。

无论遭遇了什么,只有停止思考,才是思想所遭遇的真正的疫情。

谢谢你,不停止思考的同学们。

复旦大学法学院

熊浩

问题目录

第一部分社会生态

一、疫情过后,人们亲社会行为会增加吗?-王安卓二、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变得更加宅?-季嘉程三、全媒体时代里,未来面对全球性的人类危机,媒体会更客观吗?-王怡心四、疫情之后,全球新闻传播会更自由吗?-杨伽五、疫情下的官方媒体应当如何获得更多信任?-胡琳悦六、疫情过后,游戏业的暖春还会持续吗?-陈仪

第二部分制度构造

七、法律如何应对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挑战?-王丹曦八、疫情后,各国的公共卫生政策会走向对立吗?-陈思思九、在未来,野生动物会被如何界定?-李若晴、臧莹奇十、云诉讼浪潮下弱势群体是否会更弱势?-陈予安

第三部分政治环境

十一、未来处置重大危机时,民众会更信任地方官员吗?-曾良圆十二、在未来,强政府模式是否会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丁子珺、田诺

社会生态

疫情过后,人们亲社会行为会增加吗?

王安卓–17级–社会工作

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交中表现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包括助人、利他、分享、共情、合作、捐助、关心等。当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时,个体将难以抵御危机所带来的风险。

急性传染病是全人类的危机,新冠病毒的席卷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让人们陷入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下。WHO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在亲身经历了类似战争、严重灾害等紧急危机事件的人群中,10年内约有9%的人会出现中到重度的精神障碍,而居住在受灾地区的人中有22%可能会患有抑郁症、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

有学者在冠状病毒爆发之前(N=)和之后(N=)分别对名参与者进行了研究,发现疫情爆发后人们亲社会意愿降低(Caoetal.,)。共情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前提(寇彧,徐华女,),由于焦虑会抑制产生共情的神经基础(Gallese,),感到焦虑的人表现出较低的同理心,间接影响亲社会意愿(BackArnold,)。具体来说,在疫情爆发时,人们可能会先保持共情,如果产生共情后却没有办法为他人提供实际的帮助,人们将不可避免地感到更加焦虑和痛苦,陷入类似共情疲劳的症状(Innick,Krugman,Cameron,),这将进一步削弱亲社会行为。即当一个人感到焦虑和危险时,便很难再给予别人情感或行为上的支持。

笔者认为,面对长期焦虑和隔离期间带来的经济困难,会使亲社会行为降低,让个体陷入孤立无援中,并且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隔离作为缓解病毒传染的最重要战略之一所带来的孤独又加重个体的压力,可能会触发长期的情绪风险。在疫情中,人们常常认为别人获得资源,会给自己造成损失,从而出现生活物资与消毒用品疯抢的现象,但当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他人获得保护也能帮助自己规避风险时,亲社会行为将不断增强。

越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越应该为维护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任感而付出行动,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从根本上减少压力源的威胁性,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减压良药(李世佳,)。综上,愿未来面对公共危机时,人们能珍视彼此之间的联结,携手提高应对危机的韧性。

延伸阅读

Cao,S.,Qi,Y.,Huang,Q.,Wang,Y.,Han,X.,Liu,X.,Wu,H.(,March29).Emerginginfectiousoutbreakinhibitspainempathymediatedprosocialbehaviour.年4月8日访问.

李世佳:“危机中的守望相助:怎么做更好的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年4月8日访问。

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变得更加宅?

季嘉程-18级-哲学

为了躲避疫情,人们在春节期间被迫过上了“宅”生活——更少的聚餐、更多的外卖、更少的通勤、更多的睡眠、更少的运动、更多的体重——那么疫情过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得以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人性与资本的双重作用下,将有更多的工作和社交以“宅”的形式实现。

追求效率是人性使然,人性中也不乏寻求便利的懒惰基因,被迫宅家的过程反而让我们意外的发现了许多更高效生活的方法。在线购物送货上门,远程会议工作学习,甚至网上祭奠完成扫墓。根据心理学中的“21天效应”,两个多月的宅家生活,人们也会形成一些新的生活习惯。不难想象,在疫情全面解除之后,尝到甜头的人们,会完成从“被迫宅”到“主动宅”的转变。

另一方面,人性中这种追求便捷、贪图懒惰的欲求,会为资本所捕捉,被进一步地放大。技术服务于人类的需求,而技术背后实为资本的力量。人性贪婪,我们渴望新技术带来便利,资本敏锐,自然不会放过机会,让自己深深地嵌入到人性的瑕疵中。如此,懒惰的人性与逐利的资本形成循环、互相推动。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不难想象更多的事物可以摆脱物理空间的束缚,人们也会越来越倾向于宅家不出。

宅居生活并不会压抑人的外出与社交,而是在技术的加持下以一种更高效的、更多元的形式去满足这种欲望,让人与世界的联结呈现更为丰富的层次。但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一文中警告我们:“今天人类恰恰无论在哪里都不再碰到自身,亦即他的本质。”海德格尔以“座驾”去理解现代技术的本质,而“座驾”就是人们那种“促逼着的要求”,他警告说:“座架占统治地位之处,便有最高意义上的危险。”

疫情过后,人们会有更宅的倾向,但一味地顺从欲望必然会带来危险。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亦不失本真,寻找到一条“解蔽”之路。

延伸阅读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北京:三联书店年版

全媒体时代里,未来面对全球性的人类危机,媒体会更客观吗?

王怡心-19级-新闻

不会,甚至会更加不客观。

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年至年《社会蓝皮书》,按照全媒体发稿总量对三年间公众最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t/120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