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广播 /5/10 年5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古老的京城开启了垃圾分类新时代。那北京的垃圾分类配套设置是否配备到位?居民参与度如何?培育公共意识要几步?——5月10日,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零废弃联盟政策主任谢新源做客北京新闻广播,空中建言北京垃圾分类。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嘉宾和主持人的真知灼见,全文约字,阅读大概需要11分钟。当然,想听“原汁原味”的节目,大家也可以直接划到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广播哦~ 节目信息:北京新闻广播《新闻天天谈》节目 主持人:初日 嘉宾: 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 零废弃联盟政策主任谢新源 主持人: 条例落地一周以来,记者探访多个社区、商超和垃圾处理站。北京如何探索出适合本市的垃圾分类路径,不搞“人盯桶”的人海战术,怎么开源节流,解决垃圾分类的资金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呢? 北京市开始垃圾分类已经开始一周多了,二位观察到哪些现象,觉得这个垃圾分类的工作做得怎么样? 毛达: 受出行局限,观察先从自己的社区开始。5月1日以来,社区里垃圾桶的设置和管理确实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如说垃圾桶上面贴了新的分类标识,标识里增加了一些具体类别的内容,尤其是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易腐垃圾包含的种类。相对于原来是一种进步。没变的是在我们小区里头垃圾桶的数量和位置、投放点、投放的时间还没有像其他的一些城市规定定时定点。我了解到小区的保洁人员,现在确实有一些戴上了新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袖标和马甲,但是他们也反映,因为投放方式没有变化,所以居民分类的配合并不是很好。他们巡视不过来,因为什么时间都能投放,很难碰到居民投放垃圾,所以也没有指导的机会。此外,有一部分指导员还在做帮大家在做分拣的工作。 主持人: 就等于有时候居民还是在“一包丢”,所有的垃圾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直接扔到桶里了,保洁员还要进行二次分拣。我在我的小区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 谢新源: 我们小区和毛博士居住的小区稍微有点不一样。我们小区从年底到年初的时候,就建了两个厨余垃圾投放点。居民如果自觉地去分厨余垃圾的话,他可以送到往投放点,但如果他不愿意分了,他也能按照原来的习惯投到楼门下的三个一组的垃圾桶。只有厨余站是定时定点的,有工作人员在那里给自觉投放的居民发放积分。最近这一周,有一些小变化,但是总体变化不大。一个是有一些宣传海报,还有一些条幅,有一些点位多了有害垃圾投放的红桶。我们那边现在还是厨余垃圾投放点有一些人员指导,其他垃圾桶旁是没有人指导的。 主持人: 如果去您说的那个专门的回收点扔厨余垃圾,它是有积分,积分可以换购,以这个吸引大家去主动投放厨余垃圾吗? 谢新源: 是的。但是其实很多居民习惯了以后也不是为了积分去投放的。 主持人: 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看一些地方的经验,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初期,主要是靠“人盯桶”,就是垃圾桶旁边有分类指导员,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北京全市配备了垃圾分类指导员2万多名,但显然这个数量是不够的。我所在的小区现在就是因为没有人来看管,桶里的各家的垃圾都还是成袋的,分得不是很精确,对此,两位老师有什么建议呢,比如说引入更多的人力? 毛达: 我们真的不能靠人海战术。要靠科学的设计。“人盯桶”是一个通俗化的经验总结,这背后一个真正的科学的经验是:凡是能够实现源头有效的分类投放,而且居民参与度比较高的,一定是投放的“去匿名化”。我们现在或者以前的居民投放垃圾都是属于匿名投放,谁投了什么东西,别人不知道,管理者不知道,这叫匿名投放。凡是匿名投放的,就是不可控的。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去匿名化“投放,就是一个有效的管理办法。其实这个做法有很多,比如说挨家挨户收集,有些可能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