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文最忌直,主张“文似看山不喜平”。孔子说:“辞欲巧”;孟子讲:“智譬则巧”。这里的“巧”,可以理解为文章标题巧设悬念。如今读者看报读刊,普遍存有新奇感、求知欲。以悬念之美,吊起读者胃口,看了标题,就十分关心事件的结局,使其非读完文章不可。适应读者对事物的认知和审美需求。

古人作文最忌直,主张“文似看山不喜平”。孔子说:“辞欲巧”;孟子讲:“智譬则巧”。这里的“巧”,可以理解为文章标题巧设悬念。如今读者看报读刊,普遍存有新奇感、求知欲。以悬念之美,吊起读者胃口,看了标题,就十分关心事件的结局,使其非读完文章不可。适应读者对事物的认知和审美需求。

悬念,是戏剧、电影、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段。评书中称“卖关子”,“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相声中称“甩包袱”。拟制文章标题时恰当巧设悬念,有助于吸引眼球,增强可读性,提高传播效果。

巧设悬念标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简略例说几种,同文友们一起探索。

制造疑团,让读者探求究竟。

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拟制标题时,利用疑团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牛管家”警长》(《铁道护路联防》年9期),警长怎么成了“牛管家”?原来,46岁的成都铁路公安处江油车站派出所马角坝警务区警长孔样斌,13年来,为防止耕牛上道造成列车事故,他当起了辖区多头牛的“管家”。

《千钧一发的三分钟》(《广州铁道》年4月21日),记的是肇庆工务段道口工果敢高效处置险情的事迹。《他把舞台搬到列车上》(《广州铁道》年11月3日)。写的是广九客运段深成车队列车长卢子帅,节日中组织列车人员同旅客共办“列车晚会”的故事。怎样“千钧一发”的“三分钟”钟?如何把舞台搬到了列车上?两个标题制造了两个“疑团”,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领孩子上道自杀,解疑难了却牵挂》(《铁道护路联防》年第6期)。讲述的是吉林省白山县松江河护路大队长王志刚,见一老太领一小男孩坐轨自杀。原因是非婚生育的侄孙上不了户口无法上学,加上老伴患病、女儿遇车祸,家中经济困难,她不想活了。王志刚好言相劝,买来食品饮水,再护送奶孙二人回家。然后在县护路办的协助下,当地为孩子上了户口入了学,还为老人申请了困难补助吃低保。“疑团”标题吸引人,文章情节很感人。

再如:《“好心人”被捉》(《人民日报》年9月15日);《一份延续了68年的忠诚》(《求是网》年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加一”为何大于二?》(《广州铁道》年4月24日);《一个人的升旗仪式》(《铁道护路联防》年2期);《隐藏了19年的秘密》(《广州铁道》年10月13日);《跑了20医院》(《铁道护路联防》年第7期);《一场“攻坚战”打了5个月》(《铁道护路联防》年9期)……这些标题给人以疑团,让人猜疑,在期待释疑的心理下进一步阅读,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然后拨开迷雾,解开疑团,既有新闻性,又有新鲜感。

设置险境,让读者先惊后喜。

险境即地势险恶的地方,或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之时。险境、灾情也是一种悬念。标题里突现险情,极益引人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t/124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