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各个高校纷纷开设地热专业,招收硕士毕业生与博士毕业生,进行地热科学技术的研究突破,培养地热学专业高级人才。

关键词

瑞士绿色能源发展启示地热

共字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作者

上观新闻

近日,北京年冬奥会配套电网工程全部建设完成,为所有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绿色电能供应奠定基础。

要织出一张坚强、智能、清洁、高效的绿色大电网,非一日之功。世界上许多国家认识到供电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很早便着力发展绿色能源。瑞士就是其中之一。

瑞士的绿色能源发展有何特点?全社会如何营造使用绿色能源、节能减排的氛围?民众如何亲身参与节能实践?

01

“欧洲水塔”用水发电,成本低廉还环保

瑞士多山,水依山而生。作为欧洲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国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的瑞士因多水而被称为“欧洲水塔”。

多年前,瑞士政府便认识到,随着欧洲发达工业国家能耗量不断增加,世界一次能源的供应量日趋有限,石油与天然气的价格日益高涨,加上如果能源输出国家与地区局势不稳定,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输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瑞士决定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地发展自主能源产业。水力资源当仁不让,成为瑞士能源开发的首选。

19世纪中叶,瑞士政府开始在阿尔卑斯山区雪线以下有利地形处兴建水库和蓄水池,然后通过地下隧道把其他山谷的高山冰雪融水一并引入后发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瑞士水力资源利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瑞士水利专家认为,水力发电是利用水体不同部位的势能之差,其所产生的能量跟水的落差与流量的乘积成正比。根据瑞士山脉走势与地貌分布状况,那里的水资源具有地势落差高、河水径流量大、湖泊蓄水量丰富等特点。因此,在利用水力资源发电时,还具有以下诸项突出特点:第一,丰富的水资源是当地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可以循环使用的特点。第二,水力发电不用花钱买燃料,依靠蓄水和径流落差发电成本相对低廉,投资收效快、积累多。第三,瑞士的水电站建成后一般都具有综合经济效益,发电的同时通过水库养殖水产、丰水期灌溉山区农田和牧场。第四,瑞士绝大多数建成的水电站常年养护人员比较少,相对于核电站、火力发电站,水电站的运行成本低廉得多,且对气候和人体健康几乎没有任何污染。第五,利用当地水力资源与使用传统能源相比较,瑞士可为此节省巨额的远距离运输费用。

瑞士多山,水资源丰富,很早便开始利用水力发电,因地制宜地发展自主能源产业。新华社发

在瑞士政府看来,自主供电能力的强弱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综合利用新型能源,是瑞士长期稳定的能源发展政策。

02

丰富地热资源待利用,高校开设专业寻突破

不过,光发展水电仍是不够的。尽管瑞士水资源丰富,但是电力生产所依赖的水量并非全年都非常丰沛。水量绝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夏季的降雨和冰山积雪融化,冬季发电水量则相对缺乏。虽然高山大坝水库和蓄水池积储了融化的雪水,但随着工业用电和生活所需电能消耗的不断提升,仅仅依靠水力资源还是满足不了电力负荷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瑞士政府在0年后适时调整能源政策,将综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纳入能源发展规划。

尽管没有火山,但瑞士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热资源?8年,瑞士政府投资万瑞士法郎,用于地热开发研究,占瑞士可再生能源开发研究总款项的12%。同时,瑞士的各个高校也纷纷开设地热专业,招收硕士毕业生与博士毕业生,进行地热科学技术的研究突破,培养地热学专业高级人才。

到年,瑞士在利用地下50米到米处的地热热泵利用率方面,已居世界各国之首。媒体此前报道称,瑞士境内已经建设了数以万计的以高温地下水或蒸汽形式利用地热的各类装置。

瑞士地热开发的代表城市是位于瑞士东部的圣加仑。在该市的锡特托贝尔,地下米处有摄氏度到摄氏度的高压热水资源。年11月,经过当地居民投票,通过了将地下热水抽到地面用以发电的地热发电站建设计划。

地热发电站采用水热法。这一方式是先钻井至地下热水的含水层,再安装并通过其中一路管道将热水抽到地面,利用其产生的蒸汽使汽轮机转动发电,同时利用另外一路管道将冷却水再输入地下。

该电站在发电的同时,还会向当地的区域供热供暖部门提供热源。所谓区域供热供暖,是指通过管道接通一处或多处设备,直接向多处建筑物供热供暖的方法。据媒体报道,圣加仑建设的这一地热发电站及其配套设备,可以满足该市半数建筑物———约4.4万栋建筑的供热供暖。

瑞士苏黎世的玉特利山风光新华社发

03

上世纪60年代的耗能,今天的人怎么适应

在用电情况方面,瑞士力求公开、透明。

为了确保每个供电公司供电结构的透明度,使消费者能够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特定的供电源头,瑞士法律规定,自5年起,瑞士供电公司应如实申报其输送电力的来源和构成。此类申报应基于上一民用年度(天)的数据进行追溯。自6年起,这些数据应与电费账单一并向所有用户提供。自年起,这些数据还可在专门的用电数据平台(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t/131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