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笔政者,应有洁白之胸怀,爱国之热心,公平之性情听良心之驱使,作诚恳之文章,为众请命,或示人以途,总以国利民福为归。”

——《新闻学纲要》书籍简介:书名:新闻学作者:徐宝璜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

徐宝璜(—),字伯轩,江西九江人。中国新闻学者、著名新闻教育家。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官费留美,于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新闻学。他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徐宝璜在我国新闻学教育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开山鼻祖”。所著《新闻学》一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推荐理由:《新闻学纲要》(《新闻学》)是徐宝璜年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授课时的讲稿整理而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整理中国近代以来的以来的学术著作,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出版了此书。虽然从现在看,书中部分新闻理论已经过时了,但是从蔡元培将其视为我国新闻界的“破天荒之作”,黄天鹏认为其“在中国新闻史上应居最高峰的位置”,而著名新闻学家邵飘萍则评价“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来看,此书确实属于我国新闻学的扛鼎之作,而徐宝璜也被誉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作为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虽然里面的一些理论在现在已经过时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此书来到民国时期,感受徐宝璜对新闻学问题的独到剖析。回到现在,从徐宝璜简练的语言中你会发现他给出的新闻从业指南仍然历久弥新。主要内容:这本书共分14章,从新闻学性质、新闻实务(包括新闻的采集、编辑等工作)、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系统地阐释了新闻学理论,在当时具有启蒙意义。全书不仅包括蔡元培、黄天鹏、邵飘萍等人的序言,还附录作者发表的新闻学学术文章,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作者从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以及振兴商业六个方面对报纸的职务进行了概括。他认为报纸应当力求供给新闻,不能作假新闻,而且新闻不能因为威逼利诱或者个人关系而变得不真实。徐宝磺还把新闻报道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他认为新闻的范围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不仅要报道政治上的大事,而且也要报道社会上的要闻。尤其是在借助报纸代表舆论方面,徐宝璜认为报纸在引导国际舆论上有重要作用:还“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报纸等媒体根据篇幅、笔墨的多少来引导部分舆论。推广至今,传媒不仅仅是“政府的喉舌”,代表政府发表言论,更重要的是它己经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道桥梁。譬如在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对内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客观报道,对外可以代表本国立场,不至于外媒独断,一种言论占据世界。作者还对访员的要求实乃新闻从业指南,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谓访员,指的是兼具采集与编辑于一身的新闻人员,他认为这些人员应当具备敏捷、勤勉、正确、知人性、有强健之记忆力和有至广或至深之知识的重要品质。这六个重要资格对于现在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记者来说都需具备的良好品格。记者要勤勉,在提高新闻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多补充人文社会知识。在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作者从新闻社广告、组织、设备、销路等展开。作者认为广告有利于报纸打开销路,创造收益,同时我们也应不失道德地刊登广告。他认为只有经济独立,报纸才有独立的思想。在刊登广告时,媒体应当有辨别能力,不能刊登或者播报违法、欺诈性广告损害公众利益。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值得如今的新闻工作者借鉴与学习。虽然书中写到的部分新闻思想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他的高瞻远瞩,使其思想仍对现在的新闻界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好句摘抄:1.虽然,新闻之与史又有异点:两者虽同记已往之事,史所记不嫌其旧,而新闻所记则愈新愈善,其异一一;作史者可穷年累月以成之,而!新闻则成于俄顷,其异二;史者纯粹著述之业,而新闻则有营业性质,其异三;是以我国虽有史学,而不足以包新闻学。2.以文役心,则心非其心,特牵于文耳。3.访员应如军中之兵卒,责任所在,无论何事,皆尽力以为之4.主持笔政者,应有洁白之胸怀,爱国之热心,公平之性情听良心之驱使,作诚恳之文章,为众请命,或示人以途,总以国利民福为归。虽有所触忌,亦见义勇为,当仁不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t/134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