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民,近些日子,有点担心。 担心什么?担心市里推行的一项决策,做法有点简单,推行有点莽撞,最终恐怕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事与愿违,把事情搞砸了。 什么决策?直白点讲,叫做,驱逐“低端产业”。 一 原本不知道市里有这决策,只是从身边一些小事,隐隐约约感觉到,北京市最近好像在做点什么。 做什么呢?用楼下卖菜大哥的话说,“北京要把我们外地人赶走”。 不说还不觉得,一说,咦,还真是有些苗头! 比如,小区附近卖菜的小摊,原本有好几家,近来仿佛秋扫落叶一般,齐刷刷全不见了! 比如,周边好几家外地人开的小吃店,什么“兰州牛肉拉面”啦,“福建沙县小吃”啦,“川味小馆”啦,好像事先约好似的,先后都关张了。 比如,单位附近,有一条街,街道底层,全开小店,做小吃的,卖衣服的,售电器的,搞复印的……总之,都是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近来,全不见了!不但小店不见了,门面也全封死了,刷上水泥,看上去倒是很规范,很整齐,但居民要想吃个东西买个啥的,很不方便,得跑好远! 更明显的例子,是媒体上公开报道而且说得很热闹的,什么动物园批发市场拆迁啦,百荣世茂商城腾退啦,官园、万通市场清理啦,什么浙江村已经有多少多少商户,喜气洋洋离开北京搬到河北白沟落户啦…… 等等等等 二 市里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没听见单位或者居委会传达文件,也没见到哪家媒体认认真真将此事解释清楚。 那天,从报箱取出《京华时报》,头版头条“北京年内关停工业企业家”,粗黑大字,非常醒目!仔细一读,这才看出些许端倪。 新闻由头,是市里召开“以功能疏解促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由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介绍情况。 新闻写得比较杂乱,看不出头绪和重点。好在老詹当了几十年编辑,仔细梳理梳理,倒也找出三条干货。 其一,北京正在落实首都战略定位,为此制定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自年以来,全市不办理工商登记已达件!今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减少7.2%。也就是说,北京正加快瘦身,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其二,不但新的不办理,老的还得要清退。今年以来,全市已停产制造企业家,疏解交易市场25家,疏解商户户。预计年底关停工业企业家,关停商品交易市场90个,关停企业已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家的任务 其三,关停市场后,用来干什么?以百荣世茂商城为例,10万多平米房屋清退后,将打造南城“高精尖商务区”和“互联网创业平台”。 其他地方,大抵如是。 三 仔细读完新闻,终于明白市里到底要干什么了。 一言以蔽之,北京正在驱逐低端产业,让首都成为符合新的战略定位的高端行政和商务社区。 这个目标对不对呢?完全对,非常对,应该如此,必须如此! 但是,恕我直言,目标虽然很对,方法却有问题,一是行政强推,二是操之过急。 其一,先说行政强推。 行政强推,值得追问两个问题:一是合理性,二是合法性。 从合理性看,政府行政手段都是正确的吗?以什么衡量你的正确呢?是政府认为正确就是正确呢?还是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呢?或者,这么大一件事情,事前征求征求民意,多听听各方意见不是更好吗? 比如,取消街道底层小店,到底合不合理呢?从市容整洁看,小店一取消,街道确实整洁了。但是,一个大城市、特大城市,难道就不允许街边小店存在吗?笔者曾经去过巴黎、伦敦、罗马,不都是大城市吗?不少街道边上,不也开着一家一家咖啡屋什么的吗?马路边上,支几张布蓬,摆几排桌子,食客们悠闲自在地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街道上人们来来往往,不也挺悠闲挺惬意的吗?不也是大城市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吗? 回头再说北京。曾经的街边大排档,夏日傍晚,凉风习习,三五好友,一杯啤酒,几串烧烤,边吃边聊,不也是非常和谐温馨的京城一景吗? 现在,统统取缔了!当然,从维持秩序考虑,从净化空气着想,统统取缔,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可不可以再想些实实在在办法,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既能允许其存在,又不至于其破坏街道秩序和污染环境呢?这么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应该是能够做得到的嘛。不能因为要倒掉脏水,连婴儿也一起泼了吧? 从合法性看。如今,我们正在建设法治国家。要取缔市场,取缔街头小店,是否有其合法性呢?我曾与几外地人聊过,当初,为了到北京打拼,也为了繁荣首都经济,不少服务企业和个人纷纷涌入京城,签订合约,建市场,租摊位。如今,一说疏解,统统取缔!过去的合约还认不认账?如果非迁不可,如何做好善后,如何赔偿损失……好多问题,都得在法律框架内去协商、去解决。不能一句“大局为重”,一声“大势所趋”,该着你倒霉你就得认倒霉!你是弱势群体,你就无话可讲。这样能行吗? 其二,再说操之过急。 首都北京发展到今天,一步一步,总是有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足迹可循的。哪里要盖一市场,哪里要搞一小店?都是满足市场需求的结果,都有其可以覆盖的需求对象。否则,这些老板和个体户咋会那么傻,你让他们喝西北风去? 如今,风云突变,要去低端上高端了。过去相对稳定的市场供求关系突然间打破。如果因势利导,慢慢渐变,供求双方,都能逐步适应,逐步接受。倘若用行政手段强推,供给方突然消失,需求方到哪里去满足需求?供给方又到哪里去寻找到新的市场? 那天,与一位经济学家聊天,他预言,不用多久,北京城里的人工费、房价等,一定大涨,因为,把大量外地人驱赶出去,人力供给必然不足,需求一紧张,价格必然上去。而今后之京城,生活成本上升,越来越成为富人的居住地,穷人恐怕是呆不住的。 这样的结果,不知市政府是否有所预感,并有预案?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那么多大面积的近百家商品市场突然消失,这么大一片地方,究竟用来干啥?新闻里说,百荣世茂10万多平米房屋清退后,将打造南城“高精尖商务区”和“互联网创业平台”。这是不是政府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呢?南城有这么多“高精尖”来入驻吗?有这么多互联网企业到这里寻找“创业平台”吗?如果有,它们是从哪里突然间冒出来的呢?这些,你们认真作过调查吗? 说到这里,我得举一实例。25年前,年,老詹曾由经济日报派到河北保定市挂职做副市长。当时,正是大搞市场经济的火热年头,一些官员以为,要搞市场经济嘛,先得建好市场。结果,不少地方下大力气花大本钱建了一个又一个市场,结果,无人入驻,门可罗雀! 这损失不可谓不大,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四 由住家周围的菜摊小店变迁说到京城发展战略,由“驱赶低端产业”说到自己担心。其实,冷静想想,我这心担得真有点没得必要,你一退休老头,赋闲在家,无事可干,挑三拣四的说这么多,岂非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老詹必须重申,本人并不反对首都发展战略,不但不反对,而且很支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一个大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况且,即使目标百分之百正确,实现目标的手段倘若不妥,倘若不顾规律,急于求成-----这是我们最爱犯的毛病-----那么,这百分之百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这绝非危言耸听! 我只是希望,一、可不可以少用行政强推而多用市场手段呢?二、可不可以推进得哪怕慢一点但是稳妥一点呢? 老詹曾经当过全国政协委员,如今啥也不是,一时找不到建言渠道,只好在个人公号上谈谈想法。两个可不可以,说出来供有关部门参考。 倘若你们认为不可以,那不可以就是了。 我没意见。 --------------------------------------------------------------------------------------------------------------------- 老詹提醒:各位朋友,感谢您耐心读完此文!如果觉得有点意思,请将文章往上拖,标题下有行小字“老詹聊发少年狂”。那就是本人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