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出诊时间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05703.html

[摘要]从文字到书籍再到图书馆,人类社会记忆能力实现了“三级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保存社会记忆、传播人类知识,其中保存社会记忆是第一性的首要功能。图书馆实现社会记忆的过程、内容,是对人脑记忆过程、内容的模仿。图书馆社会记忆功能的弱化与衰退,增加了图书馆被网络替代走向消亡的风险,而重建图书馆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记忆功能的修复与强化。积极从事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利用读者资源开展口述史工作,开发“一书一课”慕课(MOOC)体系,建构知识体验空间及推广体验性阅读等,有助于修复与增强图书馆的记忆功能,实现图书馆的业务创新。参考文献7

[关键词]社会记忆图书馆功能特色资源数据库口述史慕课(MOOC)体验性阅读

今天的讲座,围绕图书馆记忆功能讲一些理论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内容:第一,图书馆是人类记忆需要的产物;第二,记忆功能是图书馆首要的基本功能;第三,图书馆实现社会记忆的机制;第四,图书馆记忆功能的衰退及其后果;第五,如何修复与加强图书馆的记忆功能(其中开展口述史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年12月16日,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邀请我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第6分会场,就分会场主题“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去做一个有关图书馆记忆的演讲,希望以此引起图书馆界对中国记忆项目的重视。今天讲的内容就跟上次有部分重叠。中国记忆项目成立时,我被邀做顾问,参与了一些项目的策划,包括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共建项目的动议。我对这件事印象特别深刻,那是在一次出差途中的飞机上,我跟汤主任(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主任汤更生)坐在一起,那天是她的生日,一边分享她带来的蛋糕,一边讨论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要做哪些口述史项目,当时我建议不做零敲碎打的项目,而要做一个系列项目,做一个关于中国图书馆人物的系列口述史项目。因为,中国图书馆界很多知名人物都七八十岁了,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最近倪波先生、张琪玉先生走了,我们不抢救,这些人物就都消失了。国际口述史学界有一句话:“每一位老者的仙逝,都代表着一个图书馆的焚毁”(Everyelderlypersonwhodies,representsalibrarygoingupinflames)[1]。你看人家把口述史抬到这样的高度来看待,所以我们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这个系列具有典范性,所以大家参与这项工作是很光荣的。年12月17日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这一项目,做了工作计划,还发布了一个共同倡议,我觉得这个会议很重要。当然,我们做好这项工作,从理论上必须要明确一些问题。

一、图书馆是人类记忆需要的产物

第一个问题就是阐明“图书馆是人类记忆需要的产物”。图书馆事业本身最早来自于人类记忆的需要。事物的产生,包括新事物(年北京有很多新事物,如共享单车),都是需求的产物。图书馆本身就是记忆需求的产物。

1、记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记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比如,原始人狩猎、种植需要一些经验和方法,而这些经验和方法是通过记忆形成一定的经验知识,即体验性的知识。这种体验性的知识只有通过记忆方能一代一代传授,从而人类才能掌握这些知识。而且,知识通过记忆的纵向传递使人类脱离动物界走向文明之旅。改革开放初期,有的大学恢复招生并且设置少年班,李政道曾在中国科技大学为少年班讲课时提到一个命题: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有学生答人会直立行走,有学生答人会制造工具,有学生答人会劳动。李政道说,大家答的都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能进行知识的积累,一代传一代,而动物不行,上一代的动物不能把体验性的知识传给下一代,每一代都要重新开始,动物的智力达不到这个程度。也有人找灵长类的大猩猩做科学实验,测试它的知识能力。实验员把大猩猩关在笼子里,在它够不着的笼子外头放一根香蕉。第一次,给它一根棍子,它很聪明地用棍子把香蕉扒拉过来,这说明它的智力比一般动物要高;第二次,把香蕉放得更远些,给大猩猩两根竹竿,一根端口带孔,另一根细一点,大猩猩能够想到把细的竹竿插进带孔的竹竿去够香蕉;第三次,把香蕉再放得远一点,给大猩猩两根较长、直径相等的棍子和一根绳子,这时候大猩猩就想不到用绳子把棍子捆起来了,这说明动物的智力是有限的,因为它们每一代都得重新开始。但是人不一样,由于上一代的体验性知识可以通过记忆口传给下一代,所以人可以进行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最终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踏上了文明之旅。所以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2、人类自然记忆(大脑记忆)的局限性

人脑记忆是一种自然记忆,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传承的时候存在时空的局限性。还有,它难以保持关联性,主要是指不可通约。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一些共同的约束条件、一些前提条件,一个记忆从这里传递到那里,就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如结绳记事,我们必须约定一些东西,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不然人们不知道什么意思。克服时空局限的最好方法,就是将人类头脑中的主观知识显性化为客观知识,使其外现、物化为文本,从而脱离时空的局限。

3、克服局限,实现社会记忆的三级跳

人类克服自然记忆局限的道路上实现了三级跳的过程。第一跳,就是发明了文字。文字使人类有了知识的“脑外记忆工具”。它使我们突破时空的局限,突破了在场交流。知识按媒介历时传递过程来看,可以分三个大的时期:一是口耳相传时期,二是书写印刷时期,三是电子媒介时期。口耳相传时期,人类没有文字,知识信息是在场的交流。在场交流有很大的局限。其一是即时性,说完就没了,消失了,人类记忆很难长时间保存。其二是空间的局限,信息只能在小范围、小规模内传播,形成不了大规模的信息受众,所以当时的社会组织也只能是几十个人组成的小单位,形成不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打仗也只是小股队伍交战,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调兵遣将,部队都是成千上百人的集体作战,这就需要新的信息方式——文字指令来支撑,而现在的海陆空立体战则需要更先进的信息方式才行。过去我们有个经典理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物质的东西、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实,用信息的理论来看,信息方式也决定社会发展,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发展早期这种原始的、传统的信息方式支撑不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形成不了规模性的生产和经济活动,所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

到了书写印刷时期,出现了文字,有了脑外记忆工具。把文字书写出来,记载在竹木等载体上,就成了书籍。书籍是什么呢?就是由文字这种工具制造的脑外记忆的“社会装置”。这是美国图书馆学家皮尔斯·巴特勒(PierceButler,-)的话,来源于年他出版的一本书《图书馆学导论》[2]。这是本讲理论的小册子,字数不多,出版之后在美国有两种意见,有赞赏,有批评,但这本书历经时间的淘洗,现在却成为图书馆学的经典。最近南方年轻学者谢欢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出版之前,请我写个导言。这本书也是我给研究生上课时指定的必读书。按照巴特勒的说法,书籍是脑外记忆的社会装置,那么图书馆就是脑外记忆的社会大脑。从文字到书籍再到图书馆的“三级跳”,不是简单的进步,而是大跨度的进步,这个进步意味着人类文明突飞猛进地发展。有了书籍以后,人们的思考能力被激活和开发,因为书籍的出现使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以前的在场交流,比如老师给学生上课,或者族长给部落的人训话,有利于权威的树立和巩固。然而不在场的交流,比如孔子的书穿越了千年让我们可以看到,看的时候我们觉得孔子有的地方讲得好,有的地方在胡说八道(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以质疑,可以反复阅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思考能力就出现了,怀疑精神被激活了。人类的思考能力、怀疑精神被激活,是在文字、文本出现以后产生的。而且,书籍的出现还制造了一种生活方式,即“阅读”。因为有书籍,我们才有了阅读。过去,我们崇尚耕读社会,传统社会的“耕”解决生存问题,“读”解决发展问题。所以,书籍的出现太了不得了。书籍本身就是由文字这种工具组成的脑外记忆的装置,人类实现了脑外记忆这样一个大转变,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性。

后来,书籍得以有序地收集、存储,代代相传,使人们可以生生不息地使用,这就产生了图书馆。图书馆出现的这一跳,使人类有了书籍这种装置组成的脑外记忆的“社会大脑”。自然人有大脑,如果把社会作为有机的组织来看待,它也需要大脑,就是社会大脑,就是图书馆。当然,除了图书馆以外,还有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其他记忆机构,也还包括风俗、节假日等保留记忆的方式。但是,最好的形式还是图书馆,因为它更具有基础性。这点,可以用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SirKarlRaimundPopper,-)的思想实验来证明。他讲道,第一个实验中,假如人类现在面临一场灾难,文明都被毁坏了,包括以往的记忆也丧失了,但是有人在,学习能力还有,图书馆也在,那么人类文明会很快重建起来;第二个实验中,人类历经灾难后,文明毁了,记忆的内容也没了,连图书馆也没了,那么人类就只能从漫长的原始状态重新开始文明过渡[3]。所以,图书馆这个社会大脑的作用非常重大。

二、记忆功能是图书馆首要的基本功能

1、图书馆基本功能:保存社会记忆、传播人类知识

由此看来,记忆功能是图书馆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原生性的。当然,我们现在看来,图书馆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保存社会记忆,二是传播人类知识。在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中,我曾建议把这两条功能写上,遗憾的是没有实现。据国务院法制办的人介绍,公共图书馆法是由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两个学校的起草组合作完成的。公共图书馆法草案自年开始征求意见后,我前后参加过文化部和国务院法制办的专家论证会。最早有人反对把民办图书馆写入,后来又放进去了,这是进步之处。但是现在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有两个遗憾,一是对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尤其是记忆功能表述不足,二是更多地从文化角度立法,考虑教育因素较少,文化一词提及23处,教育一词只提到2处。现代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与古代图书馆的区别在于,它是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承担社会教育功能。另外,现代图书馆有了体制化、类型化的形态,分化为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基层图书馆、专门图书馆等。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建制,承担社会教育职能,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教育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图书馆通过保存记忆和传播知识发挥其教育功能。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归教育部管,所以它出台的法律法规,由教育部门颁布,现在台湾也是归教育部门管理,中央图书馆馆长的任命也来自是教育部。而我们大陆这边归文化部管。所以,在文化语境下做话语分析可以发现,新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是从文化话语的角度来看待图书馆,缺乏教育的视角。其实,社会记忆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社会教育。所以我们说图书馆的两大基本功能,一个是保存社会记忆,另一个是传播人类知识。有人说,图书馆的功能有很多,如社会教育、休闲娱乐、社会包容等。但是,基本功能一定是少的,其他功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基本功能就像基因似的,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就是两大功能:保存社会记忆、传播人类知识。

保存记忆主要是通过文献的历时传承,即知识文本从前到后、从古到今的历时传承,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上;而知识传播主要是通过文献的共时借阅,更多体现在空间维度上。历时传承的重心在时间轴上,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宋版书等珍善本之所以珍贵的原因。共时借阅的重心在空间轴上,空间越广意义越大。所以文献信息在传播中能让更多人受益、大范围受益,它的社会意义就更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搞“15分钟文化圈”、“1.5公里服务半径”,都是在空间意义上的拓展。所以,图书馆的两大基本功能体现在时间轴上,也体现在空间轴上。从我们的先民、祖先所做出的努力来看,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是在时间上试图穿越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巴比伦的巴别塔则是在空间上象征着人类具有超越自我、仿神的雄心(有人说巴别塔是圣经里的传说,也有人说考古发现的废墟证实确实有这样的塔存在。它是空间上的拓展,不断地延伸到天堂,和神能够交汇,但是上帝发怒了,说人类的野心太大了,于是分化人,让人说不同的语言,让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让塔建立不起来)。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Manguel,-)在《夜晚的书斋》一书中说,亚历山大图书馆通过恢弘馆藏告诉读者:“他们的本领在于积极主动的记忆能力,它能够经过书页的启示去主动选择人类经验的某些重要时刻。这就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创世的伟大实践。”[4]26自然人是没有神的能力的,但是通过亚历山大图书馆、巴别塔的建构,人类自身就具有了一定的神性。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从时间维度上,把最早的人类记忆传下来,让人们能够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增长自己的智力。意大利符号学家、作家翁贝托?艾柯(UmbertoEco,-)说:“数百年来,图书馆一直是保存我们集体智慧的最重要的方式。它们始终都是一种全人类的大脑,让我们得以从中寻回遗忘,发现未知。请允许我做如下比喻:图书馆是一种最可能被人类效仿的神的智慧,有了它,就可在同一时刻看到并理解整个宇宙。人可以将得自一座大图书馆的信息存入心中,这使他有可能去习得上帝智慧的某些方面。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发明图书馆,是因为我们自知没有神的力量,但我们会竭力效仿。”[5]可见,人类超越自我的欲望如此之大。也恰是由于人类有不断超越自我的欲望,人类才能发展到现在。儿子小时我曾陪他在草地边上看蚂蚁窝,见蚂蚁往来奔忙,我突然感到相对于蚂蚁来讲,我们人类不就扮演着神的角色吗?人现在能上天入地,能通过手机进行远程通话,过去只有神才有这样的能力,而我们人类如今也具备了,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神的。从先民看,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正是产生于人类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人类将自己一步步推向神话的境界。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自然的人了,不是普通动物。从古到今,人类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想象太强大了。当然,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想超越自我,做出一些贡献,这也是正常的。

2、记忆功能是图书馆首要的基本功能

那么,这种超越通过什么呢?要通过社会记忆。所以,我认为记忆功能是图书馆首要的基本功能。图书馆的功能中,保存记忆是第一性的,传播知识是第二性的。没有第一性就没有第二性,如果没有大量的文本保存下来,就没有传播的内容,所以记忆是前提性的、第一性的。我们要从原理上意识到记忆功能是图书馆的首要功能、基本功能。

三、图书馆实现社会记忆的机制

1、图书馆的记忆过程是对人脑记忆过程的模仿

那么这里头就有一个问题,图书馆实现社会记忆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将社会记忆与人的自然记忆类比。人的记忆基本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我们通过感官将采集的东西形成记忆,然后保持,然后通过回忆和再认得以重现。图书馆的记忆机制和这三个环节特别匹配,也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收藏——整序——检索和借阅。我们通过采集收藏社会记忆,通过整序把社会记忆存储下来,然后通过检索和借阅,形成回忆和再现。这就是图书馆实现社会记忆的过程,是对人脑记忆过程的模仿。

2、图书馆的记忆内容也是对人脑记忆内容的模仿

另外,图书馆记忆的内容也是对人脑记忆内容的模仿。人的记忆基本内容可分四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指我们看了一个东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直观性的,保留的是视觉、听觉等感性知觉的记忆;情绪记忆是指当时一种情绪的感觉,感情方面的一种体验性的记忆,保留的是情绪色彩或情感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是理性的,保留的是知识思想的记忆;动作记忆是操作性的,保留的是动作技能的记忆。比如说你学会开汽车了,五年没开,第六年给你一个开车的机会,还是会开;又如游泳,一旦学会,即使十年没游,到水里还是会游,但若不曾学会游泳那就什么时候都不敢下水,所以动作也有记忆。这四种记忆形式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图书馆记忆的功能是通过保存人类各种记忆内容的文本来实现的,其基本内容可分为:手稿记忆、印刷记忆、口述记忆、影像记忆等。甚至,随着记忆手段的进步、今后图书馆的发展,我们可能要增加体验记忆的内容,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人的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都是体验性、操作性的,图书馆也应该保存和开发这些记忆,其中口述记忆和场景再现是一个重要的记忆方式。

四、图书馆记忆功能的衰退及其后果

1、重视传播功能而弱化记忆功能的倾向

这是图书馆界近十几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中国。我国古代图书馆的传统重视保存记忆,重视将已有知识记录下来并为后代做妥善的保存。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达官贵人去世了,其子女为表孝心,会向皇帝上表,希望将父亲的著述收存到秘阁中,如果能够收存到秘阁中,这就是做子女最大的孝敬。事实上,著述一旦进入到皇家图书馆,就意味着它进入了一个文化传承的渠道,可以为后人所看,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其人”[6],司马迁写《史记》都想到这一点了。也就是说,进入图书馆就意味着进入人类保存记忆的制度中,容易传下来。古人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至少“立言”就实现了。其实不只是著述,即使是一个文字,想要长期流传、被使用、被社会认可,就要进入字典里头,不进入字典就获得不了官方认可,久而久之就可能消失掉。比如六朝隋唐时期流行很多异文俗字,多是以抄经为职业的写经生们,在抄经过程中发明的简化字。中国隋唐五代时期的异文俗字非常多,有人专门研究这个。如“佛”字简化成了“仏”(有人认为出于避讳原因),这样的字如果进入不了权威性字典,变不成正字,即官方认可的字,后世就会慢慢消亡很少使用了。不过,“仏”这个字由于日本遣唐使以及僧人带回日本,进入了日本汉字的系统,现在仍在大量使用中。一个字都要进入官方认可的字典才能传承下来,所以一部书、一个文本,进入了皇家图书馆,才能传承下来。把先人的书设法入藏图书馆,这种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也就好理解了。所以说,古代的传统重视保存记忆,将已有的记忆记录下来,为后代人做妥善的保存。

现代社会则特别重视传播知识,希望每一个人获取信息与知识时都能平等、自由,而不是故意排斥(如通过收费)某些人。当社会理念强调这些东西时,就出现了重心的转移,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图书馆对保存记忆功能的追求。我国图书馆在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代以来,图书馆学研究中出现对古代图书馆“藏而不用”的批判。从浅的层面认为“重藏轻用”是古代图书馆事业的一种不足之处,从深的层面则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糟粕。这样的批判未免有些武断。古代图书馆的重心在保存记忆,没有什么不好,它不是不用,只不过是不被广泛的人用。古代图书馆没有进入现代社会,没有现代这样的公民意识,怎么能脱离历史现实,搞成现代社会的图书馆呢?怎么能用现代的话语来套古代的图书馆呢?历史研究需要的“同情理解”哪去了?有时候,我们的研究很荒谬。比如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有的历史老师就说,因为当时没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让无产阶级政党穿越两千年,跑到那个时候成立,可能吗?我觉得这种批判、指责欠缺理性,欠缺科学精神。

(2)图书馆工作中特别忽视地方文献的建设。我在参观县级或市图书馆时,经常提出看看地方文献,其他包括古籍不怎么看,因为一般县市馆收藏古籍较少,像山西祁县图书馆等特例除外。一般县馆的地方文献都非常薄弱,有的根本没有,有的根本不叫地方文献,有一个市图书馆居然把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等拿出来当做地方文献摆在那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需要长期积累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效果。

(3)图书馆弱化文献整理工作,使得文献整理和文献开发没有起色。图书馆不懂得通过文献整理来生成一些新的知识,推送出一些新的知识。前不久有一个中央级出版社的社长找我聊选题,想跟图书馆合作做些出版项目,我提议把省一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尤其是民国以来一些好的地方文献,出一套丛书,每个图书馆选几本,影印出来叫“地方文献珍本丛书”,出版社肯定赚钱,而且操作也简单。所公共图书馆,所大学图书馆,其中一半一家买一套就赚钱了。现在是出版社有着明显的开发意识,而图书馆没有。图书馆对自己有什么东西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也不知道。而且,图书馆业务岗位还经常换人,有的人不研究文献,或者新来的人从头开始了解馆藏,他们对专业一头雾水,什么东西有价值,一点不知道,整理从何下手?

(4)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外包。这很要命。前不久我去一个省级的图书馆,馆长说新书多,编不过来,编目要外包,我说不能外包,可以请一些人来做合同工,但不能完全外包给公司。因为,日本外包就有问题,茑屋书店外包了一些县馆,一开始在日本好像搞得很好,挺轰动,但现在日本学术界和图书馆界有不少理性的批评声音,认为外包不行。他们指出,茑屋书店运营的图书馆借书证和会员卡绑定,人流量与商场经营项目有关;外包也并没有增加县馆的免费公共空间,大量的空间用来做卖场;书商卖不出去的书则转为图书馆馆藏;还有家长举报图书馆有涉黄书刊等。我们现在做事,一蜂窝地搞。我认为,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图书馆的现有外包模式将来一定是失败的。我们不排除外包有成功的可能,这就需要外包公司懂图书馆业务,按照图书馆的规律去做。核心业务外包,会造成图书馆的弱智化。图书馆员都患上了“巨婴症”,外包公司一走,我们什么都不会干。图书馆的活什么人都能干,其潜台词就是图书馆没有用,就会被取代。

(5)图书馆过于重视空间再造,所谓的创新越来越离谱了。比如说,天津图书馆新馆,面积近6万平米,运营费非常昂贵,光保洁就需要1天1万,1年就是万,最关键的问题在书墙,手能够到的是真书,够不到的地方是假书;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也造“假书墙”。我们说,商品领域内造假,社会还没有病入膏肓;一旦造假造到学术文化的领域内,那社会就病入膏肓了,民族就没有希望了。既然没有能力做书墙,要那个点缀干什么?造那么多的假书,是图书馆应该追求的吗?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吗?所以我们在空间再造中,有些是可取的,有些则太过分、太过头。

(6)热衷读者服务与阅读活动的创新,从文献崇拜转向了读者崇拜。在读者服务中,热衷搞好读者服务,即热衷怎么去开发,热衷怎么去创新,这些都可以思考、研究。但是,只要是读者想什么,我们图书馆就想办法迎合,这种过度的迎合是有问题的。我们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使得我们图书馆的记忆功能不断萎缩与衰退,专业人员流失、专业技能失传。现在的图书馆中很少有人懂古籍,古籍部门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有经验的老人退休后青黄不接。高校图书馆学专业里的目录学、古籍整理、版本学等课开不了,不是没有老师,就是没有人选修。实际上,我们图书馆学专业具有“两头伸”的特点,一头新一头旧,一头伸向新的大数据研究,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关联数据、数字人文等,一头伸向最古老的、最旧的,包括目录学、古籍整理、版本学等。然而,我们现在只向一头伸,另一头不愿意去伸,断了。与社会记忆功能有关联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现在没有了。信息技术越来越强,人文传统越来越弱。所以大型图书馆,藏书历史悠久、文献量大的图书馆,其文献学研究、古籍研究都只好从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和历史系的历史文献专业招人。图书馆学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专业能力弱化问题。

2、弱化第一性功能,图书馆将被网络取代而走向濒危

我们不断地弱化记忆功能,图书馆就有可能被取代——这是替代性理论的结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功能能够全覆盖,而且比旧事物更好,那么旧事物就要被替代、退出历史舞台。图书馆界现在有很多过渡性的东西,比如街头的24小时自助借阅机,就是过渡性产品,过些年就会被淘汰。就像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不可能连续用十年一样。图书馆内用的数字触摸屏,其实也是过渡性产品。经济学家指出,只有资源稀缺的、满足刚性需求的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相互之间都有替代性,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服务更好的替代其他的,彼此之间存在市场竞争。手机因为有时间显示,对我们日常带的手表也有替代性(但是机械手表还是有小众市场,因为它有象征身份的符号作用)。电子书对纸本书籍也有替代性,如北大图书馆以前图书的年借阅量有万册,现在只有40多万册,清华大学也是一样。这都可以用替代性原理解释。网络对图书馆有部分的替代作用,图书馆正在被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y/132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