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补骨脂素能否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9295.html

服务百姓生活铸牢护民之盾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开展社区人防工作新闻调查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人民防空的前沿阵地,还是人防工作的重要依托。“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人防进社区工作,完成多个社区人防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大型社区人防建设全覆盖,“进得去、留得住、看得见、用得好”的目标如期达成,为首都市民开辟出服务生活的多彩空间,打造出保护生命的护民之盾。

由西城区樱桃园社区人防工程改建而成的白纸坊街道纸文化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以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图为该馆传统纸艺展厅部分内容。纸文化博物馆提供

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公益化利用改造让人防工程换新颜

2月初的北京,仍然寒气逼人。每一名经过昌平区天龙苑社区的快递小哥,都能在社区邮政生活驿站免费喝上一杯热茶;前来驿站领取包裹的居民,可以顺便在驿站采购生活用品。

驿站建在社区人防工程的口部房(地下建筑延伸至地面的房间)。口部房下面,是一间间暖意融融的地下室,室内有跳扇子舞的大妈,有打乒乓球的大爷,有学古筝的小朋友……

“人防工程的改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社区居委会主任伊然介绍说,原来防空地下室散租住人,安全隐患大,还会飘出难闻的气味儿。前几年在人防部门的支持下,地下室连同口部房被改造成公共文化空间、休闲空间,功能多样、冬暖夏凉,成为老少皆宜的好去处,大家伙儿的幸福指数“噌噌”往上涨。

像昌平区天龙苑社区一样,朝阳区甘露园南里二社区也把“最斑驳的一道墙变成了最美丽的风景线”。年1月,李秀芬调任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后因工作压力大一度想要辞职,因为这里满街游商散贩、垃圾随意倾倒、私搭乱建屡禁不止……恰在此时,人防进社区的春风吹到这个老旧小区,人防部门帮助社区对7处工程口部房周边进行整治,先后建成微型消防站、防灾减灾服务站、便民执法站,以及70余米长的人防文化长廊,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李秀芬还被评为“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这些事例,只是社区人防建设的缩影,人防工程一经公益化改造利用,便让成百上千的社区焕发生机: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利用人防工程,建成全市首家社区博物馆;西城区月坛雅集传艺荟集中数百件非遗作品,昔日黑乎乎的防空洞变身高雅的艺术殿堂;丰台区方庄民间艺术馆,建筑面积将近平方米,设有书画、布艺、剪纸、环保等10个工作室,10余位民间工艺大师在此传道授业;大兴区永华南里社区邻里文化展览馆,集中展示邻里文化的影像资料、书画作品和社区榜样的风采,成为居民自我教育、提高素质的生动课堂……

为缓解首都地区交通拥堵,人防部门在人防车位建设上持续用力,先后为市民提供人防车位40多万个。然而,在面向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中,一些居民仍然提出:人防空间利用方式单一,在补充社区功能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人防办每年从完成整治的人防工程中精选数百处,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单位,用于补充因地上空间不足而出现的社区功能空白,北京市民健身、学习、休闲、娱乐和仓储物资的空间因此逐年增加。目前,全市提供便民服务的人防工程达处,除了用于地下车库的处,还有多处为市民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人民防空是全民性防护工作,人防工程改造必须坚持公益便民。”市人防办主任刘宝杰告诉记者,北京市政府出台法规性文件,明确了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主要用途和方式方法,保证了人防进社区活动的正确方向。

朝阳区裕民社区人防工程被改造成地下图书馆。图为社区居民在馆中学习。陈风檩摄

小喇叭派上大用场——

标准化配置让人防器材能应急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社区疫情防控压力骤然增大。丰台区珠江紫台社区居委会主任吕秋玲利用应急亭里的小喇叭,不定时地向居民广播防疫注意事项。

“社区的居民楼不高,小喇叭的声音都能传到大家伙儿的耳朵里。”吕秋玲说,疫情期间,社区应急亭里的小喇叭、应急指挥棒、警戒带等物品都发挥了大作用,尤其是应急包里的消毒棉棒更是让居民如获至宝。

“早在防疫之前,社区应急亭就备受居民青睐。”朝阳区人防办法宣科科长毛丽珠讲了一件事:年3月,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一居民楼发生火灾,物业人员迅速从应急亭中取出防毒面具、消防斧等物资展开救援,火势很快得到控制,减轻了损失。

应急亭里的物资不仅能够帮助救火,而且可以用于防涝。“雨衣、雨鞋、应急指挥棒、手电筒这些东西,正是小区夏季防汛所必须的。”大兴区永华南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赵秀娥告诉记者,一些居民还把应急包作为居家旅行的必备品,里边配齐碘酒、纱布、创可贴、水袋、逃生绳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社区人防建设,要有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按照这一思路,“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人防办向全市个社区发放应急包10个;在个社区显著位置安装人防应急亭台,每个亭内配备警报、逃生、应急抢险等器材19种54件,并采取社会化运维方式,委托第三方进行常态维护、及时补充更换。

“应急亭和应急包内配置什么器材、器材什么型号,都是有标准的。”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博士后王建飞曾参与筹划社区人防工作,他告诉记者,为了让配发的器材战时管用、平时能用,人防部门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了应急亭、应急包的配备标准,防止和避免了好看不中用的问题。

“手中有家伙,遇到险情不慌张。”王建飞介绍说,受人防部门配发器材的启示,不少社区也想方设法购置、收集应急器材,全市60多个社区建起应急器材库,居民防灾救灾不再赤手空拳了。

疏散标识成标配——

常态化宣传让人防事业深入人心

细心的市民发现,这几年北京社区普遍添设人员掩蔽标志和疏散路线图:醒目的符号、简单的构图、动漫的形象,标示出人员疏散的路线、掩蔽工程的轮廓。据统计,目前共有4.7万块人员疏散路线图和掩蔽标志挺立在各个社区显著位置,其中海淀区所有社区都设置了掩蔽标志和疏散平面图,人防标识俨然成为社区的标配。

“这既是战时组织人员疏散的实际需要,又是落实人防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市人防办副主任李春亭介绍说,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长期战略,人防常识应当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防进社区活动中,他们把宣传教育作为“第一战役”来打。

“第一战役”实施过程中的一件事,引发人防部门的深思:海淀区某社区开展人防宣传的短视频,被发到网上引来网民猜测:冷不丁搞防空袭宣传,这是有情况吧?人防部门一边做好解释引导工作,一边调整工作思路,将宣传教育由首要环节延伸至全过程:只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人民防空观念才能深入人心。此后,疏散路线图和掩蔽标志逐年增加,其他宣传教育活动也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

——市人防办组织“平安生活讲师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宣讲,“十三五”期间共有50万人次接受教育,培训社区人防专(兼)职干部和志愿者余名。

——结合国际民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民国防教育日、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日等时机,组织社区居民辨识疏散掩蔽标识、开展“安全家庭”亲子游戏、练习应急避险技能、观看自编自演节目……

在开展人防进社区活动中,人防部门深切感到:社区宣教既要搞好常识的“灌注”,又要引导居民“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y/137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