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

近日,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中国台湾地区热播,凭借着卓越的剧情和演技,该剧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4分,无疑将会是今年港台剧作中的最高分。

该剧由近年来在台湾地区发生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面对一起在戏院里发生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使得受害者家庭、犯罪嫌疑人家庭、法扶律师家庭等多个维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与法、新闻舆论等话题的讨论。

剧中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既是一位因孩子罹难而无法自拔的母亲,也是一家新闻台的内容负责人,所以电视剧在对社会话题进行讨论的同时,也不免牵涉到有关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问题。

如果你也是一位媒体从业人员,那你应该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看到这些媒体雷区和新闻启示。

NO.1不要把观众当傻子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一集中,通过主人公夫妻俩的吵架,就直接将新闻理念的问题引了出来。

宋乔安所在的品味新闻台,与绝大多数的台湾新闻台一样,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浮夸,为了追求收视率,通过肤浅表面的内容来骗观众,不惜让新闻变得“重口味”。

而其丈夫刘昭国作为网络先驱报的创始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在与品味企求合作的时候,提出了“长度和标题都不能改”的要求,力图了解观众真实的态度。

宋乔安作为一档新闻栏目的直接负责人,从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决定一家媒体的风格的。面对刚刚来到公司的实习生,她直接就呵斥道,她们的新闻台不是做给上流社会或是精英看,而是给一般的大众,所以她要求编辑把内容做成七岁小孩都可以看得懂。

这样的受众画像就直接意味着经过这一家媒体加工后的新闻会流露出低龄化的特征,可是伴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媒介素养的加强,这样的媒体必然会失去竞争力。

所以到头来,媒体人自以为是地把观众当作为“傻子”,可是最后会出现的结局是观众把媒体当成“傻子”。

NO.2不要把收视率当借口

电视剧中,在面对频道负责人的叩问时,宋乔安说:“不要有了点击率,有了收视率,还要来批评我们媒体无脑。”

在她的意识中,她认为收视率和媒体思辨力二者不可兼得,她所理解的大众渴望的只是最为简单的内容,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电视新闻并非如此。

对于绝大多数的新闻类栏目来说,第一号召力其实是他们的媒体可信度,也就是所谓的公信力,或许一般的噱头能够诱惑到部分受众,可这不过只是吸引来短暂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y/142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