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

读书:不仅知识,更要智慧

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著有《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等书籍,年创办东西联大。

东西联大不过是非主流的试验田,

但一定会影响主流

所有非主流的存在就在于对主流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的“东西联大”不过是非主流的试验田。一开始叫“新闻私塾”,后来觉得不妥,教育本为社会公器,怎么可以叫私塾?满打满算,等我70岁会培养个毕业生,这是我送给这个社会的礼物。当你开始去教育活生生的学生时,你在意的不仅仅只是职业的成功,十年、二十年后再去评价,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你该做的事情。

非主流一定会影响主流,很多老师会在东西联大看到某些闪光的优点。有优点,就会向主流渗透,或者改变,这是我的用意之一。创办这样的学校,正涉及今天的主题。它一定来自于我的不满意,如果我对现行新闻教育都满意的话,我干这事干吗?我从本科毕业后,再不读研究生和博士,因为我觉得浪费时间。为了不浪费时间就要改变,就要思考我们的教育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之所以办东西联大,原因是: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我既要上像今天这样面对几百人的大课,有其他教师还有很多同学,谁的名字我都叫不上,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你们有什么特质?我无法像一个园林工人,为你们修枝、剪裁,打造属于你们自己的“形”。这样的大课要有,一年一次。但更要有小课,我要知道你是谁。每年11个人,我同时带着22个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点被我看到,我就去修、去剪、去推动等等,大和小要有很好的结合。

第二,在新闻教育的课堂中,坦白说,我们的课程设置过于功利的专业化。作为新闻最看中的很多东西,在你们的本科教育中不够,比如说历史、人性、很多更前沿的心理研究。学新闻的人如果不了解历史,新闻是没法干的。可我们现在的课堂设置上历史太少。到了研究生阶段,假如你本科不是新闻系的,就更麻烦,生米和夹生饭,很多该补的东西没有。

新闻归根到底是“人性课”,如果不对“人和人性”有透彻了解,很难做新闻。做新闻不就是对社会人心的观察?社会心理是什么样?传播心理是什么样?我觉得这是第二个不足,我要在我的联大里补养这些东西,在我的联大毕业生里,对过去一百年的中国和世界,要比在座的绝大多数了解得太多。

第三,我必须坦白,现今中国大学生不读书,原因在于老师都不太读书。我曾给我联大的学生开过一个玩笑,我说我怎么觉得你们是高中毕业直接就上了研究生。我这句话的含义是“我认为大学该有的阅读书目是零”,很残忍,“零”。问你们自己,比如说屋子里人,大部分读字在手机上读的,真正系统读书,是否有呢?而英国大学一年级开始,文科每学期一定有七天的“读书周”:这七天没有任何课,几个老师为学生开书目,学生把这些书在一周内全部读完,然后考试。在美国的耶鲁和哈佛,研究生(文科)的一年阅读的书在本左右。

大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你是知识的提供者,还是智慧的提供者?

很多的同学就会有异议,不读书怎么了,我每天都在读各种有内容的文字,互联网这么发达,还像你们老土一样去拿着纸质书读?别以为我不了解各位,各位玩手机的时间,男生每天超过分钟,女生超过分钟,绝大多数的时间是游戏,社交,打发无聊时光,然后了解很多资讯,不排除这里也偶有阅读。问题就出现了,现在的大学生每天被手机占的时间越多,碎片化读书,使你们越来越一样,而不是不一样。请让旁观者做一个观察,你们现在了解的东西那么多,但我跟每个人打交道时都特别无趣,因为你们都在同一个资讯平台,获取同样的资讯,几乎跟同等智商的人打交道,提升你们的人不在你们的朋友圈里。

所以我非常警觉一件事,对于现在的大学校园来说:把知识当成智慧,把读字当成阅读。可真实状况是:知识不等于智慧,天天聊天不等于谈心,朋友圈很大不意味着你有朋友。回到一个关键问题,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所有的教育,尤其大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你是知识的提供者,还是智慧的提供者?你如果是知识的提供者,死路一条。过去由于资讯不够发达,阅读有门槛,我年到北京,那时谁有一个首都图书馆的阅览证,相当于前些年谁有一个高尔夫会员卡。别说首都图书馆的阅览证,连有一个广播学院图书阅览证都很难。那时谁掌握知识,谁居高临下,谁给你传道授业解惑。

如今呢?互联网搭的最大的“台”就是“知识共享的台”,想了解知识,百度、谷歌OK了,所有大学老师都面临一个挑战,如果讲知识,你在这儿刚讲到“三”,下面百度“八”了。你还按部就班给大家讲知识,我认为前途无望。这是从老师的层面来说:挑战出现了。

从同学自己的角度来说,知识获取太容易,你把获取知识等同于获取智慧,其实两者差距巨大。

台湾有一个著名学者陈鼓应,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学者,他做老子和庄子的注释,我认为是最牛的,今年80高龄。三月份时,我们爷俩聊天,老爷子很着急,说,真得跟现在的年轻人说啊!百度谷歌让现代年轻人获取知识非常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觉,他们认为拥有知识就拥有智慧。他说现代人的特质是“多识少智”。知识很多,智慧很少。很多古人是“少识多智”,他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知道的东西多了,逼迫他们看向内心和仰望星空,可我们都低头看屏幕了。“多识少智”和“多智少识”的区别巨大,在座各位都是精英,自以为也当然是,可在我看来,你们越来越同质化,非常相似。曾经有联大学生问我,白老师你教我们最痛苦是什么时候?我说是你们交第一次作业时,我痛不欲生,11个人的作业,北大、清华、传媒大学,一样;空话、套话、大话满天飞。都只会评论不会叙事,形容词太多、名词太少,西方的文字构成显著,简练的言语表达几乎不会,文字不呼吸、不思考,全是我们,没有我。当你作为一个老师,看到现在年轻人呈现越来越一样的特质后,忧虑非常大。各位为什么一样?前面讲了,因为你们在同一资讯平台上,进行同样碎片化的阅读,跟同等智商的人交流。朋友圈都是兴趣相投的人,基本水平一致。这叫互相喜爱,互相推荐,水平一致。

我跟一朋友聊天,在美国,聚合类网站几乎没有前途,没有做大的。什么叫聚合类网站?不直接点名了,我们现在做的很多聚合类APP,X条X点等类似这样的东西,在美国是不可能的。第一,美国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绝不可能转引别人内容,偷东西把自己做上市了。第二,美国人非常警觉“投我所好”,这意味着“我不进步”。你们没有意识到,现在互联网都在投你所好吗?你在淘宝上,搜寻一个东西,未来一个礼拜淘宝就给你推荐这类东西。你在某聚合类网站上点了资讯,他就不断给你推荐这种资讯。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现在不警觉,连北大、清华、传媒大学的都不警觉,还觉得这是为我提供的服务。表面上看你是受益者,其实你是受害者,你在成为快消费链条中逐渐降低自己水准的人,正在走向平庸和与众相同。

我觉得人不管到了哪个年龄,尤其像各位正在求学的年龄的时候,要和比你高的人相处。而你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们在于你们在和于你们相同的人相处。每天光怪陆离看各种资讯,可你们每个人看的都一样,我觉得现在年轻人97%是雷同的。雷同有什么不好吗?我只提醒大家一点,在这个世界上,人的收入和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的,你越不可替代,你的收入越高,你越可替代,你的收入越低,而且没有和这个社会、和人生谈判的条件。什么人不可替代?独特、不同的人,才不可替代。

所以,我要强调的是:不能只是知识,更要向智慧的方向挺进。只有深度的阅读,由知识体系的基础水平向智慧的层面发展,你才可能成为不同的人。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你们要适应别扭,要喜欢不喜欢。我经常提醒自己,不爱看的书也一定把头十页看完,因为我不爱看的很多书,意味着对我是新鲜的领域,是全新的房间,它可能就会给我补养。我喜欢看的东西其实是我拥有的。

没有阅读,

就不可能向智慧的领域靠近

为什么要读书?图书跟互联网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现存的图书通过了多道关卡的筛选,经过了时间的大浪淘沙,它们要比我们的平均日常交往水准高。可是现在大家习惯平视,那你就跟你的朋友圈混吧。我不用朋友圈,首先因为我诚实,撒不了谎,我只要上了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y/68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