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年4月10日至11日,北京大学第十七届史学论坛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青年学者共同参加了本次论坛。 4月10日上午,与会学者共同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唐利国副教授发表致辞。唐利国副主任首先代表历史学系对全国各地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去年由于疫情原因,第十六届史学论坛采用了线上举办的方式;今年大家得以共聚一堂,有更加充分的探讨与交流的空间,机会十分难得。他还回忆了自己当年参加第一届史学论坛的点滴往事,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赵世瑜教授做了题为《问题的产生——以江南史为例》的主题讲座。赵世瑜教授以自己近年来对江南地区的研究为例,与同学们分享了在田野调查与文献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深化问题的整个过程。赵世瑜教授最初的问题源自于他在太湖东山看到的“抬猛将”仪式与分布密集的猛将堂,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与对传世文献、民间文献的阅读,他意识到“刘猛将”有一个从水上人的神祇向陆地农耕神祇的转化过程,而这背后隐藏着江南史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水上人上岸的历史。进一步地,他尝试从水上人的生活世界出发,阐述一种不同于施坚雅中心地理论的以码头为中心的跨区域网络。在讲述的过程中,赵世瑜教授一方面提示大家“从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大家强化学术问题意识的训练。与会青年学者认真聆听,讲座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本次史学论坛共设置5个分论坛。分论坛一主题为“变与常:从先秦到南北朝的历史新探”,分论坛二主题为“僧传与学案:隋唐至明清的宗教文化与学术思想”,分论坛三主题为“巨浪与潜流——近现代中国的骤变与渐进”,分论坛四主题为“穿越藩篱——跨国史与跨学科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变迁”,分论坛五主题为“传统与变革——后发型近代化国家的转型期”。两天的时间里,各位与会青年学者各自发表了论文的报告,充分听取了评议老师和高年级博士研究生的点评意见,并广泛参与到与谈交流的过程中。会场内、茶歇处、校园里、餐叙时,都能看到与会青年学者之间就学术问题展开积极而投入的探讨,学术气氛十分浓厚。 4月11日中午,各分论坛均按照既定进度完成了相关议程。分论坛秘书任柏宗、吴思贤、于天夫、刘泽辉、邓哲承分别代表各自分论坛进行了总结汇报,围绕各分论坛主题与两日来的报告与谈情况做出了简要精到的点评。王琛代表论坛组委会在闭幕会上致辞,对与会青年学者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