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508/z7p2lu4.html

前言

年的一天清晨,周总理匆匆吃完早饭后,习惯性拿起报纸、文件翻阅。

在翻到有关自己的报道时,他顿时面色凝重。他立刻找到值班秘书,让秘书把这篇报道的记者找来,他要单独与记者谈一谈。当记者到达总理办公室后,周恩来指着报纸上的报道,说道:形容我的这个词用得不妥,怎么能这么说呢?

说罢,周总理又眉头紧皱地重重拍了两下报纸。

这是怎么回事?周总理在报道中看到了哪个“不妥词”?

原来啊,周总理在报道中看到的那个“不妥词”是——“神采奕奕”,原话大意是:出国访问归来的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那这句话有何不妥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将时间拉回当天。

在把记者叫来后,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怎么可以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呢?现在国家还在吃苦,百姓还没过上好日子,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

记者自知理亏,在旁一言不发。

随后周总理又说:

“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现在,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宣传,上不合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

后来秘书回忆,周总理平时很少动怒,但是这次他真生气了,他认为“神采奕奕”这个词十分不妥。虽然记者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不够把握字词的报道,在周总理这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周总理向来是一个分外认真的人,他的认真体现在爱“咬文嚼字”,这种较真的精神让他作为一国之总理,能够解决各种工作上的难题,包括外交、内政。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周总理是如何通过“咬文嚼字”,来化解外交与治国上的难题的。总理的精神与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年7月9日至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

之所以称是“秘密访华”,是因为虽然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有意访问中国,但此事牵扯到许多外交事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资本主义阵营强国要主动访问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面子于里子都说不通。因此基辛格这次前往中国,就是与周总理商量尼克松的访华事宜。

基辛格在华这几天,周总理与其进行了多次会谈。关于尼克松的访问行程,去什么地方、见什么人、在哪里吃饭,周总理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基辛格看了也非常满意,双方基本达成了共识。

但在一个问题上,基辛格没有让步。

按照规矩,美国总统去外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要发布一篇联合公告。公告上要表明美国总统访问中国的理由。但在理由问题上,双方产生了分歧。

周总理觉得,尼克松访华的理由应该实事求是,本来就是美国主动向中国递出橄榄枝,那么在联合公告上,应该直接写“美国总统有访问中国的需求”。当然,周总理也给美国总统留了“面子”,愿意在公告中表明中方在得知总统需求后,邀请美国总统访华。

可是基辛格却说,这么写显得尼克松总统就像个“旅游客”,美方是不能接受的。

言外之意就是:美国总统没有主动访问未建交国家的先例,不能让国际知道是美国总统主动想访华,这样会让美国在西方阵营中显得很尴尬。最好不要在公告里写出尼克松的主动。

说到底还是面子问题,谈判陷入僵局。

客观地说,基辛格提出的要求多少有些不合理,美国总统访华对两方而言都是好事,可是在联合公告上,美国想要率先给中国一个“下马威”。如果在这里让步太多,会让中方在双边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坚持原有的准则,可能访华这件事情就会取消。

压力来到了周总理这边,经过仔细思考后,周总理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他对基辛格说:

用“获悉”两个字来表明尼克松总统的意愿,即‘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在适当的时间内访问中国。’

听到“获悉”两个字,基辛格拍手称赞。

后来基辛格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到,周恩来是一名优秀的外交家,既维护了本国的利益,又充分考虑到美方的实际需求与意见,对促进中美建交有卓越的贡献。

拿到修改后的公告稿,基辛格非常满意。作为回礼,基辛格在公告中写到“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愉快地”这三个字也表明基辛格对这次秘密访华总体感觉是非常不错的。

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于是就有了尼克松和周恩来总理那张“世纪握手”的照片。

中美建交是世界外交历史的里程碑,双方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隔阂与偏见,愿意坦诚地了解真实的彼此。这件事上,周总理的认真与咬文嚼字的精神功不可没。

在中美建交上,体现出来的是周总理对文字运用的灵活。而在中日建交上,周总理咬文嚼字的精神则体现出了大国总理所拥有的气魄与担当。

在中美建交后,中日建交也提上了日本的外交议程。

但由于日本侵华问题产生出的民族仇恨,许多外国媒体认为中日建交成功概率很低。但正所谓事在人为,两国领导人的态度和言词是促成中日建交的关键。

年9月25日,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抵达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亲自迎接。在钓鱼台国宾馆,周恩来设宴招待日本访问团。

这注定是一场尴尬的饭局,曾经水火不容的敌人如今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一旦双方在言辞上有表述不当的地方,表面的和谐就会瞬间被打破。

宴席当中,周恩来总理发表了一篇意义深远的祝酒词,祝酒词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中日想要建交,日方必须要承认近百年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对中华民族迫害的错误。

“道歉”是日本人最擅长的,田中角荣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了一篇答词,他说:

“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

这是一句标准的“日式道歉”,在座的中方代表听完田中首相的答词后,放下酒杯,陷入沉默。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受到了太多苦难,国家陷入战火,遍地生灵涂炭,上千万军民死在日寇的屠刀下,怎能用一句“添麻烦”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呢?

会场的气氛一时进入冰点。

在日方看来,田中首相所说的话,是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辞令。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中日外交不是普通外交,他们忽略了双边的特殊性。

这次,周总理没有让步,他平时和蔼的面庞变得严肃。在鸦雀无声的会场上,周总理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到田中首相面前,认真地说道:

“我对田中首相表示‘对过去的不幸的过程感到遗憾’,并表示要‘深深地反省’,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但是‘添了很大的麻烦’这一句话,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

如果是普通的事情,“添麻烦”在语境中可以用作道歉,但是日本让民族承受巨大的损失,这绝对不是一句“麻烦”所能概括的。

面对总理的威严,田中首相连忙解释道:

可能是日文跟中文的表达不一样,在日语环境中,“添麻烦”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还有请求对方原谅、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之意。

精通多国外语的周总理不敢苟同,对于田中首相的回答理由,周总理持部分否定态度,因为日语的道歉并不只有“添麻烦”三个字。

见周总理不退让,田中首相赶紧接着说:

如果这样表达不合适,可以按照中方的习惯来改。

话已至此,周总理这才面露微笑,对田中首相知错就改、诚恳的态度表示欢迎。宴会得以继续,在场的中方代表对周总理的认真态度点头称赞。

周总理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严肃问题上绝对不退让,这也是中日得以建交的基石。

根据田中角荣私人秘书的回忆,当周总理与田中首相交涉时,田中脸上冷汗直流,甚至酒杯都快端不住了,如果因为一句话破坏了中日建交,他就是日本政府的罪人。同时,田中个人又对周总理心生敬意,认为他是称职的中国总理。

以上是周总理在外交场合中的“咬文嚼字”,在处理国家内部事务中,周总理的认真态度同样得以彰显。

在一次会议中,周恩来总理上台作形势报告,内容关键而重要。台上的周总理风度翩翩、语气坚定,报告完毕后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一旁的记者在听完报告后,在稿子上写了一句——“周恩来总理做了重要的讲话。”

当初稿交给周恩来总理本人审阅时,周总理突然神色严肃,接着提笔圈出了“重要”两个字,并在圆圈上划去了删除符号。

周总理认为:

这场报告是身为国家总理的正常工作,内容也是实事求是,根本不是什么“重要讲话”。文章重点要放在会议内容上,而不是彰显我个人。谁说话不重要,让在场的各位了解国内外真实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听完周总理的话,顿时茅塞顿开,点头称是。并随即修改了新闻稿,按照周总理的意愿,改成了“周恩来总理发表讲话”。

还有一次开座谈会,参会人员各抒己见。即将结束之际,会议主持人说:“现在请周总理作指示。”大家热烈鼓掌,准备听周总理的发言。

谁知,周总理站起来后,语重心长地说:

不是“指示”,我个人发言就是个人意见。我说的话不是国家批准过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我说错了,大家可以指正批评。

听完这句话,有的人拿起笔记本开始记录。

无形之中,周总理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干部”的话题,给在座的各位又上了一课。

周恩来“咬文嚼字”认真的态度,也改善了中国新闻业在撰写新闻报道时,能够保障准确用词。在之后的外交新闻中,文章报道都沿袭了周总理定下的外交规矩与用词规范,保证了中国与他国外交最基本的平等与尊重。

以上这两件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在周总理眼中,却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正如刘向所言:“君子之言,寡而实。”

周总理的确配得上君子之称,他让我们明白,说话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待外人不卑不亢,得势不骄,处弱不屈膝是难得可贵的精神。

周总理的一生确实贯彻了“咬文嚼字”的精神,每次他提出意见时,人们都觉得并不是无事生非,而是正确、合理的意见。这样的精神,也让周总理成为外交界的翘楚,让其他国家能感觉到中国的友好与中国想要建交的诚意。

古今中外有多少善意的联盟,是因为个人的傲慢与出言不逊而瞬间瓦解的,周总理极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不会让中国失去半点利益。这样的“度”被周总理拿地恰到好处。

伟大的人身上,总有我们值得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周恩来总理不但是我们最尊敬的人,他的方方面面,来自于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文章的最后,向周总理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感谢有他,感谢有中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mt/154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