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内蒙古二连盆地偶蹄类化石研究获进展 ▲二连豨冠面、颊侧面及舌侧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日,《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茜等人论文,报道了发现于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中始新世地层中的一类原始偶蹄类化石。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组已发现并报道了大量的奇蹄类、啮齿类及兔形类等化石材料,整个动物群的面貌已形成。偶蹄类在整个动物群中所占比例很小,本次研究不仅丰富了该动物群的组成,也为认识早期偶蹄类在亚洲的演化、探讨早期偶蹄类不同门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中国科学报 2 科学家揭示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分解代谢机制 11月12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玉欣团队在《自然—植物》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拟南芥羧酸酯酶家族成员AtCXE15及其直系同源蛋白是一种独脚金内酯分解代谢的关键酶。该研究揭示了植物独脚金内酯分解代谢和稳态调控的新机制,为通过时空操纵体内独脚金内酯分布进而优化作物及观赏植物株型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国科学报 3 北京谱仪精确测量中子电磁结构揭开光子-核子相互作用之谜 ▲《自然·物理》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成果论文。中科院高能所供图 11月11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获悉,北京谱仪III(BESIII)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核心科研装置之一,其国际合作组最近已实现对中子电磁结构精确测量,从而揭开困扰学界20多年的光子-核子相互作用之谜。 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最新完成的对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进行精确测量,实验结果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反常的问题,还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结构。这项重要物理实验结果论文,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发表。 ——中国新闻网 4 科学家用LAMOST数据发现超颗多星迄今最大具有时域光谱信息的多星星表发布 ▲双星示意图(图片来源:NASA) 近日,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春乾、研究员施建荣、“星云计划”研究员闫宏亮等研究者利用LAMOST中分辨率光谱数据,发现了颗光谱双星以及颗光谱三星,并精确测量了它们的视向速度,其中95%为最新发现的多星系统。这是迄今最大的具有时域光谱信息的多星星表,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具有科学传承价值的资源。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中国科学报 5 最新生物学研究:观鲸船噪音干扰鲸类休息和育幼 ▲特内里费岛海域一个短肢领航鲸母亲育幼的水下照片(图片来自FrancisPerez)。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11月12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发表一篇生物学研究论文称,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短肢领航鲸等休息和育幼。该论文指,过去的研究发现观鲸船产生的噪音会影响鲸类行为,但尚不清楚引擎的噪音水平对鲸类行为的影响,观鲸船只的噪音水平目前未得到监管。 ——中国新闻网 6 俄科学家发现一颗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正飞向地球 11月12日,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克尔德什应用数学研究所在社交媒体Instagram发布消息表示,发现一颗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的未知小行星,其正在飞向地球。 消息称:“阿巴斯图曼天体物理观测台AS-32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显示,一颗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这颗小行星被暂时编号为UL17。11月10日,它在距离地球万公里处。 克尔德什应用数学研究所指出:“目前正在计算这颗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的未来轨道路线。”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科学新知|今日有哪些科技话题?》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mt/165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