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台记者王雪梅(右)采访古琴艺术传承人王鹏 “回首繁华如梦渺”,京剧《锁麟囊》的这句唱词,道出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盛时丰姿的当下命运:很多非遗传承人已届耄耋之年,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看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凸现的巨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担起了广播媒体诠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举全台之力策划制作了大型报道《非遗时光》,至今已播出70余期。 精心策划——挖掘深刻文化内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只有活着才有价值。通过包括广播媒体在内的多渠道推广,让它在多元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是对非遗项目的最好保护。”《非遗时光》总策划、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李秀磊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精心锤炼、精益求精,体现在从策划到播出的每个环节。《非遗时光》这个题目,就是李秀磊和她的团队经过反复斟酌确定的:“时光”两字,体现的是非遗项目所承载的漫长岁月和生活趣味,更体现了后人对传统的追寻与敬意。下一步,该选取哪些非遗项目进行 选择了非遗主题,也就选择了一份责任、一份情怀。正如李秀磊所说,情怀,是广播节目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是广播产品的灵魂,体现着媒体的价值追求。 从年起,《非遗时光》开始对北京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专访,邀请传承人讲传承、讲历史、讲艺术、讲人生、讲故事,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和形式,真实系统地记录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代表剧目节目、仪式规程等。 讲好故事——精于细节展现冲撞《非遗时光》在采访制作阶段迎来的挑战,令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谢先进记忆犹新、颇多感慨。对于节目内容,节目组有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会讲故事,必须讲好故事。在广受好评的节目中,《老北京豆汁食俗》通过老顾客清晨冒雨购买豆汁的生动场景反映了老北京人对于老吃食的深厚感情;《京城善口技者牛玉亮》中牛玉亮说过的一句话令很多听者印象深刻:“鸟是我的老师,我拜鸟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矛盾冲撞也是讲好故事的要素。很多节目除了展现非遗的传奇,更多的是挖掘传承中的观念、代际和文化冲突。因为冲突,故事才真实好听,传承才显得紧迫感强。如《最后的月饼模匠》中,非遗项目月饼模子制作工艺传承人孙宝德,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还在坚守,而他的后辈却有着自己的选择。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谢先进始终提醒采访团队,要突出广播的声音优势,把广播特色发挥到极致:除要求必须有传承人原声介绍这个基本要素外,每个项目至少呈现两个以上场景。此外,多手段剪辑加上特别音响素材、辅助音乐和音效等叠加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行云流水般的广播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画面感十足,给听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拓展渠道——深度开发梯次传播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大策划、大制作、大手笔,《非遗时光》在传播渠道和平台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 广播可以拓展什么?这是李秀磊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单打独斗、体量小的广播作品影响力往往有限,除了精良制作、规模生产外,广播要增强传播效果,还可以有哪些作为?“全媒体平台+落地活动,让广播可听可见,无远弗届。”李秀磊表示,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碎片化的趋势,但广播毕竟是大众传媒,不可能细分到满足受众的所有需求。“因此,广播人必须认真研究,找到受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并且满足这个最大公约数。至于听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媒体想要扩大覆盖人群的愿望,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和线下活动去满足。”
可听、可视、可互动,新平台弥补了广播稍纵即逝的不足,使《非遗时光》成为生动可感的多媒体节目。《非遗时光》特别制作了3分钟、8分钟、20分钟3个广播版本,分别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文艺广播、交通广播、故事广播、外语广播等多个频率、多个时段播出,并通过《新广播》报、北京广播网、“听听”FM客户端、北京电台北京中科医院忽悠怎么治白殿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