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收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寄来的《新闻评论教程》第3版样书,距这本教材年第2版已经过去了9年;距年第1版已经过去了14年。

加上、年在中南出版社出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案例》(后者与刘洪珍老师合作编写),年中国人民大出版社的《新闻评论案例教程》(与刘洪珍老师和一些同行、同学合作编写),还有我年同样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日志《开放的评论课堂》——它们构成了我作为高校新闻评论课教员独著或合著教材的全部,覆盖了我二十年新闻评论教员生涯的四分之三。此前四分之一的时间,我是以一名报纸评论编辑和评论员的基础,学习和摸索怎样做评论教员。

(本书第一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我没想到自己最长的职业生涯是做评论教员。这可能也是我最合适的职业。而在这20年中,高教社的资深编辑武黎与我持续合作的时间就有16年之久(我们的合作是从年末开始的),她在这么久的时间里一直不断地鼓励我,给我信心,直到促使我最终决定在新冠疫情持续的近两年里,我自己临近退休之际,“冒险”投入本已感到无心无力的教材第三版修订工作。(参见文后所附交流记录。以下是本书的“后记”)

对于教师来说,教材是由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积累而成的。教材的修订,是基于教学认识的进步和教学案例的更新。这本新闻评论教程自年第二版出版以来,到如今已过9年。本次修订主要反映了9年来自己对于新闻评论认识的更新和各个教学环节案例的更新。

9年来,我的评论教学一直在进行着。我与每一位教师一样,每一学期,每一次课都在更新讲义。而作为教学活动的结晶和对于新闻评论认识的结晶,我也在教学日志和关于评论写作和教学思考的专栏文章中积累着自己对评论和教学新的认识。随时更新的教学过程和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正是教材源源活水。

教材的生命力,教材的效果,都体现在课堂上,也都孕育在课前、课后的思考、写作之中。我将它们尽可能吸纳到这本修订教材之中。并将年以来本书本人的评论教学日志和相关文章按年编排附录于后,供同学参考,并求教于同行,以反映这些年里我对于评论教学认识的积累。

新闻评论教材需要不断更新,首先是因为新闻评论本身是不断更新的事业。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总是期待更新的评论案例,看到教材分析更新的评论现象。这是我们新闻学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的主要原因。但仅仅更新案例,并不是修订一本教材的充分理由。如果只是更新案例,而没有新的认识,没有对新的评论现象和新的发展趋势的归纳和分析,就无非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

这次修订更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闻评论一般规律更为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在教学法中的落实。二是在原有框架中更多地吸纳更新的评论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思考。

比如,第一章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思维和表达的特点”,增加对“普遍性”这个特点的说明,并结合近年多个评论案例,揭示了“普遍性”作为评论思维规律这个特点是如何在针对具体事件的评论中实现的。同时,在这个环节也从认识论、逻辑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评论中普遍性认识,是如何通过使用具有抽象性的语言来实现的。

而在该节介绍“集中性”这个特点时,结合评论案例提示了在评论中实现集中议论的不同策略。而在介绍“连贯性”特点的环节中,不仅增加了包括语言学著作在内的学术引用,而且通过对多个作品案例段落间的词语分析,揭示了连贯性是如何以多种方式在真实的评论作品中实现的。

事实上,新闻评论作为当代影响社会生活的公共文体,在传播技术和传播格局在变革背景下,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和丰富的创新。我在本教材在年第一版的写作中就意识到这一点。十多来来,这种感触愈益深刻。这种变化既使我兴奋,也使我困惑,甚至苦恼。因为,我作为教员,虽然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示一篇作品的创新之处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全面、成熟地把握和阐发变化的趋势,则是很难的工作。这是本教材9年来未做更新的主要原因。

本书的这次修订,并不是因为我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困惑,并在教材中回应了所有新的评论现象,而只是力争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吸收评论的创新现象。同时反映自己在接受了新的评论现象之后对于新闻评论认识的调整。

与前两版相比,我在修订中把本书的章节收缩到评论写作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能力方面——集中于评论写作的思维和表达的普遍规律;放弃了那些与特定的传播技术和组织方式联系紧密、变化快速的评论样式。后者既包括与纸质版报纸的“言论版”,也包括节目形态不断调整,变动不居的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

互联网对当代观点表达的形式更为深刻的影响主要在于更为多元的传写作主体和传播渠道,网络公共表达的多元化和自媒体传播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评论写作创新。因此,这次教材修订没有把网络评论作为单独的写作类型,而把它看作是在整体上影响了评论写作的重要因素,并其“化入”评论写作的不同环节之中具体揭示。

比如,在“新闻评论的论据”一章就展示了自媒体在论据的专业性及其呈现形式方面的创新贡献。在“新闻评论的选题”一章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选题思路,而将多元化的网络主体作为影响评论选题的现实条件。“评论性按语”一节则揭示了这种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由报刊开创的评论形态在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创造性应用。

本书将较多的学生习作和少量课堂讨论引入对媒体评论案例的分析,也是本版教程修订的一个有特点的尝试。这一方面反映了由学生写作新闻评论时真实、丰富的表达、说服效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本教程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因而具有更好的贴近性。课堂案例讨论的内容是从我的教学日志中选择,精简摘录的。

本次修订继承了本书前两版“案例化”的教学方法。并在其中一些案例中专门邀请新闻评论一线的作者写出经验。因此,除了感谢为本书前两版作出贡献的赵牧、鲁宁、王爱军、张天蔚、郭光东、冯雪梅、曹林、李文凯、李方、孟波、李鸿文、李曙明、陈家兴、田继贤、陈杰人、童大焕、郑根岭、朱达志、彭远文、黄章晋、曾晓东、侯永生、李宇飞、刘天思、马青、王少磊、袁子勇、史月光、于冰、周庆安(他们有些人的职位已经变化,故不录其职位);也还要感谢近些年来对我的评论教学和本次教材修订提供热情帮助的高明勇、刘文嘉、胡印斌、箫锐、沈彬等媒体评论人。

还要感谢十多年来一直对我的教材写作和更新给予信任、鼓励的高教社编辑武黎。她的信任和鼓励差不多覆盖了我整个评论教学生涯。没有这样的信任,我就没有本次修订教材的勇气和决心。

十多年来,本书多个版次编辑的专业标准和严谨精神也为本书的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此一并感谢她们的辛勤付出。

附:

-12-24(二)

10:06武黎

马老师您好!好久不联系了,您挺好吧

10:10马少华

谢谢武老师!我挺好的。您也挺好的的吧

武黎

我也挺好

武黎

谢谢马老师

10:13马少华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咱们认识有十几年了。

武黎

是啊,咱们都是老朋友了我想问一下咱这本书您的修订计划呢

武黎

我们现在做明年的出版计划

武黎

咱这书年销量都过万了,愈久弥新,被称为经典了

10:17马少华

谢谢武老师,您是指新闻评论教程吧?实在惭愧和抱歉,我已经无心力修订了。

武黎

马老师您方便电话吗?

马少华

方便呀,我正在家里判作业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xw/144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