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携手推出“未来讲堂”古诗词名家诵读系列活动,邀请百位名家诵读赏析百首经典古诗词,把最经典的古诗词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古诗词的力量与芬芳,在吟诵鉴赏中志存高远、陶冶情操。让我们传承经典,引领未来! 今天,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冉迪老师为大家诵读和赏析的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作品《小儿垂钓》。 点击收看 小儿垂钓 作者 胡令能(唐)诵读 冉迪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撰稿人|冯倾城 作者胡令能(-),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莆田),唐代诗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其诗语言浅显,构思精巧,富有生活情趣,传世诗作四首。 《小儿垂钓》的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内容写诗人到农村寻找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的过程。 诗中第一、二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小童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苔藓的石头上,身影掩映在绿草丛中。此处着重描绘孩子的外形,“蓬头”二字,可见小童稚气顽皮,天真烂漫。“纶”,是钓鱼用的丝线;“莓苔”,是长在潮湿阴暗处的野草苔藓;“侧坐”,指小童正专注地观察鱼丝与水中的动静。由于阴凉角落鱼儿较多,由此可见小童选择了一个较为适合钓鱼的地方,而且正有板有眼、心无旁骛地学着垂钓。 第三、四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小童听到行人问路,马上紧张地遥遥招手示意,生怕惊动了可能上钩的鱼儿,不敢回应问路的行人。承接前两句素描小童外观的铺垫,此处转为刻画小童的心理和神态。“遥招手”结合“不应人”,反映孩子年纪虽小,却是非常聪敏机警,处事得体,既不得罪问路人,也不让自己的事情蒙受损失。通过诗人极为传神的描绘,一个无比可爱、富有韬略、萌态十足的小童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语言浅易,栩栩如生地描画了一幅小儿垂钓图,形神兼备,清新活泼,童趣盎然,让人不胜喜爱。 诵读人介绍 冉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市政协新闻舆论民主监督组顾问,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官,北京语言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演播作品:《元旦思母》《梵高奶奶》《张瑞芳回忆录》《花田半亩》等。 原标题:《未来讲堂 胡令能《小儿垂钓》诵读:冉迪》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xw/166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