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7日,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农村散煤治理技术策略及商业模式”研究项目顺利启动。本项目将重点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相关的调研和民用散煤治理详细技术方案研究,为严寒地区散煤替代以及清洁能源利用推广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及商业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戴军瑞处长、陈彪二级调研员、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陈大岭副处长及相关领导,能源基金会刘欣主任、北京北控能源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段洁仪、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宋波、北大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顾问李雪玉,西安建筑大学刘艳峰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金国辉教授、王亚雄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汪建文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教授、助理研究员单明以及课题组成员等30余位参加了本次会议。 图1内蒙古自治区开题会参会人员 项目启动会由能源基金会刘欣主任主持。会上,刘欣主任从国家散煤清洁改造政策、能源基金会及其在散煤治理领域开展的前期工作及本项目设置背景等方面做了介绍。他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国在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深入开展清洁供暖改造工作,完成了重点地区万户以上的散煤清洁改造,为区域大气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推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十四五”期间,“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对于实施农村的清洁能源革命,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和公平发展,以及持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严寒地区,有较大的供暖需求。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风、光资源丰富,是全国可再生能源基地,因地制宜运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实现清洁采暖,同时确保经济上可承受,技术上可行,操作便利,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改造道路。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的陈大岭处长在会上致辞,陈处长表示:治理散煤是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的重点,要从根本上处理,治理好散煤,赢得蓝天保卫战;同时,散煤治理方法也要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特点和农、牧民的生活居住风俗。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单明代表项目组,从项目研究背景及目标、项目研究内容及研究基础、项目实施计划三方面分别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散煤治理技术策略及商业模式研究框架进行了汇报。该项目拟采用实地调研、遥感卫星图像识别、模拟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的能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农村散煤替代综合方案、农村散煤治理商业模式三方面开展研究,在总结梳理“十三五”期间北方农村地区散煤替代技术及推广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以“清洁供、节约用、能承受、可持续”为原则,以“四一”模式为导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适合的农村散煤治理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为我国严寒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和模式。 与会专家和领导认真听取项目组汇报,对本项目的立项目标和研究内容及意义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戴军瑞处长听取完汇报后提出: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和用能方式都与其它地区有很大区别,如何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出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农村散煤治理的适宜技术、实施路径乃至商业模式,对推动农村和牧区的清洁取暖工作非常有意义。专家组对报告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项目实施应紧密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中长期规划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同时,要立足于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地域、气候、民族风俗开展研究,通过资源和技术整合,因地制宜,提出多种技术方案和极端天气应急保障方案,并引入大数据智慧管控平台;发挥内蒙古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分阶段提出适合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可落地商业模式。 End 扫描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