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门炮战,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那是爆发于年8月23日的一场持续6周多的炮战,炮战的双方是陈兵福建沿海前线的解放军与龟缩在金门的国军。 炮战正式爆发的时间是23日当天的中午12时,而炮战爆发后短短的一个小时内,解放军就向小小的金门岛倾泻了3万颗炮弹。 3万颗炮弹落在只有平方公里的金门岛上,可想而知如此密集的轰炸会给金门岛上的国军带来怎样的震慑。 据当时亲临战场的一位军事观察员回忆说:那天炮弹的密集程度和二战中盟军攻击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从美国人在空中拍摄的纪录片中也能看到,当时整个金门岛都笼罩在浓厚的炮火硝烟中,他们从飞机上根本看不到金门岛平日里熟悉的景象。 解放军炮火的密集令金门岛国军惊讶之余又不得不四处逃窜以保全性命。 所以说,从金门岛国军的行为表现中就不难看出,当时解放军对于炮击金门所做的准备之充足,下定的决心之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炮击金门”自然也就是当时的最高军事机密了。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正式炮击金门的那天早上,在远隔万里的新加坡,有一家当地报社在其发行的早报上竟然公开发表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 请注意,这家报刊发行的报纸是早报,也就是说,这家报纸发布的“炮击金门”的消息要早于金门炮战实际发生的时间!换句话说,这家报纸实际上是提前将新中国组织部署的炮击金门的绝密计划泄露给了整个世界! 这算是偶然吗?毕竟当时两岸剑拔弩张,平日里就摩擦不断,或许这家报刊只是鉴于当时两岸关系而做出的一种猜测吧! 对于这种说法,故史君自然不敢断言其正确与否,但如果说,这家报社在那天早上发布的消息真的只是偶然猜到的,那么下面这件事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该报社真的是有意泄露了。 在金门炮战正式爆发的6周以后,也就是10月6日,北京方面发表了国防部文告,即《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正式作出停火7天的决定,而这个文告,竟然在北京正式发布的前一天,也就是5号的早上,再次被发表在该报纸上! 金门炮战的开始和结束,都那么精确地被该报纸掌握并提前泄露,如果说这都是巧合的话,那么故史君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也有鬼神的存在。 而事实证明,这一切绝对不是一个“巧合”就能解释得清的。 可以确定的是,这家位于新加坡的报刊一定有自己的渠道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得最高机密! 这难道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起影响严重的泄密事件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看。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对这份带有“泄密”色彩的报纸充满了好奇,事实上,这份报纸名字叫《南洋商报》,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所创办的。《南洋商报》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以揭露日军的暴行和在战争中犯下的罪恶为己任,说起来,也算得上是一家爱国报社。 随着抗战的结束,解放战争爆发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南洋商报》的立场也开始发生转变,从一开始的中立逐渐倾向共产党及创立的新中国政权,而这一立场的转变也遭到了当时新加坡当局的数次谴责。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南洋商报》也算是支持新中国的一份海外报刊。 那么,既然如此,《南洋商报》在炮击金门前后两次有意“泄密”似乎也就说不通了。 所以,《南洋商报》当时两次提前报道炮击金门一定另有原因。 而这个原因却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名字叫曹聚仁。 曹聚仁是民国时期有名的记者、作家,他先后师从陈望道、章太炎、邵力子等民国大家,与鲁迅、李公仆等众多名人互为挚友,除此之外,他还与叶挺、陈毅等结识于皖南,又曾深受蒋经国所重用而在赣南创办《正气日报》。 总而言之,曹聚仁是个博学多才之士,而且他本身也非常的爱国,抗战爆发后,他曾拿起相机毫无畏惧地奔赴前线当了一名战地记者,他希望用手中的相机和笔去记录日本人暴虐下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最真实的场景。 在此后的八年间,曹聚仁随队转战了半个中国,年的台儿庄大捷就是由他率先发布出来的。 后来,他被聘为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重新回到学校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那么从曹聚仁大体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曹聚仁是难得一见的有学识有胆魄且纯粹的爱国人士。 为什么说他是“纯粹”的爱国人士呢? 因为他的爱国并不建立在任何的党派之争上,他可以跟共产党的将领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深受国民党的重用,而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国共两党对曹聚仁的态度也是出奇的一致。 这就不得不佩服曹聚仁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了。 新中国成立后,曹聚仁没有听从国民党的安排提前去往台湾,他决定要留下来迎接新政权的诞生。 那么,这是曹聚仁在政治上做出的最终选择吗?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因为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他便去了香港,从此奔波港澳台大陆之间长达20多年。 用“居无定所”四个字来形容曹聚仁这20年的生活不可谓不恰当。 不得不说,这也是曹聚仁在政治上保持着“纯粹”的方式所决定的,或许也是性格使然吧! 但不管怎么说,曹聚仁的爱国之心是毋庸置疑的,正如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童小鹏曾评价道: 曹聚仁先生为祖国统一事业奔波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学习和发扬 那么,童小鹏所说的“曹聚仁的祖国统一事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答案就可以从《南洋商报》的两次炮击金门的报道中去寻找。 曹聚仁是年离开大陆前往香港的,在香港,他担任了《南洋商报》的驻港特派记者,在担任特派记者期间,他频繁撰写文章,号召两岸进行和谈,极力促成两岸的和平统一。 也正因为此,曹聚仁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极大重视和赞扬,毕竟当时大陆方面也是希望两岸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尽快统一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陆做了很多努力,也向蒋介石和国民党抛去了橄榄枝,但可惜的是,当时的蒋介石一直寄希望于反攻大陆,对于大陆抛来的善意置若罔闻。 不过,蒋介石的表现并不影响曹聚仁在共产党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所以在离开大陆6年后,曹聚仁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北京的访问邀请。 年7月,曹聚仁时隔6年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而首站就是北京。 当时曹聚仁已经是香港和海外几家报刊杂志的特约主笔,在海外媒体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而曹聚仁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和国共两党的高层互有往来,所以,曹聚仁此次回国自然受到了海外新闻媒体界的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