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0天的北京车展结束了。 这期间,北京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的话题中心,多家企业参展、款新能源车型亮相、台新车全球首发、16场新闻发布会,客流达到89.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最热的展台自然是小米汽车,累计接待了超过15万人。车展首日就已经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晚到的媒体记者只能隔着人群,抱怨自己为何没有带上超长焦镜头。 发布会后,雷军本人也加入了「逛展大军」,先后拜访了数十个展台,引发现场的巨大轰动。往后几天,「跟着雷军逛北京车展」也持续霸占着热搜榜。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逛完展的雷军,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在日前举办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逛完车展的雷军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雷军认为,现在国内车圈的卷是「同质化的卷」,他很难理解,为何中国车企要做如此多「一样的产品」。 我走访完之后挺绝望的,你们这哪是做产品,完全是在靠蒙。 诚然,雷军此番言论与其背后的企业利益是相匹配的,但他的观点本身,也不无道理。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日趋成熟,造车周期越来越短,门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一些新势力车企造车就像是煮一锅「东北乱炖」,原料无非就是排骨、豆角、土豆、西红柿等,造出来的车也都大同小异。 风口之下,一些企业的开发流程愈发讲求成本和效率,PPT上加粗的「用户需求」,沦为讲故事的工具。 贴近用户,才能赢下用户官方数据显示,自4月日开启交付以来,小米汽车在28天的时间里完成了辆交付,截至4月0日24时,锁单量达到辆—— 这与当前纯电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趋势不相吻合。 人们开始思考,小米汽车为何能拥有超越行业认知的起步速度,仅凭雷军和小米的品牌积累,就足以成就这一行业奇迹吗? 回顾小米SU7那场持续2小时的产品发布会,雷军并未过多介绍产品的常规功能,诸如城市领航辅助驾驶、V超快充技术、秒内的零至百公里加速等常规亮点,都被雷军一笔带过,有些信息甚至直接通过视频展示,无需赘言。 显然,雷军的目标很明确:向观众清晰地展示小米SU7的独特之处。 拥有1年手机制造经验的小米,早已积累了大批品牌拥趸,随着小米进军汽车领域,这些用户自然成为了SU7的潜在客户基础。然而,这一部分用户对于汽车的产品和市场认知都较为有限,初入车圈的雷军不仅要做好一辆车,还需要通过一系列配置,把「好用」二字贴在脸上。 ——这也是小米汽车将技术内容放在12月单独发布原因之一。 技术决定高度,需求决定广度。从锁单用户数据来看,雷军的策略是成功的。 小米披露的数据显示,小米SU7的女性直接购买者占比高达28%。雷军进一步预测,如果考虑到赠送或为家人购买的情况,女性车主的占比有望增至40%至50%之间。 这一比例在运动轿车市场中极为突出,甚至超过了以女性车主比例高而著称的保时捷,后者的女性车主大约占其车主总数的0%。 小橘是一位95后女生,原本计划购入一辆特斯拉Modl长续航版,但又担心后面会降价,犹豫了许久都未下定。这时,SU7的发布,改变了她的想法。 虽然她本人从未购买过小米手机,但作为在互联网浪潮中成长的一代,她对雷军在机圈的「江湖地位」也有所耳闻,回看小米汽车发布会后,小橘当即决定买一辆SU7Pro。 「其实我看到前面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决定要买它了」,小橘回忆称,当时雷军刚好讲到「好看、防晒」。 事实上,无论是触手可达的雨伞槽,还是可以化身充电宝的强光手电,亦或是让女性车主摘下冰袖的遮阳伞,都是雷军触达用户「心巴」的灵感之作。那一晚,他一项又一项地缕清SU7的优势,并以此来体现「比Modl还便宜万」的诚意。 这就是雷军的高明之处。 被雷军折服的不只是那些乖乖掏钱的用户,还有许多来自海外的媒体和厂商人员,他们之中,有穿着一身笔挺西装的,也有扛着长枪短炮、背着大包小包的,还有披着一身长袍、蓄了一脸胡须的。 据北京车展组委会统计,车展首日即迎来名国外媒体记者,并有位海外经销商前来观展和洽谈合作,展会10天到场的国际观众累计达2.8万人次。中国汽车的卓越表现和创新实力赢得了他们的广泛赞誉,而小米SU7,成为了其中的代表。 一位来自海外品牌的厂商人员对董车会表示,他和几位同事都是第一次来中国车展,中国汽车,尤其是小米汽车,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中国以外的车企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需要立即推出贴近用户的产品。 他面带微笑,礼貌地说出这句话,但同时眉头却不易察觉地微微皱起。 用户需要的,不止冰箱、彩电、大沙发提到「用户」和「需求」这两个词,有一家车企是绕不开的,那便是理想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