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当新闻邂逅文学,似乎难免尴尬。而《漫谈新闻工作者的文学思维》一文对此全新阐释,给人启迪,也让“言而无文,行之不远”问题迎刃而解。 该文作者是全国 新闻工作者,曾参加过年法卡山阻击战、“98抗洪”、年全军联合作战演习、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等重大军事和非军事行动任务的报道采写和策划编辑工作,打造了很多广为流传的“非易碎品”报道。她漫谈“文学思维”,娓娓道来讲故事,引人入胜,很“悦读”…… 漫谈新闻工作者的文学思维 ■刘小渡 新闻工作者是要有文学思维的。 新闻与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人文学科,两者之间有较大差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真假得以区分的依据,而这种客观性、真实性又一直被视为是与“文学性”相反的东西。但由于两者都依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所以,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交错的运用。更由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文学创作的天地之广阔、思想之活跃、想象之奇妙、内容之丰富、故事之传奇,使得文学思维呈现出毫无顾忌的飞翔和驰骋态势。 实践也证明,新闻稿件运用文学思维能更真实、形象地向读者反映事件、传递信息,加强了稿件中的生活气息,更接地气,更契合读者的需要,也能更好地加强信息传播中的可控性,引导舆论方向。 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和大众更高层次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稿件中也就与时俱进地出现了更多蕴涵文学元素的新闻语言。人物特写、新闻故事,应该说是含有文学元素新闻稿中两种最常见的形式。另外,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产生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常常借助白描等文学手法作为助推器,以满足受众对互联网时代新闻稿的要求。 文学思维是有特性的。譬如:真实性。朱自清的散文《绿》,就是作者通过视觉直接看到的梅雨潭这个绿色世界,从思维的直观性出发,抓住“绿”字做出的名篇。譬如:故事性。一篇社论,一份文件,尽管写得非常好,但读10遍,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背诵。但如果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只要讲一遍,就会令人印象深刻,哪怕是文盲,也能够“现炒现卖”,甚至印在心里,永生难忘。再譬如:形象性。散文家李广田把诗歌比作“浑然无迹”“圆满”“完整”的“珍珠”;把小说比作“一座建筑”,“它可能有千门万户、深宅大院,又有无数人事陈设,然而一切收敛在这个建筑之内,就连一所花园,一条小径都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还有,情感性。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拿起诗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里面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 诗句,道出了诗人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文学思维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概括性。这是指作者在观察体验之后,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将事物的个别性归纳到一般性,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曹雪芹之所以写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是得力于他对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关系的思考和概括。 文学思维能营造新闻作品的美学境界,文学思维是新闻激情澎湃飞扬的强化因素,文学思维是新闻故事引人入胜的调节因子,文学思维是新闻价值崇高境界的催化力量,文学思维是新闻佳作优美意境的塑造手段,文学思维能让新闻篇章散发灵气、芬芳四溢、充满正能量。 在新闻采写中运用文学思维,要求记者思想开放、富于激情、敢于联想、精于剪裁、巧于结构、长于描绘。在保证新闻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求新、求美、求变,求巧、求精、求特,让新闻产生出比文学作品更为震撼人心的效果。 用文学思维采写新闻能够成功地激励人心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年,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啸,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这种以非常直观的文学思维呈现的新闻,十二分地刻画了历史的真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当时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著追求。 由此可见,新闻要写得激情、生动,是 不能排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的,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 用文学思维采写新闻能够生动地讲好故事 在我们小时候印象里,文学就是故事,看书实际上就是看故事。好的故事让我们深深铭记在心,还会讲给别的同学听。譬如,鲁迅的《阿Q正传》,千万不要说你没有看过。没看过的你,写新闻就会缺一块,因为“精神胜利法”太经典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有什么比老舍笔下的故事更让我们痛的吗?看过老舍,你就会写出“蓝瘦、香菇”的感觉。《白狗秋千架》,一直觉得,这是莫言所有作品中,讲得 的故事。就凭结尾那句话,已经足够让读者震撼,吐血洒泪。看过莫言的小说,你也能写出 的中国故事。 新闻工作者要有讲故事的本领。习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当新闻与故事关联时,新闻就不是一般的新闻,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了。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学会讲故事,讲 听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总书记是倡导者,更是践行者。年,习近平在出访中,多次在演讲时深情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身边的感动”。从也门撤侨行动中的感人瞬间,到陕西梁家河村的今昔对比,他用最有温度的语言,让世界读懂中国。 年4月,习总书记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动情地说,“在不久前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军舰搭载名巴基斯坦公民从亚丁港撤离,巴基斯坦军舰协助从穆卡拉港撤离8名中国留学生。巴方军舰指挥官下达命令:‘只要中国留学生不到,我们的军舰就不离港。’” 出访美国时,习近平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真情的话语,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位宾客。习总书记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而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在新媒体时代,不会讲故事的记者很难做好传播。传播归根到底,就是你会不会讲故事。我们开玩笑说,毛泽东比蒋介石会讲故事,故事讲得精彩, 让那些贫苦大众用三轮车、独轮车,把共产党推到天安门城楼。相比之下,蒋介石的故事讲得就不是太好。 用文学思维采写新闻能够形象地刻画典型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这里所说的“形象”,并不是指语言文字的具体生动,而是指作家根据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社会典型或者是人物典型。 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俯拾即是:他有奇特的名字,“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外表,“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所穿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有奇特的语言,“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他有奇特的行为动作,“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有奇特的命运,“原来也读过书”,“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说孔乙己的样样品行都独特,他的独特性使他成为真正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让人过目不忘。 用文学思维形象性方式塑造新闻典型,我们可以以范例进行探讨。 《索玛花为什么这样红》,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的作品,她在采写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时,如此刻画这位乡邮员: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这种近乎白描式的人物肖像描写,将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邮员性格一下子鲜明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对人物眼睛的刻画,使得人物的个性鲜明烘托了出来。 还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运用刻画方法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刻画活泼开朗的性格外向型的人物时可突出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刻画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型的人物时可以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描写为主。所以,人物刻画只有精心雕琢,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用文学思维采写新闻能够有效地抒发情感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人类用来抒发感情最充分、最动人、最生动、最催人泪下的艺术方式。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报道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示了中国人民 光照日月的崇高心灵。《谁是最可爱的人》当时一经发表,立刻激起强烈的反响。 魏巍在谈到写作这篇通讯的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他很久以来就在脑海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他认为,我要把最真实的那群最可爱的人告诉我们的读者。于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导语就以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同理,在新闻采访中的深入感受,对情感的抒发非常重要。感受得深了,写出来就必然情深意长。深入的感受跟深入的采访很有关系。跟采访对象谈得深,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在表现他们的时候,就用最打动记者本身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魏巍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于他自己也谈到过的对朝鲜战场和参战官兵的深刻感受和他对战士的深厚感情。其次,在于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有人称魏巍的散文为“壮丽的诗”,这的确概括了他的艺术风格。魏巍本来喜欢诗,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诗的素质,他把崇高的形象、纯真的心灵、深邃的思想和激越的诗情熔为一炉,使思想感情的潮水自优美的笔端流出,奔腾激越而又清新宜人。 面对今天众多的媒体平台和汪洋般的信息海洋,一篇新闻要获得大家的青睐,必须在 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时语言优美和表达准确的标题显得尤为重要,而散文化新闻稿件标题则能 时间抓住读者“眼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比如年8名海地地震遇难维和民警遗体运抵回国的新闻,标题是《大家都在期盼奇迹发生》,标题一语道破读者对8名海地地震遇难维和民警的深切期盼,只一个标题就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用文学思维采写新闻能够精炼地概括事物 众所周知,我们看到过的名著中有很多典型的文学概括: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 句“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歌德的《浮士德》“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蒙田的《随笔集》“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钱钟书对妻子杨绛的概括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对人生的概括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经典诗句全是“神概括”。如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顾城“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在新闻中精炼地概括某一重大事件和历史以及人物事物,是考验记者采写水平的试金石。《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以长征精神打通数代人的精神航道》如此概括长征: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一个高光时刻,人们寻找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所蕴藏的磅礴伟力与无限可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次远征,能像长征这样,鼓舞数十亿人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斗,指引一个有着年历史的民族向着复兴之路不断前行。 采写新闻,概括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记者业务水平重要任务之一。概括能力也可被视为总结归纳能力,新闻的概括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开篇的提纲挈领。譬如:张文木老师的新闻评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开头,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肯定没有未来。海军关乎中国的海权,海权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没有海权的大国,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我们对海权的诉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文中的画龙点睛: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也是任仲平的主要写手和作者,她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中,把概括放到了文章中段。她说,我 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结尾的卒章露底:解放军报社记者邵薇的通讯《老兵·活法》讲述了一名志愿兵老兵寻找连长的故事。年10月,朝鲜战场上,陈恩福和他的连队踏上上甘岭阵地。战斗残酷进行,连长负伤,下火线前叮嘱他要守住阵地。他一次次击退敌人进攻,顽强坚持了两个昼夜。任务完成了,他却从此和连长失去了联系。多年来,他辗转多地寻找连长,只想亲自跟连长汇报。在文章的结尾,记者告诉了读者:“ 事莫大于生死,而当老兵直面过生死,他会重新定义人生的轻重。比如:他不贪图‘发展’,放弃了上军校;他不看重钱财,拒绝了爱心款。但在他的心里,没有比‘亲自向连长报告自己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事。这是一名士兵的本分,是他的执念,他的虔诚,他一辈子念兹在兹的心结。” (作者系火箭军报社高级记者) 军报记者白癜风外用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