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以喻见长

适当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制作标题,可以使标题变得形象生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篇稿件,反映的是某团注重平时养成,遇到上级检查不慌不忙的事情。其标题是《“上轿”无须现“搽粉”》,这就借助某一生活现象作比喻,生动贴切,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比如《解放军报》的《构筑“双保险”稳坐“火山口”(主题)——某仓库现代管理手段和强化责任心一起抓(副题)》、《多敲当面锣不打背后鼓》,《中国青年报》的《“鞍山集体服药事件”画上潦草句号》、《审计风暴吹落乌纱》等,都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22以量见长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制作标题也要用事实说话,要有丰富的内涵,尽可能多地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比如《京华时报》有一篇稿子,标题是《〈集结号〉成大学生电影节大赢家(眉题)——冯小刚首获最佳导演奖(主题)》(见年4月23日A24版),这里的信息量就比较丰富,既有“获最佳导演奖”的信息,也有“首获”的信息,比单说《冯小刚获最佳导演奖》要丰富一些。当然,扩大信息量也要有个度的问题,不能为了扩大信息量把标题做得过于复杂繁琐,以淹没主题,要把握好扩大信息量与确保标题简明扼要之间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一些新闻标题出现了超长的趋势。据统计,年阅读量“10万+”的新闻标题字数平均达到18个字,年为19个字,年前两个月已达21个字;一些阅读量达百万以上的标题字数竟达25至28个字之间。这除了新媒体时代尽可能多地体现关键词、以优化搜索外,还在于处在读题时代的人们,更容易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自己渴望的新闻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通过标题获取信息。这与标题求简求短的要求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23以声见长

标题要想吸引人,还可适当穿插一些象声词,以增强标题的现场感,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比如《某部营院出现新景观(眉题)——人鸟共处兵叫鸟应(主题)》,不仅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还让读者依稀听到悦耳的鸟鸣声。《才罢爆竹声 又闻战鼓急(主题)——一组基层部队转入正常工作的新闻(副题)》(见年2月25日《解放军报》),不仅产生了音响效果,也让读者感受到战鼓催征的紧张气氛。

24以味见长

气味是组成现场气氛的重要元素。有些标题十分重视体现新闻事实的味觉,使读者看完标题,仿佛置身现场,增强了表达上的立体感。比如,《中国青年报》的《重庆举办学生“主席论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眉题)——他们的观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主题)》(见年11月10日),通过这一味觉表现,使抽象的学术研究题材的标题变得形象生动,可触可感。《解放军报》的《不见炊烟袅袅 但闻饭菜飘香(眉题)——某师百余食堂用上煤气灶(主题)》(见年10月28日),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增强了标题的亲近感。

25以境见长

标题中适当加一些情景描写,可烘托现场气氛,给读者以画面感。《解放军报》的《初见天山风华茂今照天池两鬓霜(主题)——新疆军区名在疆工作30年以上的老同志荣获奖章和证书(副题)》,就是用“风华茂”、“两鬓霜”这一情景描写,来表达“老新疆”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比起那些直接颂扬的标题显得更生动一些;《战友报》的《西山赏明月 妙笔著佳作(主题)——中国作协创联部和军区作家举行中秋联谊活动(副题)》,也是选取新闻事件中的某一特定情境作标题,既有现场感,又有代表性,让读者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还能得到美的享受。

26以辩见长

许多新闻事实都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标题若能激浊扬清,表明态度,可帮助读者澄清模糊认识,增强标题的思想深度。比如《严肃考纪无可质疑 考纪规定有待反思》、《出经验不是目的 抓落实才是根本》、《义务劳动遭冷遇 有偿服务受欢迎》等,都是辨析性的标题,通过思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编者的明确态度。

27以俗见长

大雅是一种美,大俗有时也是一种美。在标题制作上同样如此。比如《解放军报》的《“算盘珠子多往革命事业上拨”》、《战友报》的《拍了胸脯就要办(主题)——某旅党委机关干部用实际行动赢得基层官兵信赖(副题)》等,用的都是官兵嘴边的话,属于“群众语言”,有着较强的亲和力。

28以要见长

标题是新闻的提要,不可能将新闻中的内容全部体现在标题里。要发挥标题的作用,就要尽可能地把新闻的要点提出来,放在题内,使读者一目了然。这里的“要”,既可以是新闻的思想要点,比如《考出差距也是一种收获》、《品牌不是金钱砸出来的》等,都是突出了主题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可以是典型的事实或现象,比如《一桩小案审了19年无结果(主题)——肖扬:迟到的公正也是一种不公正(副题)》、《住进空调房吹起节约风(主题)——某分部官兵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副题)》、《天下发份文件(主题)——某旅领导拍案而起:不严刹这种坏风气,部队建设就要吃大亏(副题)》等,都是强化了新闻事实的典型性。

29以变见长

由于一些习惯性因素的驱使,经常会使人产生惯性思维。制作标题如能打破常规,不断变化,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海军某导弹艇大队沧海演兵导演部退居幕后(眉题)――借问敌情何处有 官兵遥指海平线(主题)》(见《解放军报》年7月19日二版),就是对一首著名的古诗句进行套改后制作的,使标题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其它像《近水楼台不得月五千彩电下基层》、《弄斧未必到班门》、《投笔何须从戎》等,都是将人们熟读成诵的古诗词中的经典句子或成语,进行“加工改造”,或改头换面套用,或反其道而行之,促使读者在变化中思考,加深读者对稿子主题思想的认识。

30以巧见长

有一段时间,部队手机泛滥,影响了部队的正常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军委专门发出文件,要求对通信工具进行及时清理。这时,北京军区纪检部门发来一篇稿子,反映内蒙古军区清理手机的成功做法。报社收到这篇稿件后,给稿子作了这样一个标题《“喂——您的手机来路正吗?”(主题)——内蒙古军区清理移动电话57部(副题)》。这里,编者采用打电话的口气制作标题,既与稿件的内容巧妙呼应,也准确反映了稿件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强调标题作得巧,必需以准确、真实为基础。否则不仅不能使标题生色,还可能“弄巧成拙”。有一年,有位编辑收到一篇反映某司训大队转变工作作风、严格接待标准的稿子,感到很有针对性,就作了这样一个标题《某司训大队严刹“吃喝风”(眉题)——接待四千人次没设一次酒宴(主题)》。版面付印过程中,有位同志感到标题还可再精巧一些,就将主题改成了《接待四千人没设一次宴》。稿子刊登后,大队领导提出了问题:我们接待了人次,不是人。一字之差,使稿件失实,令人惋惜。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新闻标题的40个特征(一)

新闻标题的40个特征(二)

欢迎给水工小家留言发表你的意见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xx/84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