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50827.html 如果身边有学新闻的年轻人, 那你应该听过这么一句“黑”话: “如果能重来,我要背彭兰。” 上市两周即加印,这本新闻学术新书 正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彭兰教授新著《新媒体用户研究》 新媒体用户研究 ——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 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01 彭兰是谁?为什么好多大学生都抢着“背”她? (点击标题和图片可直达,下文选摘部分文字)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兼有计算机与新闻学专业双重背景,年开始从事网络传播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概论》《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等著作,发表《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等论文。 曾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高等教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等奖项,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宝钢优秀教师”。 如果你身边有年轻人懂这句“如果能重来,我要背彭兰。”他大概率是有志于新媒体行业,希望通过读研或其他途径深造的新闻专业学生。而所谓的“背彭兰”,背的是她始版于年的著作《网络传播概论》,这本权威教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至年已经是第四版。四个版本《网络传播概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从七八年前开始,新闻考研难度就越来越大,对于网络传播、新媒体还有媒介融合这些前沿问题的考察,不仅需要书本知识,还需要慧眼、实践和思考。而这种复合性的学术研究正是彭兰一直坚持的方向,在《网络传播概论》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本一版再版的书是她近二十年来浸淫于新媒体领域,在对互联网技术、意识形态有高度把握的基础上长年持续研究的成果。这几年的新闻考研题目在彭兰的书中总能找到对应的重点。学长们被考题折磨得“死去活来”之后,终于发现了这个“奥秘”,又把它当成看家招数,传给了学弟学妹们,一传十、十传百,以致这句口诀成了登上各类考研自媒体的吸睛标题。彭兰是谁?为什么好多大学生都抢着“背”她?02 为什么你必须买彭兰老师的新书《新媒体用户研究》? (点击标题和图片可直达,下文选摘部分文字) 传播的起点和终点,永远是“人”。人是最核心的传播主体,同样,传播也是造就人之为人的过程。传播从根本来说是一种实践,它与人的需求、人的内心、人的习惯、人的劳动息息相关。反过来说,所谓的传播环境、传播工具,也是人在传播实践中所能动创造出来的。然而,作为传播中心的人,作为能动主体的人,在长期以来却被这样的割裂、异化,萎缩成了机械冷血的传播者和渺小僵化的受众,这岂不是咄咄怪事?这个简单的矛盾,长久以来被大众媒介掩盖。大众媒介的威力太大、太强,将自己的组织需求不由分说地绑定在了整个传播研究之上。再大手一挥,归纳出了“人际传播”,规定人与人的平等互动只能存在于“面对面”这个窄小的角落。这个思路导致人们即使到了网络时代,仍然走不出这个怪圈。然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个模式适用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自媒体是传播者还是受众?转发是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社群经济的主体是谁?议程设置还适用吗?……大到很多大众教科书迟迟没有更新,小到我们考试时总觉得“5W”“分析不出来”、“套不上去”、“前后重复”的问题。都与这个根本问题“人的缺失”有关系。其实,当我们认真反思和分析,会发现,在新媒体时代,不仅传播的主要渠道已经从大众媒介转向了人为主的社交媒介(想想,如果没有转发,即使是《人民日报》的新闻在今天又有多大的影响力?),传播的主要问题变成了人身上的问题(缺乏陪伴、缺乏认同、信息茧房、情感过激等等),甚至我们谈到的“传受平等”、“由推到拉”、“人际与大众相结合”、“感性大于理性”等特征,乃至于近年来的“音视频转向”其实可以简化为一点,就是“人”的复归。只有从人的角度,或者更具体地说,从当下用户的角度,了解他们的传播作用、生活方式、未来演变,我们才能够理解分析互联网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其他热点和重点,例如网络舆论、媒介融合、新闻改革、网络文化、技术演进等等。而这,正是彭兰老师《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中的精要所在。为什么你必须买彭兰老师的新书《新媒体用户研究》?03 彭兰老师出新书了!这30篇论文得仔细读! (点击标题和图片可直达,下文选摘部分文字) TIPS 读新书,论文配合很重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彭兰老师的新书,并且将书本阅读与论文阅读更好的结合起来,我按照顺序为大家整理了一份章节对应阅读论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对照,查漏补缺,以做到对知识点与理论考点更加全面的理解。 本次为大家整理的论文汇总了彭兰老师近4年的发表,并按照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节点化、新媒体的表演与生存、数据与算法下的人、智媒体等《新媒体用户研究》的写作章节进行了归纳分类。在相关章节的阅读学习期间,同学可以参考相关论文,加深对书本知识点内容的掌握。 节点化用户论文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必读论文目录 1.苏涛,彭兰.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41(01):41-57. 2.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07):5-11. 3.彭兰.消失的边界和重构的版图[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04):38-44. 4.李多,彭兰.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八大议题[J].全球传媒学刊,,7(01):15-36. 5.彭兰.重构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新趋向及其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3(03):93-+5. 6.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3(03):-. 核心概念:节点化必读论文目录 1.彭兰.移动时代的节点化用户及其数据化测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01):76-82+. 2.彭兰.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更被动[J].当代传播,(05):12-15+45. 3.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11):5-12. 4.人人皆媒时代的困境与突围可能[J].新闻与写作,(11):64-68. 媒介化的人论文 新媒体的表演与生存必读论文目录 1.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04):34-40+53. 2.彭兰.美图中的幻像与自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40(12):14-18. 3.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01):-+. 4.彭兰.自拍:一种纠结的“自我技术”[J].新闻大学,(05):45-55+76+. 5.彭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