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薪火相传”北京京剧院名家携青年
下周一(7月25日)起,“薪火相传”北京京剧院名家携青年演员系列剧目展演将在长安大戏院与观众朋友们见面。今天,小编再次整理汇编平面及户外媒体对此次展演的报道,与大家一同分享。户外媒体/《演艺罗盘》栏目平面媒体一中国艺术报“唱得好还要教得好,让年轻演员受益”——北京京剧院7位名家携手年轻演员7场演出献观众“既然是以老带新,就得从学生角度考虑剧目,像《失空斩》,老生行当的演员50岁以上才能演好,太年轻了把握不住这个角色,所以我们选了《龙凤呈祥》这出群戏,所有参与演出的艺术家都能带一带年轻人。”“薪火相传——北京京剧院名家携青年演员系列剧目展演”将于7月25日至31日在长安大戏院举行,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孝曾谈到剧目选择时如是说。
与父亲谭孝曾、师弟马博通同台献艺的谭正岩,演过这出戏余场,扮演刘备有一定经验,但是,谭孝曾决定让他在戏中扮演赵云,把刘备一角让给马博通,他说,马博通扮演刘备的机会不多,应该给予他更多锻炼机会,“谭正岩作为师哥,也应该在舞台上带一带师弟。”
“前辈告诉我们,不要计较什么活,只要脚踩在舞台上就是一种锻炼,所以即使是龙套也要演好。”谭孝曾回忆起自己学戏的经历时表示,现在年轻演员走上舞台的机会还是太少,“一星期演出一次,好像已经很多了,可是放在以前,老一辈艺术家认为这是不够的。年轻演员在舞台上可以感受老一辈艺术家表演的经验、火候,受到感染,表演才会有所提高,有所深入。”
《赵氏孤儿》《玉堂春》《龙凤呈祥》《赤桑镇·遇后龙袍》《凤还巢》《吕布与貂蝉》《八珍汤》,朱强、张慧芳、谭孝曾、陈俊杰、胡文阁、李宏图、赵葆秀等京剧名家携手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将先后为观众奉献这7场经典剧目。参演人员共同探讨“传帮带”的重要性时,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朱强表示,自己那一辈人学戏的时候,条件不像今天的年轻人这么好,有视频资料可以反复看,“我们当时是带着录音机和笔记本,一边听一边记,行间的空白留得大一点,回去再把漏掉的补上,这样一来,老师讲的内容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这就是口传心授的作用”。对此,马博通颇有体会地说:“老师给我们说戏时很细致,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老师都会讲,录像不会讲每个动作为什么那么做,所以录像看得再多也不如老师讲一讲。能站在台上观察模仿老师的表演,对于提高就更有效。”
“以前演出,跟老师一起站在台上,眼睛瞪得比平时大。现在演出,会想到是留给以后的学生看的,表演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不是演完了就完了,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陈俊杰谈到,京剧演员有一个很难克服的困难,上台紧张,自己从前上台也紧张,出了好多错,胡子掉了、忘词了、冒场了,等错出完了,能掌控整出戏了,年龄也大了,很遗憾。“有的年轻演员嗓子不错,唱念做打都不错,可是上场手冰凉,唱得哆嗦,气沉不下来,优长得不到发挥,什么原因?一是平时练功不够,二是上台次数少。”陈俊杰说,体操运动员都有心理医生,作为过来人,他也担当着类似的角色,一是督促年轻演员练好基本功,出错都在台下解决,二是把台上的技巧告诉他们,“唱这句想下句,不要想着句尾的高音,没有空闲考虑其他问题”“上台要谨慎,不要紧张,谨慎和紧张是两种状态”,他表示,老演员唱得好还要教得好,才能让年轻演员受益。(作者:中国艺术报记者怡梦)二京华时报朱强:想让大家多看点马派戏7月25日晚,当今京剧马派老生的领军人朱强将携青年演员张凯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赵氏孤儿》。生活中的朱强,嘻嘻哈哈,没什么名家架子,他常用“积极准备,消极等待”来形容自己。要问到心里有什么愿望?朱强说:“这几年马派有点式微,我也跟院里提过,想办一个马派剧目展演,让观众知道马派戏不只是《群英会》《借东风》,还有很多戏大家没看过。”从张凯身上看到年轻的自己北京京剧院的“薪火相传”剧目展演,将由谭孝曾、赵葆秀、朱强、陈俊杰等当红名家带着青年演员合演大戏,由名家和青年演员双向选择,同时也打破了剧院内部各分剧团之间的限制。对于这种形式,朱强觉得挺好,他说:“这个教戏、学戏不是拉郎配,老师和学生之间要自由选择,一定要互相吸引,有共同的认知。”张凯7年进入北京京剧院,近些年通过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等演出也积累了不少人气。去年纪念京剧大师裘盛戎诞辰周年演出,张凯在《铡美案》里演出陈世美,给朱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次是孟广禄演包公,他的气场多大啊,但张凯演的陈世美一点不怯场,毫不逊色地演下来,这很难得。”朱强觉得,从张凯身上能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进团这么多年了,之前一直演‘二路’(配角)活儿,最近几年慢慢开始演大戏。这孩子有个好处,他演配角时也出彩,另外在台上非常认真。我的经历跟他很像,当初在沈阳的时候,虽然我一开始是按照主演来培养的,但是什么角色都演,生旦净末丑,狮子老虎狗,只要台上有需要,让我演什么就演什么。”“别嫌演配角丢人,只要上台就有收获”,朱强说,现在很多青年演员都想演主演,这本身没错,但是不能轻易地放弃演出机会,“有的觉得演龙套丢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对于理解塑造人物,熟悉整个舞台的调度太有好处了。比如我在《梅兰芳》里演的齐白石,《宋家姐妹》里演的孙中山,只要是让我上台,我就想着让观众能过目不忘。”京剧版《赵氏孤儿》得细细品说到《赵氏孤儿》,很多观众可能会想到陈凯歌导演的同名电影。其实,早在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就创作了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曾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并于年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王国维曾评价这部戏和《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京剧院重新整理改编了全本的《赵氏孤儿》,由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主演,一炮而红。这出戏逐渐成为北京京剧院的看家戏,也成为马派经典剧目。朱强表示,马连良先生集一生的艺术成就都用在这个戏上了,得细细品,“贾洪林先生在《朱砂痣》里有一个甩髯口的动作,马连良先生一直想吸收过来,后来就用在了《赵氏孤儿》这出戏里。这个戏的服装也有故事,当时马先生去朝鲜看到老大爷穿的衣服很好看,就按照那个样式做成了帔。这样的细节有很多,所以这个戏分量很重。” 一开始学马派戏,就遇上了《赵氏孤儿》,这让张凯觉得压力很大,“中专时就在电视看了朱强老师很多戏,后来进团想找机会跟朱老师学戏。不过平常没有这种机会,这次刚好能薪火相传。” 马派戏不只有《群英会》《借东风》朱强的北京白癜风费用大概多少专业治疗脸上白癜风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zx/21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