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0月12日,“艺道日新——张晓凌师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开幕,展出了油画、国画、玻璃艺术作品84件,题材涵盖风景、人物、花鸟等。来自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华社等单位的领导、企业家、艺术家,如邵大箴、靳尚谊、薛永年、左中一、刘大为、吕章申、龙瑞、杨晓阳、徐里、吴为山、孙旭光、张士军、何东君、王镛、杜大恺、杨力舟、王迎春、卢禹舜、曾来德、张江舟、陈广川、姜宝林、张庆善、牛克诚等余人参加了开幕活动。 ▲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由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得到《中国美术报》、新华书画院的大力支持。参展画家共15位,包括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潘映熹,张晓凌的弟子刘玉泉、吴洪、王艺、白宗仁、杜少虎、魏广君、葛晓成、陈立红、陶宏、李昌菊、陈明、刘立宇、董雷,他们均是活跃在美术理论和美术创作领域的年轻学者。 在开幕式上,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谈到了张晓凌与恭王府的渊源,他说:“张晓凌先生曾经在恭王府求过学、上过课,恭王府见证了他从莘莘学子成为理论家的历程。这次展览是对他学术成果的支持,也是对他一部分教学成果的展示。”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致辞在开幕式之前,不少学者已经事先参观了展览,并在开幕致辞中表达了对作品的赞赏与欣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说,此次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理论家,张晓凌以他独特的艺术见解、犀利笔锋在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次展览,他的学生呈现出了丰富的、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这十分难得。展览体现了这些青年艺术家的灵性、艺术创作取向、创新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认为,这个展览非常具有研究性。他在开幕式上致辞:“在恭王府最美的季节,晓凌先生和他学生带来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展览。我也是教师出身,一贯主张教学要‘器道并重、一人一品’,今天看到这个师生展,完全符合这两句话。这个画展面貌多样,既有理论家出身的画家,也有画家出身的理论家,最后殊途同归。此次展览体现出了传统师道的深意与魅力,也体现出他们于艺术之途跋涉的探索精神。”他表示,在当下世风浮躁的环境下,这样的展览值得推崇。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谈到,晓凌是把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三维融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性的人物,他简单、直率,敢于指出问题,不迎合。在学术方面喜欢别人碰撞、争论,这样的理论家是敢讲真话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此次展览的特点,张晓凌把他的弟子们带到这里展览,把他的资源和人脉用到了学生身上,让这些学生感受到了前辈的温暖教诲。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观展过后很有感触。他说:“我认为我们做理论研究的同仁,都应该画画。一方面为了自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自己对艺术的本质、原理、归类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平日的接触和了解得知张晓凌的双商都很高,从他的展出作品能看出他对艺术方面的体悟很深,更能看出其深厚文化素养、个人修养。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也是有功力和修养的。”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致辞 在开幕式最后,张晓凌向到场嘉宾和自己的恩师致谢。之后,他谈到自己与恭王府嘉乐堂的渊源:“我对恭王府有很深的感情,嘉乐堂曾经是我的考场,我研究生考试的复式就在这里进行。对我来说,今天同样也是一次考试。”谈到自己重拾画笔他感慨良多:“在北京的30多年,我们亲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的发生,我曾经与中国国家画院的同仁探讨过我们民族的文艺到底能不能复兴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无法替代,文艺复兴的力量在成长,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和同仁的支持下,我在最近5年把画笔拾了起来。我是师范学院毕业,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尝试,也许画得不好,但是是饱含感情去创作。”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各位到场嘉宾与学者参观了展厅,对参展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品多样的面貌展现出了参展艺术家活跃的艺术思维和创新意识。正如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院副院长安特·格利博达所说,张晓凌的作品给了当今时代的我们深刻的启示,在画面的创造力和对宇宙的想象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学生的作品更是向观者昭示了中国艺术持续创新和进步的传统。艺术这一全人类的语言,从来不会为肤色、阶级或者宗教信仰所限制,是人类历史中最为闪光和令人愉悦的瞬间。展览将持续至10月25日。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摄影:武广宇 名家现场感言 靳尚谊:师生展虽然有很多,但是这次展览是一次新的探索。理论产生的时候不是指导实践的,而是对实践的总结,也就是对艺术史的书写。像此次展览这样,理论家进行各式各样的艺术实践,这个方向值得倡导。首先,理论家的思想比较活跃,在实践方面可以形式出新;另外,理论家经过艺术实践之后对艺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评论写作的准确。 薛永年:本次展览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张晓凌是新中国美术理论的最高权威王朝闻先生的关门弟子,他既是一位理论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导师。 当下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研究有一种倾向,表现为只强调学术性,不太注重艺术规律。然而就艺术规律而言,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够深刻和透彻地使之得以体现。这次展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考,即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需要互动、需要结合,这对画家和理论家的发展都有好处。 张晓凌的作品多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展现了丝路的灿烂与辉煌,体现出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学生的作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钻研中国艺术传统,传承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另一种是讨论如何创新,即使是在表现禅宗思想的时候也有新意。无论是在艺术处理、艺术媒材的发挥,还是在构思上都有新意,体现出艺术家自身独特的思考,说明了张晓凌教学的成功。 王镛:这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道器并重,一人一品的画展,每个人风貌各不相同。所有的参展画家都是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有一定实践功力的,如何将这两点进行融合,对整个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张晓凌的油画表现性较强,光色对比强烈,画面结构相对简约。国画却又看起来与他侠义的性格不太吻合,清淡、素雅,做到这些实属不易。绘画实践是对他艺术理论的辅助,要做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就要到绘画实践中去体会艺术,这也是此次画展的最大亮点。理论家若是有时间、经历和能力,适当参加绘画创作是必要的,对理论研究是一种促进和深化,纯粹理论的演绎容易脱离实际,也容易流于浅薄。不懂得绘画实践,理论和实践就永远隔着层纱。 徐里:此次展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作品都有自己的品格,令人耳目一新。高学历、有学养的艺术家投身实践,他们在艺术表达与表现过程中的追求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这也彰显了与其他展览不同的面貌,思想理论对他们艺术实践的支撑,是最重要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老师没有把学生教成一个模式,而是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今天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和东方神韵,这是当下的理论家为中国美术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面貌。这个展览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个案在理论界、教育界与实践创作的画家群当中给大家以启发,引起大家昆明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