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荷兰夫妇的青海草原手工情结 年05月11日08: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西宁5月10日电题:荷兰夫妇的青海草原手工情结 作者罗云鹏 “阿克班玛耶……”,Klass用藏语低声吟唱着藏族民谣《阿克班玛》,一边在自家的咖啡店里享受着下午茶时光,他的太太Pia则在工作间准备着藏式甜点。 已近半百之年的Klass夫妇自荷兰徙居青海已有17个年头,在西宁经营着一间藏族风情的西式咖啡店,并在店里兼售来自青海牧区的手工艺品,为了与经营内容“搭调”,Klass夫妇也为自己取了中文和藏文名,“我太太的中文名是荷平,藏文名是尼玛措,我叫安鹏,藏文名仁青江措”。 “套用现在中国年轻人的话说,那时我俩的想法是世界那么大,我们想出去看看,这样才来到中国。”Klass回忆着对中国最初的印象:“年时,我和妻子来到中国,但没想到中国实在太大了,到青海旅游时,我和太太曾算过仅青海省就比荷兰大出16倍还要多,也是这时我们决定留在青海。” 留意已决后,“做点什么好”令Klass夫妇惆怅了许久,“我的专业是社会工作,而Klass是市场金融,实在想不出来做什么好。”Pia说:“看到青海草原牧区的孩子没有英文老师,于是我想可以从做英语老师开始。” Pia回忆说,在青海同德草原学校里教孩子们英语之余,她看到当地牧民用羊毛来做尔恰(抛石鞭)、赶羊鞭等,她便想着用羊毛来做些工艺品往外销售。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Pia与Klass创办了青海安多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吸收当地的牧民进行手工艺品和藏饰制作。 “我们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取材当地,样式比较特别”,据Klass介绍,他们的产品取材于青海牧区羊毛、牛绒等,参与手工制作的牧民主要来自青海省海南州的同德县和共和县。 “藏饰手工艺品现在越来越少,尤其是纯手工制品”,因为从小喜欢编织,Pia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很多民族都有手工编织文化,青海牧区(羊毛、牛毛、牛骨等)纯天然的资源可以为他们织就美好的生活,我们做的只不过是‘授人以渔’”。 在Pia眼里,她和Klass不仅是生活里的夫妻,更是工作上的搭档,他们将藏文化元素与国外市场需求相结合,共同设计了一些“新潮”的手工制品,“产品外表和藏族传统手工品吻合,但细节上会增加诸如拉链等小部件,增加了功能性”。 Klass透露,随着藏文化的传播,海外市场上已有百样千式的藏饰品,而他们生产的手工制品和家居用品主要销往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北京、成都、广州也有专门的销售点,市场前景很好”。 谈及未来打算,Klass夫妇说,“我们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希望通过当地人的资源帮他们富起来,这也是我们的青海草原手工情结”。(完) 编辑:佘丽莎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