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阅读约需4分钟马志国,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因而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角色的转换。

心理案例:孩子这是怎么回事

这一天,中年的陈老师急急火火地来到心理咨询室,刚落座眼泪就流了下来。她的急切来访是因为读高三的儿子晓海已经好几天没去上学了。

陈老师说,眼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了,儿子却不想上学,昨天晚上劝说儿子去上学,没想到儿子向她提出三个条件:给他块钱,要不带他去外地旅游一次,或者就给他换个新手机。

晓海为什么不去上学?一个孩子怎么会因为上学和家长讨价还价呢?在我的安抚下,陈老师慢慢平静下来,讲起了晓海的故事。

我是个初中教师,孩子上小学那年,为了照顾孩子我主动要求调到孩子就读的学校。孩子上初中,我又想办法调到他的初中。孩子上高中后,我又费心费力地跟到孩子的高中。过去孩子小,还没有什么怨言。自从我跟随孩子调到高中后,孩子非常地反感,说我就是为了看着他。孩子说得对,他从小的学习就是我管着、看着、哄着、劝着。

为学习的事情,孩子从小就让我哄惯了。只要哪天不爱学习了,我就哄孩子,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你好好学习。结果,孩子越来越觉得学习是为我学的,经常为了学习的事情跟我讲条件。为了让他好好学习,我每次都连哄带劝答应他的条件。可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爱学习,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孩子上初中时,有一天张口跟我要三百元钱,说是买玩具。我没给他,他生气后很多天不理我,还拿不上学要挟我。最后。还是我妥协了答应了他的要求。就这样,多年来,为了让孩子高兴地上学,我总是妥协退让。

孩子上高中后,心情不好时就闹情绪不去上学,我就想尽办法哄他劝他,满足他的各种条件。

有一次,孩子居然逃课和同学去了网吧。为此我好说歹说,孩子才保证不再逃课去网吧,却提出条件要我给他买一个新手机。可是,满足孩子条件后不久,孩子又为了别的事情不好好上学。

这次不想上学,是因为最近一次考试考得不好,想在家里等到暑假后重读。这是随便闹着玩的吗?12年了好容易盼到高考怎么能不参加?可我越着急,儿子越不去上学,一直到最后提出上面那三个条件。

您说孩子这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

心理把脉:好心剥夺了孩子的生活

这是一个由于“角色固着”心理,让妈妈扮演了“教育妈妈”的故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因而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角色的转换。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守一种角色的心态和行为模式而不能适应变换的角色,就是“角色固着”心理。

“角色固着”心理,会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在我的心理咨询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诉说,因为爸爸妈妈当老师,亲子间平添了不少痛苦。现实中,父母是教师特别是母亲是教师的,很容易出现角色固着,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职业角色搬到了家庭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因为自己的职业而剥夺了孩子的生活,有意无意地亲手制造了亲子关系障碍,有意无意地妨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试想,妈妈在学校是老师,回到家中还当老师,与孩子的交流还是读书、学习、作业,让孩子到哪里去找妈妈?让孩子如何忍受这种过度的教育?

前面的故事中,陈老师居然从孩子小学跟到孩子初中,又从孩子初中跟到孩子高中,把这种教育妈妈的角色固着心理演绎到了极端。可以说,陈老师因为教师职业角色心理,加剧了这种亲子关系的心理误区,严重地剥夺了孩子的生活。

回到前面的故事中,过去,晓海为什么因为学习要和家长讨价还价?那是因为,家长剥夺了孩子的生活,把孩子的学习当成了家长的事情。既然是为家长学习,孩子自然就难免要跟家长讨价还价。

家长往往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误区:好心地剥夺了孩子的生活,把原本属于孩子的生活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孩子便慢慢感觉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父母。于是,孩子没有了主动性,没有了责任感,没有了为自己的担当,而家长感到孩子永远长不大。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亲子冲突。

心理处方: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

怎样理顺亲子关系?

怎样让孩子的心灵长大?

怎样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我请陈老师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办法。

陈老师说:“能有什么好办法?还是哄哄劝劝答应他的条件吧。可是,我又怕即便现在答应了他的条件,过几天还会闹出别的问题,还会不好好上学。唉!真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办法就在眼前。只要妈妈不再当“教育妈妈”,把属于孩子的生活还给了孩子,孩子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担当。上学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还提什么条件,还用什么讨价还价?

我给陈老师的建议很简单:绝不再主动和孩子谈上学的事情,不问、不说、不哄、不劝、不急、不闹,拿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该上班上班,且不管他。看看效果如何?

几天后,陈老师再次来访,脸上带着几分惊喜几分困惑:孩子竟然上学去了。真奇怪,以往连哄带劝他还要谈条件,这次不理他、不管他,他怎么什么条件都没提就自己上学去了?这是为什么?

说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归了自然,把原本属于孩子的生活还给了孩子。

为了进一步把生活还给孩子,我给陈老师的建议是: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懒”妈妈,做一个“狠”妈妈,做一个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生活的妈妈。

沟通至此,陈老师不再困惑:我知道该怎样当妈妈了,不能因为自己的职业再给孩子的成长添麻烦了。

晓海的成长也许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陈老师作为妈妈也许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正所谓“说来容易做来难”。不过,刚刚开始把学习生活还给孩子,孩子就自己上学去了,这是个可喜的转变,是个好消息。

(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年第六期)

相关阅读链接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请这样告别失眠

教师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不如我?

老师,如果你也焦虑了

教师,该如何理智面对“师生恋情”?

青年教师如何跨越人际障碍

《未来教育家》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年教师节创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是国内第一份中央级教育家类期刊,更是国家教育部新闻宣传的一份新生力量。年,荣获“中国好教育影响力媒体奖”,年荣获“全国教育好新闻二等奖”。

订阅我们的杂志

  一、通过当地报刊局订阅

  邮发代号:80-;

  二、从邮局直接汇款

     三、通过网上银行汇款

  开户名:中国教育学会;

  账号:;

  开户行   行号:33;

  网银汇款请备注“未来教育家”字样。

(《未来教育家》杂志







































有白颠疯怎么办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zx/89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