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北京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崔莹女士 荣登“北京榜样”6月月榜 ▼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关于部署关于今后五年北京市委的重点工作任务中指出: 巩固和拓展“北京榜样”“百姓宣讲”“中国梦个故事”等宣传品牌,发挥好公益广告、文艺作品作用。坚持首都文明引领,丰富学雷锋志愿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北京榜样”作为北京市委的第一大品牌写进了市委今后五年工作报告 ▼ 北京新闻广播FM.6《资讯早八点》北京榜样的专栏记者,走进北京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深入了解和采访了艺术团团长、创始人崔莹女士从年建团以来的艰辛历程,以及在取得了诸多荣誉和成绩的艺术团演职人员们背后的故事。 请朋友们抽出20分钟,走进我们残缺而美好的世界,静静地聆听心灵的呼唤—— 不便收听的亲,下面是小编奉上的图文版 ▼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康利坡报道: 记者:您是到这(艺术团)多久了? 张晓芳(聋人):十年了 记:您来之前不会舞蹈? 张:会,但是不是特别专业,随便跳的(害羞) 记:来之前表达应该也比较的不好? 张:这是我们老师,还有团长妈妈教得好 记:那您对他们应该都很感谢了? 张:非常非常地感谢,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回报她,对我的爱太多了。 团长妈妈崔莹为张晓芳安置人工耳蜗 张晓芳领舞的舞蹈《千手观音》 ——记者介绍—— 孩子们眼中的团长妈妈,叫崔莹,是这家艺术团的创始人。她站在我的身后,欢喜地看着孩子们为我介绍,自己脸上也泛起笑容。 崔莹:我们叫北京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 记者: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 崔:因为当初这个名字是我起的,我是非常希望能够孩子们这种纯真的心灵,呼唤更多的人去关心和关爱他们。 记:那咱们这个艺术团现在有多少孩子? 崔:聋哑孩子30多人,然后还有肢残的,加一块是50多人。 ——记者介绍—— 崔莹和残疾人演员的缘分,最早开始于年,到如今已经20多年了。 崔:我老家是河北沧州任丘华北油田的,跟他们(残疾人演员)结缘也是在华北油田。我看着他们的节目,然后看完之后就感觉到他们的那种渴望,然后看完他们的跳舞,我说怎么他们身体那么不健全,但是心理上为什么这么健康?可能因为我是搞杂技的,也是这个圈子的,我就走到后台对他们说:我能帮你们做些什么?这些孩子们听到我的这些话之后,你知道吗,就像一下子见到亮了,然后他们说:你能帮我们联系一些演出吗?当时他们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演了这场没下场。因为那个时候没人知道残疾人的艺术,所以他们就说特别困难。我听后就动用了我的一些资源,然后就给他们安排了几场。在这几场中,我越觉得他们这种精神越应该让所有人知道! ——记者介绍—— 当时的崔莹30出头,能给残疾孩子们一些帮助,这让她倍感心安。从那之后,她的生活慢慢开始改变。 崔:一个多月之后呢,他们(残疾人演员)就找到我们家来了。他说:我们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如果你要不帮我,我们就又只有回家了,我们特别愿意在外面,您带我们演出这些天,我们特别高兴,您能不能再帮帮我们?我说:你们先回去吧,让我再想想。 记:其实当时您也很纠结? 崔:我当时其实已经基本做决定了,但是我还是没有下这么大的决心,然后他们就特别不情愿地就走了。走了之后,我就决定就这样吧,我就带他们,我就跟家里谈判。当时我的孩子特别小,所以我就特别对不起我的孩子,然后不管了,我也什么都不管了,所有人都不会理解我,然后就找他们去了。 ——记者介绍—— 于是,倔强的崔莹辞了工作,别了家人,背上行囊,跟一群陌生孩子一起,踏上了前路,而他们并不知道前方是哪。 崔:我虽说谁也不认识,但我就有一股劲,我就不停地跟别人去讲残疾人的演出是什么样子的,我真的希望你们看一看,真的你会爱上他们的,等等,我不停地在讲。然后很多时候呢,我都遇到很尴尬的时候,(对方)摘下眼镜问我,你哪残疾啊?我说我不残疾,身后有一群残疾人,我真的希望您能够给这么一个平台,您看一看。 ——记者介绍—— 没人认可,没有方向。在迷茫的时候,崔莹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平台更宽更广的北京,向命运宣战。 崔:开始不敢进北京(演出)的,在北京的郊区,平谷啊延庆啊很远的那边,然后去他们学校演出。我们心灵呼唤有今天,我特别感谢北京市的这些教育工作者,这些校长们。因为他们看了孩子们演出,首先第一他们能接受,然后当我们去学校联系的时候,学校校长们基本都会答应给我们这么一个展示的机会。演员之后,校长包括同学们都觉得特别震撼,慢慢我们就从最边远的农村包围城市(笑),然后就一点一点地随着口碑,随着节目质量的提高,然后我们就进入了丰台区的边上,然后就慢慢进入北京了。 ——记者介绍—— 刚来北京时,是整个艺术团最艰难的时期。住在平房院里,冬天冷夏天热,很多时候都还需要为排练场地而发愁。 崔:我们那时候的排练可以说都是非常艰苦的,我们都曾经在停车场排练。 记:没有地方可以排练? 崔:没有地方。停车场就是车来了,我们(排练)停下来,车走了我们就再排。白天风吹日晒,等到晚上在路边,就用车灯照着排。甭管是多热的天多冷的天,尤其是冬天,我们孩子们的手都肿成像馒头一样,耳朵和脚全都冻了,就那样孩子们也特别地快乐。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就觉得他们自己有了奔头了,也能够走出家乡,走出农村走出山区,孩子们也是很快乐的。 ——记者介绍—— 然而,不管是先天的不足,抑或是环境的清苦,更没有阻挡崔莹和孩子们对艺术的追求,一批精品节目获得了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肯定。 崔:好多电视台就找我们了 记:就让你们上电视台演出吗? 崔:对,让我们在电视台演出。而且,我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创造了一个小龙女组合(表演的舞蹈)《我的未来不是梦》,这个舞蹈是在荷花杯(中国舞蹈界顶级赛事)获得了特别大奖,这个舞蹈大赛是跟健全人比。 ——电视台栏目录制回顾——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观众你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的录制现场。站在我们身边的呢,就是来自北京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的老师和小朋友们,欢迎她们! 老师:我们排练的时候,要把音响放到最大声,让他们贴在上面去感受音响的震动,然后把这样的节奏记在心里边,好多时候一个动作要练习成千上万编,然后他们在演出的时候还要看着舞台两侧的手语老师,才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舞蹈。 主持人:那这个舞蹈呢,也是孩子们的心声,来,告诉大家即将带来的舞蹈是什么名字? 小龙女组合:我的未来不是梦! ——记者介绍—— 20多年间,艺术团从无到有,从简陋到稳定,从不被认可到屡获大奖。崔莹同这个特殊的艺术团,走出了一条少有人成功的路。 崔:只要是能来的,我们就给开工资,我们就包吃包住包穿。教会了两三个舞蹈了,然后就开始拿工资,从0多一直到多,保险也都是0多,加了保险就是多。我们一年可以这么说,四、五月份是演出最火的时候,然后九、十月份也是演出最多的时候,然后其他时间,你看现在(六-八月)几乎就是排练了。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给北京的各个学校演出。然后呢,四、五月份和九、十月份能有一笔收入,但是七、八月份学生一放假,还有一、二月份冷了,没法演了,还有热了没法演了,然后这个时候就得用四、五月份和九、十月份挣的这些钱,来平摊到全年。所以可以说,也是非常困难。 ——记者介绍—— 团里的孩子们也都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在这里他们可以吃得饱穿得暖,有事可做,有钱可拿,对于团员们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养活他们的地方,这里更像是一个,家。 记者:您到这个团里多长时间了? 刘思佳(肢残):我时间比较长,我来这个团得有13年了。 记:在来这个团之前就已经肢残了? 刘:对。学会了很多(舞蹈),我的舞蹈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记:跳舞还上过电视? 刘:对,崔妈妈的带领下去了很多电视台。湖南卫视、央视、北京卫视......去了很多。 记:拿过奖吗? 刘:拿过很多。 记:比如说? 刘:前两年在北京舞蹈大赛拿了金奖。可以说这个团改变了我一生,而且包括我们崔团教我怎么做人方面,做事方面,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从一开始学的时候不听话... 记:没少让团长费心。 刘:走了几次,被老师给找回来了(笑),然后也去了好多地方,还是感觉在这个团里好,像一个家,在这个团里有家的感觉。 ——记者介绍—— 这位向大家介绍的是舞蹈演员,刘思佳,来自河北承德。崔莹最早发现他时,他正在街头流浪,刘思佳这样原本不幸的孩子聚集到一起,给他们快乐,这本身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帮助肢残舞蹈演员刘思佳安装假肢,圆了他三十多年以来“穿两只鞋”的梦, 图为从康复中心接刘思佳“回家”的路上 刘思佳表演的获得北京舞蹈大赛作品金奖、 湖南卫视《奇舞飞扬》“V舞冠军”的舞蹈作品《我心飞翔》 崔:我经常讲,心灵呼唤不是我一个人的。你说我一个人的力量,你再做能做成什么样呢? ——记者介绍—— 一道努力的不仅有崔莹,还有艺术团的老师,比如,大学一毕业就来这里工作的舞蹈编导,王玲子。 王玲子:我到这工作今年是第7年了。我第一次是看了他们的一场演出,当时如果是以专业的演员去要求他们的话,他们可能远远达不到,但是他们身上有专业演员没有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真诚和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笑容没有参杂任何复杂的东西,很干净的,很快乐,很自信,很阳光,这样的笑容是非常打动我的。然后,那个时候我也了解了一下,确实是非常非常缺少舞蹈老师和舞蹈编导,然后我觉得他们真的是非常地需要我,我觉得既然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帮助他们,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 ——记者介绍—— 除了艺术团的老师们,多年来很多好心人一直在给予他们帮助,有的给他们提供场地,有的给他们提供演出机会,还有的不辞劳苦一直带孩子们排演节目。 崔:我们认识(中国)东方歌舞团的吕仰平教授,国家一级编导。九年了到现在,在我们团里,随叫随到,风雨无阻。东方歌舞团的专家啊,然后教这些聋人孩子,那简直就是哈佛大学(教授)教农村孩子一样啊,但是他一点都不嫌弃孩子们,相反的还觉得这些孩子们太好了,然后他就把东方歌舞团的冯弥老师(东南亚舞蹈专家)、刘婕老师(东方歌舞团首席舞蹈家)等等的,东方歌舞团很多的都是国家一级演员请到了团里,给我们辅导。他们真的是不图任何报酬,他们在别处编一个舞蹈可能多少钱,或者是讲一节课就多少钱,到了我们这之后,真的车费都自己拿。我们的发展真的就是靠这些,好心的人真心的帮助。 ——记者介绍—— 在老师们的指点和孩子们的努力下,艺术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他们还走出国门:美国、欧洲、东南亚,以及我国的台湾和澳门地区,都有他们的足迹。然而,正因为这些演员的特殊身份,让崔莹也没少被人质疑。 崔:太多的人觉得,你是不是拿残疾人挣钱?有这样说的,我一点都不避讳。这些受益的孩子和家长,他们会有一个说法。我要干什么的话,我真的不是现在这个状况,如果那样的话,不可能20多年这样。这是第一,第二有这么多立得住的作品,而且这些孩子们培养得这么阳光,这么快乐,我这个团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来。 ——记者介绍—— 崔莹说,带领孩子们这么多年,亏欠最多的,反而是自己的孩子。每当无助时,当她看到孩子们清澈的眼神,自己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20多年来,艺术团已经累计培养了0多名孩子,而这0多名孩子的背后,是0多个孩子的家庭。 崔:在家里面,虽说家里有多么的困难,未成年都离开了父母,跟我叫一声“妈”,这些孩子们都跟我叫:团长妈妈,跟我叫妈妈多少年了。我说未成年的孩子们,离开父母跟我叫声妈,我一定得对他们负责! ——记者介绍—— 这么多年,崔莹不但注重让孩子们掌握一技之长,还尽其可能地教他们说话,给他们装耳蜗,装假肢,尽其可能地让他们过上正常、自理的生活。 崔:很多没有看过(演出)的人可能就觉得,是不是怜悯、同情、揪心的?其实现在不是。你知道我们走的这个路线,全都是阳光向上的,所有人看了这些残疾孩子们的表演,都是觉得他们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给大家带来力量,而不是让大家去怜悯和同情,不是这样的!包括有的残疾孩子,我们以前有无臂的,我都会让他们把袖子装上,就不是耷拉着,我不会把残疾露给任何的观众,把最美的展示给观众!我觉得需要更多的人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 ——记者介绍—— 临别的时候,我去看了孩子们,他们正在为新的比赛而紧张有序地排练着...... 他们是在向命运宣战,是在同不幸抗争,他们用身体来说话,节奏是呼吸,舞蹈是生命。 让我们一起,用心灵呼唤宽容,用心灵呼唤博爱。 去拥抱他们,拥抱这些生命的舞者。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演出和这些可爱的特殊孩子们 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