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叙事中的家国图景与新闻历史感知

观察者一:李义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非虚构的新闻与文学的交融

观察者二:成思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闻学专业级学生

生在小河旁

采写者一:张晓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闻学专业级学生

小康路上60码

采写者二:许昕,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网络与新闻学专业级学生

“行走的新闻”规划年度著作《我的小康之家——零零后一代眼中的中国小康样本观察》摘编第二组。是一部活的中国小康社会奋斗史,是青年学子眼中的一部真切的中国当代史,根据青年学者研究观察小,康中国的一个窗口。

————————————————————————————————————

观察者一:李义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个人叙事中的家国图景与新闻历史感知

对历史和时代的敏锐感知是作为新闻记者或者新闻专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还是历史的建构者,扮演着“公共历史学家”的角色。在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上,如何去书写、呈现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奋斗的历史图景?如何让新闻学子去感知这一伟大的战略征程,参与到对其的历史书写之中?从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当下时代的理解,加强新闻专业“四向四做”人才培养。《我的小康之家》作为“行走的新闻”系列作品,继《我家四十年》、《国是千万家》之后,又为大时代下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样本。

1.“小家”变迁与“大国”小康图景

以微观的“小家”为切入口,通过家庭小康之路的变迁,展现宏观的国家发展图景,感知历史和时代的脉动,正是《我的小康之家》作品的一大特点。在这些作品中有多篇以“车”为主题来叙述自己家庭的小康奋斗之路。如《小康路上60码》(许昕)以“车”核心符号,通过“无车时期”、“自行车时期”、“老汽车时期”、“新汽车时期”四个阶段描写,将追求小康之路上的父母的奋斗、家庭的变化描写的生动形象,“就像公路上60码行驶的汽车一样,我们家在小康的路上也是平平稳稳,不急不躁。”同样《开向小康的五辆车》(何流)通过对家里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辆车“重庆长安工具车”到新世纪年第五辆“沃尔沃”二十年多年家庭用车迭代的描写,清晰呈现出家庭在奔向小康之路上的奋斗历程,每一辆汽车更新换代的背后,都有着父母坚持不懈、辛勤奋斗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还有《父亲的“破车”》(洪思懿)等作品,都通过“车”这一载体,描写个人、家庭在小康之路上的拼搏奋斗。无疑,车子在这里已经转化为家庭追求小康之路的符号,通过车子的变化让我们更大地看到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今天新时代的国家发展变化,都可以从车子、家庭的变迁中得以窥视。当然在这些作品中,对家庭小康之路的叙述的视角是多样的,显著性的符号很多,“一个小店一个家”、“为房奔波这些年”、“一把剪刀闯荡南北”、“沪漂之路”、“从临海到西安”、“也曾打拼到非洲”、“江南水乡中的‘铿锵玫瑰’”、“纺出来的幸福”等等,从不同的主题词中,我们能够看到个体经济、跨国贸易、房子、教育、人口流动等不同发展状态;能够看到了一个个平凡的家庭、个体为小康生活奔波、打拼的影像;以及由这些数不清的家庭和个人所构成的国家奔向小康社会的恢弘巨流。

2.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

个人叙事又可称为私人叙事,主要指从个人的角度,以事件“见证者”或“亲历者”的身份,记述、描述、评述一定历史事件的历史写作方式。而当我们要回溯过往,探寻个体、家庭或国家等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时,历史叙事就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方式,尤其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经验的叙事。个人叙事和历史叙事并非毫无关联,相反两者却是常常形成交叉。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私人叙事”就是在大众史学领域中逐渐兴起,所以又被称为“非专业化历史写作”。通过个人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结合,可以给读者提供更为多样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因此,《我的小康之家》,基于学生个人对自己家庭追求小康的变迁历程的叙述,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叙事,同时也是一种历史叙事。在这些作品中,这种私人叙事的“非专业化历史写作”方式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被历史裹挟的无奈和挣扎,相反,则是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和家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美好的小康生活目标而坚持不懈的打拼和奋斗,用辛勤的劳动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家”书写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这种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化历史叙事形成了与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正统的“宏大历史叙事”的对照,提供对过往历史理解的补充。同时,个人叙事和历史叙事的实践有助于提升新闻记者/新闻专业学生对历史和时代的感知,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新闻叙事。

3.情感、记忆与家国认同

阅读《我的小康之家》作品会发现,在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交融下,文字间充满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家庭从父辈、甚至是祖父辈变迁所形成的记忆。如《生在小河旁》(张晓宇)从祖父和父亲买船收铁生意开始,抒写了自己家庭三代人的传承奋斗,有为幸福生活的拼搏、有为失去亲人的无奈、遗憾等,字里行间,情感充沛,在对家庭变迁的叙述中,不断建构着“我的家庭”的记忆。对家庭变迁的回溯会不断激发个人和家庭的情感联系,增强对家庭的认知,去思考和理解“我的家从哪里出发,又如何达到现在”,进而对家庭、甚至国家形成更深的情感认同。在《鸡毛飞上天》(傅鑫源)写到“(父亲感概道)我怎么也想不到,现在的生活会变得这么美好,现在衣食住行无忧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我的父辈没有出众的才华与学识,全靠自己一双手打拼,几十年来风里来雨里去,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这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也离不开党的优越领导,我们一家在义乌这片土地上奋斗着,书写着自己生活的华美乐章。”可见,对家庭小康之路的叙述,是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书写小康之路建设中个人和家庭的真实图景和情感,形成重要的媒介记忆,从而激发对家庭、国家的认同。

总之,在《我的小康之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小家、大家、历史、变迁、奋斗、记忆、幸福……”,学生通过“个人叙事”的方式呈现了自己家庭的小康奋斗之路,虽是“我写我的历史”,但在一个个满怀情感的微观“小家”的叙述之中,展现出的却是小康之路上国家变迁的“公共历史图景”。这些新闻学子通过个体非专业化历史叙事,参与到了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图景历史的建构之中。同时,也塑造作为一种“文化权威”的角色,即作为“故事讲述者”和文化生产者,收集、处理、建构并向社会成员传递真实新闻的权威性。

观察者二:成思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闻学专业级学生

非虚构的新闻与文学的交融

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写作

《小康路上60码》灵活运用非虚构的叙事结构,挖掘作者家庭奔小康的奋斗史。许昕学习运用对话、场景、细节描写等文学技巧,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故事阐述,收集父亲母亲年轻时打拼生活的经验、挖掘深层故事,字里行间流露真情,使读者更有认同感。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是对过往非虚构文学与“新新闻主义”的借鉴与发展,它不拘泥于体裁形式,借用深度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去观察、记录、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内容创作,题材往往涉及重大历史、现实情景下的个体和群像式命运变迁。①运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报道新闻,使新闻不仅满足于真实性、时效性、思想性,在此基础上强调文学性,而不是陈陈相因。同时非虚构新闻将给传统新闻带来冲击和挑战,它集合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于一体,通过作者相较于传统新闻中更为主观的表达,创新“新闻”这一名词。

在新闻应用写作中,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融于新闻报道是“新新闻主义”的最显著特点。李良荣教授在论及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时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体裁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其后,“新新闻主义”被改写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文学性新闻”这类名词。非虚构新闻写作在“新新闻主义”的基础上融合各种文学性写作技巧,包括使用场景表达、引用丰富对话、描写人物细节、选取独特视角等②。只有当作者记录亲身经历的故事或对采访对象进行真相的深度挖掘,才能使一篇报道兼具故事性和纪实性。

做讲故事的人

“作为讲故事的人,应该让读者意识到他们是身处于流动的河流中,而不是平静的湖面上。读者在故事的河流中泛舟,他们的船就是我们为故事选择的叙述主线。”③故事的叙述主线主要有三种,包括主题主线、递进主线、时间主线。有时候它们会同时出现在一篇故事中,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某一种占主导地位。

许昕的《小康路上60码》用明显的时间主线叙述故事,脉络一目了然、情节发生跌宕起伏。年,15岁的母亲外出打工;年,父母经介绍相识相爱;年,父亲下海做远程教育公司;年,父母转而经营淘宝店铺;年,父母踏上“顺风车”“滴滴”之路。父亲母亲在创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工作发展虽不算顺风顺水,但是随着父母的辛苦打拼,一家人过着幸福小康、安居乐业的生活。人物采访中,清晰的时间主线将主人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经历串联成较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叙事形式和叙事逻辑使读者能轻松地获取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从而迅速沉浸于故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但是运用时间主线叙述故事也存在弊端,一味地依照时间发展顺序将无法重点强调某一场景或事件,情节发展略显枯燥。《小康路上60码》采用插叙和倒叙的叙事手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采访中父亲准备离开教育公司独自经营远程教育,此时有一段插叙的描写,作者回忆父母下班回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准备吃晚餐的场景——“我从妈妈的车后座跳下来,坐到沙发上没一会儿,爸爸也提着公文包打开了门,解开大衣扣子,坐到了餐桌旁边。”插叙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故事细节,也推动情节发展。作者几次运用场景转换,如“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摸着楼下跑上来的橘猫,看着妈妈和妹妹,想到远在北京开车的爸爸,忽然间有些感触,思绪飘回了从前。”“我至今还能想起来,曾经无数个上学放学路上,我坐在后座或者横梁上,抓着爸爸或者姥爷的衣服。十几年前的风带着回忆仿佛还吹在我的脸上。”等等。这样的描述为新闻报道增添文学性和故事性,通过营造情境的画面感,使叙事节奏有张有弛、轻重缓急,使情节衔接不那么平板单调。

将文学融入新闻、将情感融入新闻。比如许昕在描述家里的第一辆小汽车——一辆银灰色的大众捷达,年它正式成为作者家庭中的一员,年母亲开始做“顺风车”生意,老捷达重焕生机。一辆车的十年陪伴,这辆老捷达在作者笔下是共同见证家庭进步的“好战友”。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文学写作手法,注入生动的情感。文章最后以作者的情感抒发结尾——不求生活富贵荣华,只盼家人健康平安。家庭生活水平的发展就如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一直保持60码的速度,开的平平稳稳。在写作手法上,结尾也呼应题目,深化情感表达的效果,使主题更加突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平淡无味的新闻只能阅后即焚,只有那些真实反映人物喜怒哀乐、折射探讨社会万象的故事才能使人们产生共鸣,印象深刻。而这些报道是需要记者沉淀笔墨、深入挖掘创作而成的,在还原事件真相同时学会讲故事。

“介入”理论与文学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曾经提出“介入”理论,认为介入并不是随意地对事实进行改变,而是让作者进入到时间场景中,真实地进行记录,带来介入的现场感④,这正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必要条件。非虚构新闻写作中作者结合亲身体验,或直接融入主人公故事叙述,从而使故事翔实生动。

许昕以情感介入叙事动人,在叙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在新闻的真实性上迭代故事的抒情性。作者一方面是记者,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孩子。或许孩子应该是比较了解父母的人,可是孩子很少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了解父母年轻时对人生的选择。文章中作者父母分享的故事同时体现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家庭的小康发展,因为作者是亲身经历的人,虽然她只是一个配角并不是主人公,但是她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万千情感注入笔尖,以小窥大,从这一个故事映射出中国不同家庭的小康奋斗史。《冰点周刊》的主编从玉华这样说非虚构新闻写作,“本质上是在讲故事,呈现一个状态,用语言做一个纪录片”。⑤

另一个有意思的“介入”是意象。许昕从“无车时期”“自行车时期”“老汽车时期”“新汽车时期”四个阶段依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车”就是贯穿采访的一个意象。作为一件具体的事物,家庭中最通常的代步工具,车的更新换代体现作者家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快速发展。这样的视角使人们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lt/12370.html

------分隔线----------------------------